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2007年以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山寨"风潮,从山寨产品到山寨作品,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山寨文化,"山寨"已经演变成一种社会事实。文章从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分析山寨现象的演变和扩散,选取昆明市和师宗县C镇H村进行调查,作者认为山寨是社会分层的物质表征和话语分野,山寨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山寨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动因和社会心理基础,人们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消费欲望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着他们对"山寨"的态度,决定着他们消费山寨产品的行动。作者还分析了"山寨"的失范、合法化努力以及其终结。  相似文献   

2.
“山寨”文化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带来十分深远影响,但是因为知识产权缘故,“山寨”文化饱受争议,引发了知识产权司法界和管理界广泛关注。文章在对“山寨”和知识产权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产权的基本功能,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对“山寨”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隔障或壁垒,并由此引出一些文化误解与冲突,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围城"现象.从哲学上来讲,对文化围城问题可以从文化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等角度来进行探索.如果说现代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则在现代化问题上也存在着一种非常深刻的"围城"问题."文化围城"今天具体表现在对于现代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些思想误区,我们应当走出"围城",从而为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做出我们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4.
农村用水的质量和水供给能力关乎农业、农民、农村之健康可持续发展。然而水乡江南的农村,其地表水系几乎到了"有水皆污"的境地。"污染性缺水",是对现阶段江南农村"水供应"与"水需求"矛盾突显之现象的高度概括。通过对我国农村"污染性缺水"防治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引出在立法、执法、司法三层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防治过程中检察如何介入进行探索性模型构建研究。  相似文献   

5.
山寨现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不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带来巨大的争议。只有深入探究山寨现象的背景、法律界定以及山寨现象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之间的关系,才能完善我国的《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从而达到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犯罪现象是与人类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政治形态、社会结构、文化以及其他各社会生活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1]老年人犯罪不只是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老年人犯罪的产生、演化都有其社会大背景为依托。"按联合国统计,从20世纪的1950年到90年代末,世界老人数量增长176%。"[2]目前,已有逾1.47亿中国人超过60岁,到201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7%。2050年前后,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4.8亿左右,超过总人口的1/3。我国老年人犯罪管理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仍处在初级阶段,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的需要。如果不重视对老年人犯罪现象进行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不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老年犯罪进行恰当处理和有效预防,我国可能会在庞大的老年人口基础上产生世界上最大的老年人犯罪群体。因此,了解世界老年人犯罪的状况、原因、对策,对更好地处理我国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犯罪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山寨文化”的法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寨文化”看似简单的一个社会现象,其实可以透视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法治建设的得失。它的出现首先表明了一种个体的独立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同时也反映我国法治建设中的理性的缺乏。从法哲学角度对“山寨文化”加以分析和探讨,并以此为视角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法治建设进行检讨,对于我国法治建设走出山寨困境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社会主义学院语境中的"中华文化"的属性进行了剖释。无论是"文化"还是"中华文化",其首要属性是其意识形态属性。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文化意识形态属性的认识是一脉相承、始终如一的。社会主义学院应以中共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为导向,"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化认同促进政治认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政治共识,做好中华文化工作。  相似文献   

9.
"山寨"是指通过模仿加工改良,从而使得不具知名度的事物获益的行为或文化,其有傍名牌、复制和借鉴创新三种表现样态.它体现了公民言论自由的宪法精神,同时抑制了垄断高价、促进了实质公平、加快了创新.但同时它在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税法和行政法等领域面临着法律风险."山寨"应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合理规避风险并尊重他人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10.
吴经熊作为20世纪享誉世界的法学大家,他具有能够融通甚至超越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宏观视野与学术勇气,文章则通过对吴经熊法律哲学思想的探究,展现其如何立足于超越中西方法律文化的"第三条道路",并试图从中获得对中国当代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的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世界是抽象的人类世界,是符号的世界,站在不同的立场可以进行不同的解读。中国传统的刑法文化存在着复杂多样甚至是矛盾冲突的多重性格,既存在着"慎刑"主义与"重刑"主义的对立,也存在着泛刑主义和泛道德主义的文化争鸣,儒家思想和法家学说分别是这两种法制现象的理论源泉。正是这种兼容的多元文化传统为后世的刑法实践提供了多元的选择,也为我们对犯罪的预防对策和控制模式提供了研究上的启发和帮助。我国现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并不完全是学习西方——"拿来主义"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法律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所谓"法不责众"只不过是少数违法分子自行壮胆、自欺欺人的托词,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和社会现象,"法不责众"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这也是法律适用的疑难点之一。以群体违法犯罪为基本特征的黑恶势力犯罪的生成和滋长与"法不责众"有一定关联,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利于矫治"法不责众"。在扫黑除恶中要采取多种措施,克服与摆脱"法不责众",包括:完善立法,协调"法"与"众"的冲突,解决有法难责众、无法可责众问题;扫黑除恶要坚决贯彻"打早打小"策略,扼制黑恶势力从寡到众、从小到大的演化;对黑恶势力的侦查取证要深入发动群众,应强化扫黑除恶法治宣传,树立社会主义法律信仰,让人民群众认识到法律应当而且可以责众。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连续的历史和面临的艰巨任务与空前挑战要求其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法体系.当前,人们一般喜欢用"法"来概括、浓缩和缩写"法律",从而导致了"法"与"法律"混淆、"法规"与"法律"相似、"法律"的限制性功能没有发挥、"法规"的规范性取向不够明确、导向性和保障性法文缺乏、"规章"的系统性特点没有凸显等现象."中国法体系"的建设应当立足现实,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完善法的结构层次.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急剧变迁时的"失范期",各种社会失范现象愈来愈普遍,涉及到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失范现象呈现加速扩散蔓延的趋势。在现阶段我国公共行政领域,行政道德失范现象频繁出现。本文从"文本"与"具体"两个层面对社会转型期我国行政道德失范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出现了各种权力思想的萌芽,包括各种法律思想。从封建化过程中的法律属地原则、"契约"与"同意"思想到中世纪鼎盛时期习俗思想和民族国家形成时期市民管理法律思想和古罗马文化中的法律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中世纪的法律思想的历史画卷,也为我们研究行政责任法律规制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史料。  相似文献   

16.
法律人类学介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法律人类学 ,作了纲领性的介绍 ,对其关于“非国家”的法律观、法律的一般特征、法律的发展、法律是一种文化现象、法律多元、法律的功能等观点作了总结。作者结合近年来出现的“本土资源论”和“民间法”以及 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热潮对法律人类学进行了评价。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把法律当作一个文化现象、重视“非国家的法律观”和“法律多元”问题、应该注重对法律的功能分析 ,为社会提供符合需要的法律资源和制度资源  相似文献   

17.
民族问题求"解",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性课题。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代抉择,是把统一与自治、民族与区域、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制度与法律、民主与集中、自然权利与国家权利因素有机结合,成功开拓出一条被实践证实、广泛为世界关注的经验之路。这是一则浩大的社会"方程",惟国家性质、历史背景、政策导向、及至厚重的文化根植推定这种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WTO的法律文化是市场经济的法律文化,即权利文化,它集中体现了"法治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和"平等精神",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WTO法律文化存在深刻的矛盾.中国加入WTO后,只有吸收、借鉴和移植WTO法律文化才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实现自身的法制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不管是传统的政治统治,还是行政与政治的分离,抑或是技术工具治理以及硬规则的法律制度,都存在着多重治理悖论而导致的治理失败问题。"文化整合性治理"是对共识性社会问题或者政策问题解决的新思考,其并非仅仅指对文化自身的治理。文化整合性治理以治理文化倡议为引领,着眼于政府组织、企业组织、社会组织以及个人资源的多重整合和多元融合,塑造社会文化价值观,力求在公共治理过程中寻求各种资源的最佳配置机制。文化整合性治理的构建可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多元主体平等有效互动,化解公共事务的"碎片化"问题;二是政府责任明确,处理好社会自由与市场规制的关系;三是传播"环保正义观",形成可持续的建设性对话机制;四是营造"环保文化共同体",使社会责任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0.
闽学文化实践的自觉、自信及自律是文化主体的一种心理反应,亦是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自觉"是一种能动的行为选择,它表现在自觉参与、自觉推动及自觉优化等三个层面。"自信"是一种肯定性的价值判断,它以文化认知的理性建构为前提,以文化认同的提升为根本,并以文化创新的推动为保证。"自律"是一种自我"规训",且对"他律"进行了有益补充,它展现为文化敬畏、文化礼敬及文化坚守。从"自觉"到"自信",再到"自律",是一个逐步升华的过程,其中"自觉"是前提,"自信"是关键,而"自律"则为保障。文化主体唯有做到自觉、自信及自律,才能够促进闽学文化实践的可持续性开展,并进一步推动其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