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洪巧俊 《时代风采》2008,(16):18-18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在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是12964块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这样一个数字,不仅引来了公众的质疑,还使“你涨工资了吗?”这个流行语呼之欲出。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涨工资了吗?有意思的是我们还能听到这样一段对话:“你涨工资了吗?”“涨了。”“涨了18%?”“再做几年俯卧撑吧!”  相似文献   

2.
2012年8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一起强奸案。受害人是两个“追星”女孩,又叫“粉丝”。她们是谁的“粉丝”?怎么被强奸的?花季般的年龄,遭此厄运让人们感到什么样的痛?“追星”未尝不可,但受骗上当,毁掉的是自己。两个女孩已在疼痛中惊醒,其他“粉丝”是否应以此为鉴,善待自己,让青春保持纯洁和灿烂呢?  相似文献   

3.
高洁  昆兰 《农村青年》2007,(1):27-30
你知道吗—— 白纸是怎么变成钱的? 印钞人的生活是个什么样? 每天经手几百上千万钞票的人,会得什么“职业病”? 在印钞厂工作,缺钱花时可以“抓一把”吗? 为什么印钞工把钱看成“大白菜”跟“西红柿”? 什么样的人才能在印钞厂工作?他们如何识别“真币”和“假币”? 让我们跟随记者的眼光,去认识一个“她”吧。  相似文献   

4.
《农村青年》2008,(6):42-42
“她还活着吗?她在哪,我想见她?”昨日凌晨6时许,当官兵们花费无数心血刨掉了压在她身上的一片片钢筋水泥残垣将她救出时,初二二班的女生蒋德佳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念念不忘初三一班的女生廖丽。  相似文献   

5.
李仔 《工友》2009,(5):26-26
古代有一位画家被清进十宫为齐王画像。画像过程中,齐王问画家:“你认为什么东西最难画昵?”画家回答说:“活动的狗和马是最难画的,我画不好。”齐王又问道:“那你认为什么东西最容易画昵?”画家说:“画鬼最容易。”“为什么呢?”“因为狗和马这些东西人们都熟悉,经常出现在人们眼前,只要画错一点点,就会被人发现,所以难画。而活动的狗和马,既有形义不定形,那就更加难画。  相似文献   

6.
红孩 《农村青年》2006,(4):12-15
只是想要一个孩子,没料到5天当中被骗掉3.7万元钱,欠下一身巨债…… 好不容易盼来孩子,却又面临“要”还是“不要”的痛苦选择,想不通是“天灾”还是“人祸”…… 一切,都因为轻信了电视上播放的广告。“罪魁祸首”到底是医院,还是电视台,抑或是有关监管部门? 尽管这件事情被曝光了,尽管卫生部门的官员明确表态了,尽管蒙人的医生被“辞退”、医院的个别领导被“免职”了,但是受害的两个农民依然受害了!不仅仅他们,人们为什么这样轻信“广告医院”并且这样容易上当呢?类似的事件从前就有过,难道不足以警惕,不足以为戒吗? 回顾意味着牢记。我们应该怎样记住叶浩魁和叶雨林夫妇的教训呢?  相似文献   

7.
盛罗兰 《工友》2011,(3):46-46
“我们在信息中失去的知识,到哪里去了?我们在知识中失落的智慧,到哪里去了?”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在《岩石》一诗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我们也这样叩问自己的时候,心不由会紧紧收缩一下,感觉自己在波涛汹涌的信息大海里,  相似文献   

8.
2006年1月26日,“2005年度中国农村新闻人物”颁奖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回乡创业的打工青年王刚荣膺此项殊荣。当年轻英俊的王刚健步走上领奖台时,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这一盛况,立即就传遍了固始的城镇乡村,人们都纷纷议论起这位仅仅30岁的年轻人,是靠什么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做出这么大的成就呢?  相似文献   

9.
雪中情     
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一个晚上还没有停,地上足有半尺厚的积雪,山城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刘书记早早来到办公室。最近,栖霞市委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了“结对子”救助贫困学生活动,由领导干部个人捐资捐物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刘书记救助的学生叫肖峰,肖峰的父亲多年瘫痪在床,母亲下岗。今天,刘书记要亲自到肖峰家里去。   李秘书望着窗外厚厚的积雪和漫天飞舞的雪花,试探着问:“刘书记,是否改日再去?”“不,现在就去 !”刘书记毫不犹豫地回答。“可是,车不能……”“我们走着去。”刘书记打断了秘书的话,一边踱步,一边回味…  相似文献   

10.
树峰  伟坚 《农村青年》2006,(1):47-50
又是一年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05年终于在紧张的忙碌、奔波和期待当中过去了。告别家乡和土地进城务工的兄弟姐妹们。在迎接新一轮朝阳的时候。是否有空回头看两眼。想一想:我这一年过得怎么样? “原来用于耕作的双手,是否在城市为自己创造出幸福?” “一年的辛劳过后。咱们的脸上可有笑容?” “我的理想实现了吗?该拿的报酬拿到了吗……” 让我们随机采访几个在广东的务工者。走进这些“小人物”的生活和内心。看一看.最最普通的他们,是怎样度过2005年的……  相似文献   

11.
《工友》2014,(5):7-7
4月25日,省市政风热线联动直播走进淮安。住在河面的陈女士带着一瓶河水走进了直播现场,并当场向环保局局长下跪,请求尽快治理柴米河污染问是叵。(4月27日《南京日报》点评:当空气雾霾了,我们可以拿口罩抵抗;当自来水苯超标了,纯净水可以解一时之急。然而这河水严重污染,却只能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束手无策。在向市级和区级环保局反映情况之后,却得到“不归我们管”和“等上游河水冲一冲就好了”的回复,这让陈女士们情何以堪?  相似文献   

12.
刘晓 《农村青年》2008,(12):30-37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30年中,中国农民从业方式由“只能种地”发展到多样化就业。创业范围由“出不了村”延伸到五湖四海,生活方式由单调的“铁板一块”变成了多姿多彩.农村青年是我们杂志一直关注的群体.30年来,从在家种地到进城务工,他们走出了一条不平坦的路。在进城打工的30年中,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打工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农村青年》2009,(3):55-55
乡村里成群的蚂蚱(蝗虫)在野外草丛中、庄稼地里到处都是,而且给庄稼带来了不少灾害。但村民陈忠却偏偏“爱”上了人们眼中的这一害虫,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蚂蚱帮他赚了大钱。  相似文献   

14.
张勇 《农村青年》2006,(10):12-14
下面一组文章记录的都是真人真事。当事人虽然值得同情,但无法得到法律的“宽恕”。 他们的行为以及后果,在犯罪学当中被称为“弑亲类型”的案件。法律界认为:杀亲事件多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同伴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这种案件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大多存在某种严重的家庭暴力或者家庭虐待现象。 法律不相信眼泪。不管是什么理由,我们的行为都不能越过法律的界限。但是,在面对忍无可忍的暴力行为时,有什么办法能够及时消融、化解“激情杀人者”或者“大义灭亲者”的愤怒和绝望呢? 施暴者有“生命权”,被施暴者也有“生命权”。当二者发生矛盾时,法律应该倾向那一边?当一方的生命受到另一方严重威胁时,受威胁的一方到底应该怎么办?社会又应该如何应对?让我们读一读文中当事人的经历,看一看专家们的说法吧……  相似文献   

15.
马尔克斯已经远去,但他的《百年孤独》我们却永远不会忘记。这部书,亦真亦幻,独具一格,“营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折映了一片大陆及其人们的富足贫困”。  相似文献   

16.
湖北农民杨友德自制土炮,建起“炮楼”,两次打退“强拆队”,勇敢捍卫自己土地权益的举动,一经报道,立即引起一片激赏,被许多人誉为当代的“农民英雄”。不过也有人质疑:用这种办法能打退一次、两次强拆,要是他三次、四次再来怎么办?杨友德究竟能坚持多久?  相似文献   

17.
换算方式     
电讯局小耿向自来水公司小胡请教。小耿说:“我们这栋宿舍楼,一个月只用了100吨水,可是每次收水费的时候,你们都按150吨计算,这是为什么?”小胡想了想说:“我也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上个月我们两口子,都在外在出差,家里一个电话也没拨,可是这个月却交了几十块钱话费,不知啥原因?”小耿说:“那可能是‘座机费’,不是话费。”小胡“啊!”了一声:“那多收的50吨水的钱,可能也是座(水)塔费,不是水费。”小耿不解地:“我怎么从没听说过,用水还要交什么‘座塔费’?”小胡笑了笑说:“亏你还是电讯局的,咋就不知道如今是信息…  相似文献   

18.
一位在饭店打工的女服务员对记者采访她如何看待"劳动最光荣"时只能苦笑:劳动最光荣,劳动者也最苦啊!像我们这些临时工,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每月工资只有1200块钱,哪里能体会到光荣?(5月1日新华网)这是实话实说,毫无矫情之处。女服务员的回答,尽管是“一家之言”.但她的感受为人们提供了审视“劳动最光荣”这一理念的全新角度。  相似文献   

19.
《工友》2008,(12):34-35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简单明了的规定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仍然遇到了一系列的追问:“上下班途中该如何界定?是否对上下班的时间及路线有要求?尤其是在有实际侵权人的情形下,工伤职工得到工伤赔付后,主张民事赔偿能否得到支持?这已成为人们更为关注的问题。请看——  相似文献   

20.
碟讯     
《时代风采》2010,(14):31-31
《禁闭岛》/美国1954年,联邦警官泰迪和搭档查克来到波士顿附近的“禁闭岛”调查一桩失踪案,但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变得扑朔迷离……故事一是一个充满了阴谋的惊悚片:当所有的理性的分析和证据都导向自己是疯子时,你是相信自己的记忆还是相信“现实”的证据?故事二是一个充满悲悯和柔情的爱情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