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对社会公德的反思与建构已历百年,如今公德缺失问题伴随公共生活的增加而越发明显,不良影响日益显著。在公共治理的理论视野下,社会公德的缺失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抬高公共生活成本,影响社会和谐,降低公共生活质量。社会公德问题的长期存在既有历史与文化的原因,也有现实与社会的原因。社会公德的治理,需要以培育建构公共精神为根本,以国民教育的文明养成为基本途径,以"新市民群体"的文明普及为重点,既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引导监督作用,更要加强针对性的专项治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出现了大批农民进城,由此也催生了农民城市适应性问题.特别是在城乡统筹进程中由于被征地拆迁或者生态移民而由政府集中安置的农民,也被称作“新市民”,虽然实现了社会身份的转变,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新市民完全适应城市生活,即完全融入城市的发展,良好的城市适应还包括价值观、社会权利、心理层面、外部的、内在的等因素的统一转变.文章将以成都市龙泉驿区怡和新城为研究样本,通过城市适应性理论维度分析,调查研究新市民城市适应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新市民尽快融入城市,尽快真正实现市民化,同时也为政府、社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据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5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3万人",仅占农民工总数的约1/6。新市民家庭养老支持力的弱化和社会化养老支持力的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弱权,使新市民的养老问题已不单纯是经济社会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新市民的养老问题正成为新型城镇化下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创新实践中,龙泉驿区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按照“三个集中”和“三充分一持续”的要求,大批农民转移进城,集中居住在城市新型社区成为了新市民。在农民市民化转型中暴露出社会结构、市民意识、生产生活方式等与现代城市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把新市民教育当作一项重要工程来抓。怎样破解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这一新课题,龙泉驿区龙泉街道和大面街道对开展新市民教育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如何促进新老市民的和谐相处,使新市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是城乡统筹中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确立"城里人,乡下人,都是一家人"的重要理念,应当成为处理新老市民关系、促进城市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促进新老市民的和谐相处,需要老市民、新市民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老市民要尊重帮助新市民,新市民要融入城市做主人,政府则应统筹安排促和谐.  相似文献   

6.
新市民是城镇化后出现的新群体之一,其身份、就业、居住环境等发生明显的变化,与其在农村生活时所产生的纠纷相比,新市民在城镇生活中的纠纷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如果仅仅依靠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已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完善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急需发挥作用,以期实现保障新市民合法权益,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促进城镇化建设后期工作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7.
差异与融合:关注失地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我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的新市民,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农民市民化,看似变更户籍,实现身份转变,实际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农民与市民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着重把握好五个统筹,有助于农民真正融入现代市民社会,完成市民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出现一些问题,而这是与新市民的合理需要未能得到有效满足密切相关的。满足新市民的合理需要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其发展的动力来源。受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所决定,在狭隘需要理论指导下的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巨大、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等等。马克思主义认为自主劳动才是人的第一需要,这个理论引导着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较好地指导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特别是新市民的合理需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的快速增长,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驶入快车道.在此背景下,新进入人口尤其是城中村“新市民”的市民文化培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积极培育城中村“新市民”的市民文化是一个城市全面进步、和谐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城中村“新市民”真正融入城市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为助力新市民实现快融入,望谟县强化党建引领,在新市民居住区成立1个街道党工委和4个社区党支部,建好党员之家、居民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等"四家",帮助新市民快速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过好新生活。2019年6月,望谟县顺利完成全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搬迁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6.19%,52801名搬迁群众一步转变成新市民。  相似文献   

11.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抓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还存在治理体制不健全、治理能力待提高、治理体系不完善和智能应用挖掘不够等问题。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党的领导,完善治理体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治理能力;"五治"融合助力,创新治理体系;强化智能支撑,打造智慧城市。从而实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2.
成都市青羊区在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活动中进行了理念创新与制度建设,但也遇到了一定困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这些理念与制度创新具有积极意义:让新市民与"城里人"一样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提高新市民的整体素质,促使新市民主动参与到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正为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江口县凯德街道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党和政府联系群众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搬迁群众搭桥筑梦,持续推动搬迁群众从物质到精神、从思想到行动由农民向市民快速转变,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搭建"感恩桥",奋进之家有感有梦。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居民小区融入"新市民·追梦桥"元素,不断营造新市民氛围,提高搬迁群众新市民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7,(6)
城市化进程中市民素质的提升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渐进过程。目前宁波市民素质总体状况良好,但还存在新市民素质滞后城市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市民素质弱化等问题。只有通过政府、学校和市民自身的不断努力,才能促进良好市民素质养成。  相似文献   

15.
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在社会治理中面临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治理体制尚待完善、治理方式落后、治理人才匮乏等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对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予以深化:应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构建全新治理模式;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打造公共安全体系,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为社会治理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推动农村从传统社会治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因此,应该以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作为指引,从农村实际问题出发,科学稳定的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17,(11)
从社会治理的含义和特点出发,对基层社会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分析,并以福建省邵武市"民生110"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为例,探索通过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等路径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郝丽  崔永刚 《探索》2015,(1):89-92
实现现代国家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政党的治理现代化,而执政党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其中的三个重要部分。科学分析执政党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与目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执政党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党和国家、党和人民的关系问题,目的是建设现代治理型政党;政府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人民的关系问题,目的是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社会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社会组织和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关系问题,目的是构建现代治理型社会。  相似文献   

19.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是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之举,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西宁市城东区韵家口镇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主线,以解决辖区突出问题和维护稳定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在社会治理精细化中发挥了其重要的价值功能。实践中,我国社会治理精细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认知度与成熟度不够、技术风险与责任难定、治理碎片化等问题正在成为科技支撑下社会治理困境的突出表现。未来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与协同,合理规避技术风险,切实构建多元治理格局,建立健全社会治理机制,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