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13年3月,我出生在辽宁省辽中县冷镇,当时叫冷子堡.父亲赵鸿禧曾与别人合开染坊,过世时年仅30岁,那时我还不到一周岁.母亲本是当地旗人(满族人)家的姑娘,姓金,嫁给父亲后别人便叫她赵金氏.我只知道她是我最亲爱的母亲,一辈子也不知道她究竟叫什么名字.父亲死后,家里地里全靠她操劳,晚上还要纺纱织布.我那时虽然很小,但仍记得吃饭从来没有炒菜,只有咸菜和大葱蘸大酱,春夏秋季挖野菜吃.在这样的条件下,母亲仍坚持供我们三个孩子上学.  相似文献   

2.
何香成 《新湘评论》2014,(16):31-31
母亲是农民,很快就到她80岁生日了,我们兄妹四人商议,今年无论如何都要风风光光地给母亲举办80大寿生日寿宴。由于父亲过世得比较早,母亲勤劳简朴,一生都在为这个家辛勤操劳,50岁、60岁、70岁都没办过一次像样的生日宴。我们兄弟四人,前不久便为此事相约回到乡下老家征求母亲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母爱深深     
母亲过世已经七年了,每当想起她的时候,我会忍不住长长地叹口气,她那熟悉的身影时常萦绕在我的梦里。母亲干起活儿来总是风风火火,发起脾气来总是如暴风骤雨。我以前一直都觉得她对我太过于严厉,太苛刻了,时常因为对我做的一点小事情不满意而严厉地训斥我。小时候我很爱照镜子,喜欢打扮,可是她连这点权利都给剥夺了,总是把所有的镜子都藏起来,害得我们每天早上对着窗户玻璃梳头。在我上高三那一年,她脑出血,半身不遂了,家里倒下了"半  相似文献   

4.
正他叫邱远祥,1980年在农一师十二团二十四连工作,在此期间结识了妻子李胜芬,当时邱远祥去她家时经常看见一位老人在她家里,他以为那位老人是她的奶奶,后来才知道老人是她母亲的同乡,而且子女都早已过世,经常得到岳母一家人的照顾。1988年邱远祥调到十连工作,夫妇俩还是经常回去看望她,当时老人经常生病无人照看,看到老人那饱经沧桑的面容和孤苦伶仃的样子  相似文献   

5.
<正>在农九师一六八团四连,有这么一位母亲——她用心浇灌自己的良田,用爱哺育自家的羊只,用情关爱孩子和家人,用光照亮别人的心房。虽然她曾经是位贫困的母亲,但意志和精神却从未贫困,正是这样一种强烈的信念支持,才使得她走出贫困的黑暗,迈向了明媚的春天。她就是四连家喻户晓的张慧文。2008年前,张慧文的家庭情况很糟糕,承包土地连年亏损,家里还有两个孩子  相似文献   

6.
正3月28日,位于六枝特区城郊的仙鹤山生态陵园,免费举行了一场意义深刻的集体"生态葬"。看着司仪将镌刻着大儿子名字的大理石板仔细扣好,69岁的何世兰轻轻拭去眼角的泪,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何世兰家住六盘水六枝特区,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大儿子十岁时,丈夫意外过世。此后,她独自拉扯三个孩子  相似文献   

7.
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她和母亲生活在上海的一条弄堂里。生活虽然艰辛,但母亲并未委屈孩子,也没有放松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她并不贪玩好动,也不在弄堂里打闹,爱静静地呆在家中的小屋翻翻书。好静的她被母亲送到少年宫艺术班学习舞蹈,每周她都得乘公交车赶很远的路去上课。虽然她对舞蹈的兴趣并不高,但她知道母亲是用省吃俭用的钱供她学习,因此学得还算认真努力。  相似文献   

8.
陈瑞生 《湘潮》2010,(8):24-27
<正>在我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彭儒给了我无穷的精神鼓舞和鞭策,她那慈祥的母爱也给了我无限的温暖和幸福。虽然我已古稀之年,但母亲那丝丝不断的舐犊之情,仍然一如既往地温暖着我。她的爱,犹如她的血液一样,永远在我的血脉中流淌。母亲渐渐地老了,但她永远像一  相似文献   

9.
母亲,我爱你     
<正>我的家在山里。母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一生没有走出大山一步。我的母亲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饱经生活的苦难和岁月的沧桑,但她平凡而又伟大,朴实而又广博。风霜虽浸染了满头银丝,但母亲依然以坚强的性格,让时光的刀痕雕琢她满脸的皱纹。  相似文献   

10.
亲情·友情     
世纪末夏日的一天午后,我陪著名作家张承志从松鸣岩下来,就到了蒿支沟我的老家. 张承志要给我父母上坟.为了一丝念想,他多次从千里之遥奔波而来. 记得十三年前他得知我母亲去世的消息后,给我写信:惊悉你的老母亲无常,心里很难过.我要给你母亲上坟.我和她老人家一面之交,但我忘不了在小西湖旁巷子里迎面走来的一丁白盖头.  相似文献   

11.
正十二师一○四团的李永萍15年如一日照顾生病的母亲,她当起了妈妈的保护伞,也成为女儿的好榜样。15年前,李永萍的母亲还不到60岁,就被查出患有直肠癌。面对病魔的突然袭来,全家人都乱了阵脚,李永萍觉得天要塌了,眼泪像下雨一  相似文献   

12.
<正>我的母亲缪敏于1977年7月9日逝世,离开我们已整整40年,但她的音容笑貌仍在眼前,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间,难以忘怀。60年前,一个生活在穷乡僻壤,与寡母艰难度日的年轻人,被国家公安部组织的调查组找到,由生母确认是方志敏烈士在战争年代丢失的小儿子方兰。我,就是那个60年前的年轻人,从此结束了游子的生活,幸福地与自己的生母团聚  相似文献   

13.
她,就是靠种植蘑菇发家致富的周宏霞,今年26岁,民和县隆治乡白武家村人。她的父亲周元生在10年前因车祸导致腿残,母亲也被腰间疾病所困。为了撑起这个家,她放弃求学之梦,勤修种菇技术,经过五、六年的勤奋劳作,终于走出了一条种菇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14.
母亲日益苍老,但她的爱似乎永远年轻,无声无息又铺天盖地。常和母亲谈起我小时候吃饭的事情,谈起她喜欢的那张高凳。  相似文献   

15.
1942年6月19日,在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的赤石暴动74位烈士中,有一位最年轻的新四军战士叫邓复生,牺牲时还不满20岁。苏区红孩子邓复生,1922年冬生于福建省龙岩县东肖镇邓厝村一农民家里。他出生时,父亲邓绍裘已过世,家中只有年轻的母亲和年过半百的祖母。三代人依靠母亲种田及伯父邓子恢和外祖父陈槐荣的经济接济,过着艰苦的生活。1929年秋,毛泽东、邓子恢等领导闽西土地革命,"分田分地真忙",邓复生家中也按人口分到田地,但孤儿寡母,缺乏劳力,一年辛苦耕耘,仍不足以糊口。邓复生9岁时,因生活所迫,母亲强忍失去骨肉之痛,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08,(2):118-119
2007年7月28日,82岁的湖北宜昌市中医院离休干部、原护士刘恨钱同志因病过世,穿着生前她自己用粗布缝制的白色衣服,没有鲜花,没有挽联,没有任何仪式。第二天,家属带着她生前省下的两万元钱,代她交了最后一次党费。  相似文献   

17.
一根红头绳     
看过歌剧《白毛女》的人都不会忘记,女主角喜儿从父亲手中接过二尺红头绳时的高兴和喜悦。但是,在我母亲的生命里,同样的一根红头绳却成为她和她姐姐骨肉分离的最后见证。母亲出生在江南的鱼米之乡,但过去那里的民众却多为水灾而苦。上世纪三十年代,我母亲6岁那一年,她的家乡再次发生了洪涝灾害,大水淹没了农田,淹没了村庄,淹没了他们赖以生存的一切。  相似文献   

18.
出生于曾氏正骨世家的闫桂香在母亲的熏陶下长大,看着一位位痛苦不堪的伤者在母亲手下神奇般地康复,闫桂香暗暗下决心长大后也要像母亲一样为病人解除痛苦。第一次看病,是在她17岁那年,新源县肖尔布拉克新村一位姓马的中年男子从脚手架上摔下,肘关节脱位,母亲带着她一起出诊,她和母亲轮流为伤者捏骨复位,由于她手法准确,悟性极高,触感敏锐,母亲当即决定在  相似文献   

19.
王明方 《新湘评论》2014,(20):51-52
今年农历三月初六是清明节,正是我母亲的百年生日。母亲享年80岁,这些天来,我格外怀念母亲。1952年初冬时节,我出生在大兴安岭和松嫩平原交界处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岁多父亲就病逝了。母亲虽然没上过一天学,但她的家教是不可替代、万般珍贵的。  相似文献   

20.
爱心的动力     
2001年8月的一天,我收到一封来自大巴山乡下的信,是一个叫翠花的姑娘写来的,她告诉我,她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特地向我报喜。我好一阵才回想起来,翠花是我曾经救助过的一位失学女孩。7年前,一位记者朋友动员我为“希望工程”献一份爱心,我爽快地拿出500元钱交给他,叫他帮我联系一下,找的孩子得聪明一点。不久,我就收到翠花写来的信,从信中我了解到她家里的境况。翠花是一个边远山区乡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的父亲是一个木匠,4年前因暴病而死,第二年母亲带着她和弟弟改嫁。因不堪继父的虐待,一年后,她悄悄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