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异化是马克思早期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需求异化是指需求不再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条件的期待或实现,相反却损害主体利益和社会利益而产生负面效应的社会现象。表现为需求主体异化、需求客体异化、需求行为异化。产生需求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解决需求异化问题的路径是,要在全社会倡导科学合理的需求观,努力发展经济让人民群众生活富足有尊严,积极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生价值观,制定和完善相应规章制度引导人们的需求行为。  相似文献   

2.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主体上而言,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精神、基本价值,用共产党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吸引人民群众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通过解决人民群众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利益关切,确立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信心,建构起他们的精神家园,防止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错位或缺位。为此,共产党人需要结合社会主义实践和人民的切身利益创新多样灵活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样式,使人民群众紧跟共产党人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探讨了马克思提出异化思想的缘由、异化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马克思与黑格尔等哲学家在异化理论上的联系和区别。笔者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突破了把其异化思想过度集中在工人阶级的局限,在结合其新唯物主义论的基础上释放了异化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德意志意识形态》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异化的特点,揭露了平等和自由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幻灭,指出了克服异化的出路在于实践而不是思想批判。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活化范式转型已成为一种趋势。生活化的研究范式需要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现状进行现实的反思和理论前提的论证。现阶段,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范式转型的前提和现实基础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领域从合一走向分离,一元轴心主导的社会运行方式发生改变;阶层分化、利益多元,总体意识形态已经不适应多元的价值需求;开放社会、网络媒体时代下人的精神荒芜与意识形态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感性化;社会转型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体制性障碍与社会治理中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现实具体利益的统一;如何处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各阶层群体利益的关系;如何建立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及时反映群众的利益需求;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国家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传播的快速性、互动性等特点,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发声者。在人们快捷地获取信息的同时,一些虚假、片面、低俗的信息也趁机蔓延,严重腐蚀着广大基层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导致的人的异化,人的物质欲望无限膨胀,使人失去获得幸福生活的保证,幸福变为了不幸。马克思把扬弃私有制经济作为人从异化走向复归的条件,并把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作为推动变革旧世界的主要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条件,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相似文献   

8.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经典假设,用以探讨经济社会中人如何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经济人"假设追求目标的片面性导致人本性的丧失。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可以得出,"经济人"假设就其追求商品的价值属性而言,是商品意志的代表;就其追求货币权力地位而言,是货币、资本意志的代表。因而,作为物的代表,"经济人"究其本质不过是异化的人,是资本主义虚假意识形态塑造的人。这种异化的人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将"空间"作为自己批判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视角,呈现了资本主义生产、价值实现、意识形态塑造的具体过程。在生产领域,人、产品和价值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资产阶级在无意识的生产中将货币作为转换价值能量的媒介,使其自身占据了大量的财富,并将少量货币分配给工人阶级,造成了资本的空间差异和能量转换的失衡。正是在这种"空间差异"的生态下,资产阶级缓解了自身的对抗性矛盾,并分散了国家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意识形态成为资产阶级遮蔽自身虚假性的手段,在虚假共同体的空间中资产阶级编造了普适性的话语体系,但这种虚假的意识形态最终将会被真正的共同体意识形态所代替,资本主义空间最终也将进化成为共产主义空间。  相似文献   

10.
列宁认为,革命的胜利需要正确的理论作指导,但是由于工人运动自身不能产生革命的理论,因此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就成为传播革命理论的主要渠道。列宁意识形态教育思想主要围绕教育主体"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教育客体"居民的一切阶级"、教育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实际斗争+群众需求+出版物载体等方面展开。虽然距今已有一个多世纪,但其对我国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仍然具有重要启示: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二要抓好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建设,三要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需求的新变化,四要加强对大众传媒的引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宣传理论工作要多关注『草根』阶层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意识形态.这是任何一个学者都不否认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这只是从理论和应然的角度来说的,具体到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工作的各个环节是不是能够切实而不是表面上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我们准确把握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同时,更需要广大的理论家和学者们以无私的心态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对事关民生的问题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和舆论层面做出科学合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实质包含形而上学批判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就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特征与现实路径而言,一方面包括领导优势、代表人民利益以及优越的具体实施路径;另一方面包括注重自觉领导权,凸显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以及自身意识形态建设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3.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报刊对“美国之音”关于抗美援朝的虚假报道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展开了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深刻揭露了“美国之音”美化侵略战争、颠覆共产党领导的真实面目,厘清了人民群众中一少部分人对“美国之音”的模糊认识,使全国人民紧紧团结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下,为抗美援朝战争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稳定牢固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解决的实践问题。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包括对理论知识、理论思维以及理论创新的需求,其具有从被动接受到自觉学习,从物质利益需求到创新理论需求,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鲜明特征。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必须立足时代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回应时代课题;坚持导向性,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夯实理论创新的群众基础;分析层次性,关注多样化理论需求,阐释好党的重大理论。  相似文献   

15.
刘吉 《探索》2001,(2):7-12
文章认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顺应和反映时代要求,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与巩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决不能、也决不允许搞"指导思想多元化";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对人民群众要关心、理解、尊重,最终要使人民群众得到实际利益,坚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使人民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为之去奋斗、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在尊重物质利益的同时,大力在人民群众尤其是共产党员中提倡奉献精神;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关键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6.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管理是保证社会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需要提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管理的实效性。为达到巩固思想阵地、凝聚观念共识、增强精神动力的目的,需要加强对意识形态思想阵地的管理,打好意识形态领域的"防卫反击战";需要加强对意识形态群众基础的管理,保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需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导向队伍的管理,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17,(3)
异化思想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在扬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异化思想后的推陈出新。马克思不仅批判了当时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而且从人的价值层面出发,认为资本主义下人们进行的劳动并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深入到"当前的经济事实"得出异化劳动概念。在分析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后,探讨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的异化劳动的产生根源即私有经济及解决思路:实现共产主义。并且结合马克思后期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思想,对其早期的异化思想进行了定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民主政治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基,其方向与进程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民主政治建设视域下意识形态工作应该从以下四个途径进行把握和推进:一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持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使意识形态工作的群众基础不断巩固和加强;二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和阐释意识形态内涵,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法治保障;三是加强民主政治话语体系建设,根据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总原则,以中国故事为有效载体,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把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理论、实践、成就、价值、内在逻辑讲清楚,促进意识形态工作的表达和传播;四是加强党的建设,核心是开展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从而构筑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作为一项立心立魂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质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回望百年奋进历程,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相较于党的其他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更具基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思想共识的重要举措。从实质上看,意识形态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其有序有效推进与社会发展形势密切相关。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网络虚拟空间作为思想舆论的集散地,日益成为意识形态博弈的主战场,使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日渐凸显。而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意识形态工作传统优势的高度融合,旨在提高意识形态工作在网络数字化背景下的自觉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李江波  姚亚平  黎滢 《求实》2017,(8):21-31
中国共产党的利益与中国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政党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是高度统一的,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并不断丰富党的意识形态,为构建党的意识形态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后应积极探究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逻辑演进:全新开启—扎实推进—丰富发展—战略强化,厘清我国当前在意识形态建构方面遇到的风险与挑战,通过扩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增强其吸引力;通过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其战斗力;通过夯实党的意识形态建构的群众基础,增强其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