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焉知祸福     
邓笛  格律诗 《法制博览》2008,(14):27-27
如果你在菜市场,看到一个老人正讨价还价,你是否会不屑?或者,在街上看到一个捡垃圾的老人,你是否会掩鼻而过呢?  相似文献   

2.
在古巴全国找不到一个讨饭的,也没有人捡垃圾,犯罪率很低,也没有上访现象。贫民窟是看不见的,旧城房子只是旧点,但百姓日子比较安稳。政府保证百姓最基本的需要,这点古巴一直在坚持。  相似文献   

3.
在古巴全国找不到一个讨饭的,也没有人捡垃圾,犯罪率很低,也没有上访现象。贫民窟是看不见的,旧城房子只是旧点,但百姓日子比较安稳。政府保证百姓最基本的需要,这点古巴一直在坚持。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一代环保分子的"老三样"是种树、唱歌和捡垃圾。今天,怒江之争标志着环境NGO开始触及正义、公平、法律、科学、经济和制度。汪永晨是最令人瞩目的一位推动者。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峪口镇总工会组织20名青年职工志愿者到洳河河畔开展了捡拾垃圾活动,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活动中,志愿者们身穿志愿者服装,在指定地点分别领取了手钳、塑料袋等工具后,沿洳河河畔一路走一路捡拾垃圾。大家不怕脏、不惜力、不留死角,将草丛中的纸屑、石缝中的食品包装袋、杂物等捡入垃圾袋,集中堆放、集  相似文献   

6.
幽默可以避祸吗?可以。有这么一例:南朝刘宋时期,江夏王刘义恭在朝中搜刮古董。侍中何勖已经交纳,却被催索不休。为了应付,他便在路上捡了两件垃圾:一是狗脖子上的套圈,另一是牛鼻子上的铁环。经过一番包装后,还郑重其事地修书一封。他向刘义恭说:“这两件宝物,一是秦朝丞相李斯家的狗项圈,一是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家的牛鼻环。”王爷大悦,何勖也因此避祸。  相似文献   

7.
3月27日,在张家界天门山海拔1400余米的西线栈道绝壁上,一群吊着绳索的环卫工在悬崖外清理峭壁及树枝上的垃圾,过往的游客看到“蜘蛛侠”们吊在悬崖下捡垃圾,惊讶的同时对这些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作业的工作者表示敬佩,同时也对部分游客随手丢垃圾的不文明行为表示谴责. 把环卫工人比作“蜘蛛侠”,是人们对在特殊环境下工作的环卫工人的美赞.只不过电影里的“蜘蛛侠”除恶救难.这里的“蜘蛛侠”绝壁上除脏,保护环境.电影里的是虚拟的侠,我们看到的,是真正的劳动者.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一件最最普通的事情——拣垃圾.  相似文献   

8.
干嘛要上班     
李鲆 《法制博览》2010,(8):61-61
如果一个人将所有的垃圾都堆在家里,把污水随便地倒在自己家里的地板上,把家养的金鱼、宠物统统杀死,把培植的花草统统铲除,人们一定会说,这个人疯了!可是,我们一边把地球称为“地球家园”,一边却肆意地制造垃圾,把垃圾堆积如山,肆意地制造污水,把污水排入江河湖海,肆意地捕杀野生动物,使很多物种濒临灭绝,肆意地破坏原始森林,使水土大量流失,使土地严重沙化……难道我们人类都疯了吗?  相似文献   

9.
学会欣赏     
有一个名叫艾伦的孩子,他9岁时,在祖父的农场里开始他的第一份工作——赤手去捡牧场上的牛粪饼。一般的孩子嫌这份活儿脏,都不愿做,而艾伦却干得好极了。由于他捡牛粪饼表现出色,祖父给了他一个向往已久的工作——放牧马匹。  相似文献   

10.
飞速运转的大都市每天都产生大量的垃圾,于是乎就有了“垃圾人”这一特殊行业。老连是这群垃圾人中江西帮的小头目,江西人叫老连“当家的”。老连大部分时间都在他们大本营——一间租来的民屋里,指挥手底下的人把各式拣来的垃圾分、拣、挑,并且负责和几家回收公司联  相似文献   

11.
权谋之术     
刘向 《法制博览》2008,(23):22-26
1.权谋的种类 圣贤的君王在办理一件事的时候,一定先要审慎地谋划考虑,然后用蓍龟加以占卜,考察吉凶。国中贫贱的人都参加意见;连捡柴火的工役,也都竭尽他们的心思,所以办了上万件的事,也不会有失算的地方。古书说过:“大众的智慧,可以预测天机。而综合各方意见,必须由一人独自去裁断。”这是伟大谋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日前,首发路产分公司工会干部变身为"宣讲员",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他们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垃圾分类知识微课堂、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折页、张贴宣传海报,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同时变身"守桶人",指导垃圾分类落实。他们还以面对面讲解、互动体验小游戏等环节,带领职工在工作中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为进一步帮助职工加强对垃圾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全国垃圾分类热潮的掀起,"零垃圾"这个有助于垃圾源头减量的概念或许大家已经不陌生了。但是,鉴于长久以来生活习惯的原因,可能大部分人仍觉得很难有动力去落实、去行动,更是难以想像一家四口人一年的垃圾,用一个罐子就能装下。"零垃圾"与"断舍离"有异曲同工之妙,最早由一位叫比亚·约翰逊的法国女士提出。她的倡导是尽量不制造任何垃圾的"苛刻"生活,利用各种手段为地球"减负",比如杜绝使用一次性商品,把多余的物品转赠他人,或者捐给慈善机构,把生活中可降解的垃圾进行堆肥处理。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六一儿童节",我是和一对退休老人与一个8岁的儿童一起度过的,儿童是那对老人的外孙。因为恰好是周五,孩子的父母上班,所以那对老人便承担了带外孙欢度儿童节的重任。我问,为什么不让外孙和其他孩子一起过节?他们回答:"昨天学校组织孩子们去北海公园里捡垃圾提前过儿童节。今天,整个小区里没见到一个孩子。"我们左转右转地离开小区到了外面,一路上还真没有看到几个孩子。  相似文献   

15.
发明快餐并将其推广到全世界的美国人一度为这一壮举“骄傲”。然而现在,面对日趋严重的儿童肥胖问题,美国康涅狄格州终于鼓起勇气对垃圾食品说“不”。  相似文献   

16.
王维平 《南风窗》2008,(6):38-39
把垃圾当成资源来对待时,我们就应该用"管理"这个词,而不是"处理"。可是,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垃圾管理思想体系和实际操作经验。人类历史与垃圾同行垃圾始终伴随着人类,见证了社会的兴衰发展,据《汉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23年,就有了环卫工人。但同时,垃圾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困扰,尤其是在人类社会迈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后。美国人从1924年开始填埋城市垃圾,到了1980年代,到了无处可埋的地步。1972年以前,城市垃圾大部分都被运往农村做肥料,那时候的垃圾里极少金  相似文献   

17.
今年八月初,光是广州海珠区内积聚的垃圾就在1400吨以上,如山如丘,臭气熏天,市民怨声迭起。每个人,每天都在生产垃圾.若以广州市民每人每天平均生产约0.7公斤垃圾来算  相似文献   

18.
正北京生活垃圾分类新规自5月起正式实施。在实行垃圾分类的初始阶段,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让人们学会垃圾分类。于是,在很多单位和社区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负责告知垃圾分类信息,定期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他们指导市民分类投放垃圾,并伴随着恶臭对投放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他们因为辛勤的付出得到尊重,也常常遭遇市民的不理解和冷嘲热讽,甚至是辱骂……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垃圾分类指导员。本期的聚焦,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佚名 《法制博览》2011,(7):72-72
捡到几张纸,捡来了一场牢狱灾祸。这是陕西省神木县大砭窑煤矿原销售部经理高增尚等人的遭遇。在搬账册的时候,几张纸掉到了地上,高增尚捡了起来。这是一份疑似行贿清单。 为什么说是“疑似行贿”呢? 清单上,有的人名跟神木县的某领导同名,比如“乔升有”,跟当时的县委副书记同名,“麻建平”跟副县长同名,“杨忠林”,跟县公安局长同名,而清单上第一个名字“郭保成”,和县委书记郭宝成只差了一个字。因为不明真相,只能说“同名”,或姓名近似,不能说就是某某人。  相似文献   

20.
丢包     
王雨 《法制博览》2011,(4):79-79
千人长会,令人乏味。实在无聊,就跟同座的小赵开了个玩笑:“告诉你,刚才我上厕所,在走道上捡了一只黑皮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