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奎杰 《北方法学》2016,(3):113-121
法治认同作为社会认同的一种,需要社会公众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对于法治的理性认知和情感,并把这种理性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自身的行为选择和具体行动。在这一过程中,理性的社会群际关系是培育法治认同的社会心理基础,人们对法治整体化范畴的认知和社会性自我归类意识的培育是当代中国社会法治认同培育的关键所在,培育人们的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思维与法治观念和理性的法治行动,是当代中国社会法治认同培育的实践展开方式。  相似文献   

2.
孙国华 《法学研究》2007,(4):151-151
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治国方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纪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十周年,就应当进一步弘扬法治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基本方略,不仅要把它贯彻到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要注意把它贯彻到党的生活领域,从国家系统和党的系统,双管齐下地抓制度建设,使之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3.
法治文化的缺乏是影响法治化乃至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原因,因而,要正确把握法治文化的内涵,深刻认识构建法治文化所面临的问题,探索其构建途径,通过法治文化的建设,不断推进我国法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张方 《中国司法》2004,(7):65-67
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进程表明,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反映时代特征、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永葆生机和活力,真正支撑起民族的精神大厦。弘扬和培育崇尚法治这一民  相似文献   

5.
周文 《中国司法》2008,(1):79-8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弘扬法治精神,这昭示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进程及其成就;同时,也表明了法制宣传教育已经步入了法治文化的层面上来,弘扬法治精神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普法工作应当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6.
关于志愿者遇险的不幸事件频频发生,让人揪心,也引发人们理性参与救灾的呼声。由于灾区道路拥堵严重,为珍惜宝贵的“黄金72小时”,有关方面已要求非紧急救援人员、志愿者,目前尽量不要自行前往灾区。毋庸置疑,这是科学理性的救灾态度,也是“救人是第一位的任务”之必须。  相似文献   

7.
喻中 《中国司法》2023,(1):109-11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如何理解这个论断,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关系,如何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实践中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如何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注意以下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法治要以理性为前提,才能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立法、执法、守法到司法,都要求以理性作为精神前提。理性是法治的动力和源泉。另外,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法治需要理性。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有的情况下,市场无法发挥作用,只能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本文指出政府用法律的手段调控市场经济时,应保持理性,尊重市场运转规律,控制宏观调控的成本,并且需要长远规划和预测。  相似文献   

9.
周文 《中国司法》2012,(4):84-86
在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步入“六五”普法之后,特别是在我国宪法实施30年之后,人们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全民普及法律知识活动转到弘扬法治精神的层面上来。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创新和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新时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大局。  相似文献   

10.
“原创文化”是文化与法文化比较研究中的一种新理论与新方法。“原创文化”是指世界上几种最古老、影响最深远、最富于创造性智慧的文化体系。原创文化滋养了人类的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的建设有赖于原创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东西方原创智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返回原创”既可以克服文化上的民族本位 ,又可以找到不同文化之契合点 ,从而实现文化与法文化的“返本开新” ,“综合创新”、“天下大同”。  相似文献   

11.
《公民与法治》杂志是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的机关刊物,是省人大常委会加强与基层人大、“一府两院”联系的重要渠道,是宣传全省各级人大工作、展现人大代表风采的重要窗口。今年杂志改刊扩版后,始终坚持“见证法治进程,感受法治力量”的办刊宗旨,宣传质量不断提高,发行数量大幅增加,社会影响逐步扩大。为了更好地发挥《公民与法治》在宣传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主流媒体作用,我们每年都召开一次办刊工作座谈会,主要目的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办好、订好、用好这个刊物。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12.
在今日中国,和谐社会已然成为现时代最突出的特色,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美好憧憬和基本价值,也是全体人民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新时期新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执政治国理念和社会发展战略,努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本文从我国和谐与法治的现状入手,阐述和谐社会与法治的关系,最后论述和谐视域下法治精神培育,以从本质上体现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精神是文化领域的核心内容,是激励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一种活力、一种意志。如何最大限度地弘扬、培育并开发符合工作特色的精神,激励行为主体的工作热情、意志,促使其形成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奋发有为的境界,是一个国家、团体、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重点。就行刑执法机关的监狱而言,要确保教育改造质量和更好地履行好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职能,弘扬和培育监狱行刑主体——监狱民警的精神尤其重要。当前,探讨监狱民警精神必须深入了解其形成的条件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秋天 《中国律师》2011,(5):48-48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激情、责任、法律”。讲台上的王玉梅律师,神态庄重而神圣。 虽然王玉梅已经是执业30年的资深律师,虽然王玉梅在30年的律师生涯中,无数次地站在法制课的大讲台上.但是,她每一次走上法制课的大讲台,都有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5.
16.
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的主要原因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理性精神。中国要实现社会现代化 ,必须依靠理性精神的支撑和弘扬。弘扬理性精神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 ,不断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理性的文化启蒙 ,并正确看待西方社会出现的后现代思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绝对理性的不存在,法治与人治的优劣分析得不出必然正确的结论,只能对法治所用之法和人治所依之人的相对理性进行比较。纵观法学家的理论,法治和人治作用的发挥都要以理性为精神,道德在其中的作用虽然不容忽视但绝非核心。追求理性这个共同点和人治并不等于专政的理论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在何者为主的问题上,理性的法治往往更容易实现。  相似文献   

18.
当今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面临着新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契机。如何在全球性同质化一体化过程中保持我们各自民族的民族特色,如何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进行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已成为时代性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试论公务员精神的培育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公务员精神,提高公务员的公共行政能力,对于提升政府的公共行政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只有研究公务员精神培养机制,加强公务员精神的培育,才能使公务员在未来的行政世界中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