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悉,杭州市目前有560个左右的公厕,但是分布很不均匀,而且比较难找。因此,在听到很多市民及出租车司机的反映后,杭州市环卫部门萌生了绘制公厕地图的想法。日前,杭州市第一张公厕地图已经面世,很受人们欢迎。 出版发行公厕地图,是“公厕革命”的又一大成果,是方便群众生活的又一重要措施。随着生活水  相似文献   

2.
“你对厕所问题很热心,就由你把厕所管起来。”“别人扫厕所每月60元,我们照顾人大代表,给你加20元。”这是武汉市某区人大代表朱信洲,多次反映一居委会久拖不解的公厕问题,而得到的区环卫局领导的回应。从此,每天一大早,这位人大代表和老伴一起,拿着水桶、扫帚,在公厕里清扫、冲刷。  相似文献   

3.
王延忠 《侨园》2012,(7):28
儿子下班回来对我说,美国又一家信用卡公司破产了.我奇怪,美国的信用卡公司是建立在美国人的“信用”之上,怎么会轻易倒闭呢? 儿子说,恰恰相反,美国的信用卡公司是建立在“无信用”的基础之上,它的利润对象就是那些“无信用”的人,赚的就是他们“无信用”赔偿金.没有美国人的“无信用”,就没有美国的信用卡公司.  相似文献   

4.
礼仪之邦     
娄岩 《侨园》2012,(11):23
在美国,每周去自助餐馆几乎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过去是为将就儿子,因为他很喜欢在那里挑挑拣拣,这许是一个孩子潜意识里渴望自由的开始吧.后来,儿子上高中,上大学了,他的朋友都是美国人,有机会我就会请他们一次.不为别的,就是想给儿子争点面子,而他们的选择也是自助餐馆.慢慢我也开始喜欢那里了,因为有许多选择的机会,对平时过惯了呆板、单调生活的人,总是对改变,哪怕是很细微的变化都会情有独衷.  相似文献   

5.
《瞭望》2003,(36)
自“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的外交政策一路走来,发展成今天这样一种局面。那么,世人是如何来评价这些外交政策呢? 美国人说,“布什的政策使美国变得更强大了,但世界各国包括美国的朋友在内对美国的隔阂却加深了。”非洲人说,“布什完全不重  相似文献   

6.
前一时期,我国理论界有一些人对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趋同论”甚感兴趣。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则大加宣扬,其实质和目的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是否已出现了“趋同”?能否“趋同”?认识这一问题。读一读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写的《1999年,不战而胜》一书,是十分有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在美国出台的一些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文件中,经常出现“无赖国家”这个概念。那么,所谓“无赖国家”究竟是指哪些国家?美国为什么称这些国家是“无赖国家”,并对它们采取了何种政策?现在为什么又放弃了“无赖国家”这一称谓,而改称“需要关注的国家”?后者与前者有什么不同?这一过程背后的实质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美国总统柯立芝有一位女秘书,人虽长得漂亮,但工作中却经常粗心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女秘书走进办公室,便立刻赞她:“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柯立芝的评价让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又说:“我相信你的公文处理也能和你的打扮一样漂亮。”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公文处理上很少出错了。一位朋友事后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说:“这很简单,你看见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疼啊。”好一个精妙的比喻啊,我们姑且称之…  相似文献   

9.
赣南脐橙离世界品牌有多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说,赣南脐橙是赣南人的“摇钱树”;有人说,赣南脐橙是中国抗衡“洋脐橙”的希望;也有人认为,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洋水果”将大举“入侵”中国,美国“新奇士”将与中国脐橙一拚高低,赣南脐橙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赣南脐橙是否具备了与“洋水果”抗衡的能力和实力?赣南人能否把赣南建成世界著名脐橙主产区?“赣南脐橙”世界品牌之路究竟还有多远?  相似文献   

10.
国人习惯称如厕为“方便”。实际上,国内如厕是最不方便的。有调查显示,海外游客对国内公厕不满意率为49.4%。  相似文献   

11.
如意 《侨园》2014,(4):35-35
记得3年前我去美国打工时,曾在美国呆了4年的小叔告诉我:美国虽然是一个很开放的国家,但美国人有很多忌讳,你到了美国一定要留心美国人的那些“毛病”,以免无端招惹是非.听了小叔的话当时我心想,美国人有什么了不起,臭毛病还不少呢.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小叔的提醒还是非常对的.  相似文献   

12.
未羊 《瞭望》1995,(27)
美国同意李登辉“以私人身份”访美以后,中美关系遇到了严重的挫折。美国驻华大使因任期届满而离开了北京,中国驻美大使也奉召回国述职,国际舆论敏锐地注意到,这种情况,中美建交十七年来尚未发生过,中美关系处于十字路口。 现在,人们关心的是:下一步,中美关系会如何变化?是逐步好起来呢,还是越来越糟?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中美关系受挫的原因中去寻找。 说到中美关系受挫的原因,美国装作很委屈的样子,反反复复地说李登辉的美国之行纯属私人访问,美国并没有改变“一个中国”的立场,是中国方面反  相似文献   

13.
“利益相关者”先生何许人也?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佐利克是也。佐利克在世界各地固然早享大名——因大力推动两德统一而有“大西洋主义者”之称,又因作为美国贸易代表,赢得了“贸易沙皇”的称号。但是真正让绝大多数中国人记住佐氏大名的则在于他去年9月提出了中国是美国的利益相关者的说法。将佐氏称为“利益相关者”先生,想必并不唐突。作为中美战略对话磋商机制的美方负  相似文献   

14.
恐怖主义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际恐怖事件频频发生,美国国内及其驻外机构履次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9月11日,美国世界贸易中心、五角大楼等地建筑同时遭恐怖分子攻击面受到重创。虽然这次袭击使用的“武器”并非此前美国一些人常说的是来自“恐怖国家”的导弹,而是从美国本土起飞后被劫持的民用客机,但是,其在规模和毁伤程度上都是历史上罕见的,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震惊了整个国际社会。那么,什么是恐怖主义?恐怖主义何以日益泛滥、如此猖獗?  相似文献   

15.
邪教在美国     
美国得克萨斯州韦科庄园的一场熊熊烈火,把邪教“大卫”派教主考雷什和86名信徒送上了天堂——他们幻想已久的末日。然而,这并非考雷什和众信徒大肆宣扬和深信不疑的世界末日。这场悲剧是联邦烟、酒与火器管理局特工人员围攻“大卫”派庄园对峙51天后,教徒纵火自焚酿成的。它震惊了美国,也引起世界舆论的广泛报道。悲剧结束已三个多月,但不少问题引起人们深思:邪教为何叫人行为失常、玩火自焚?邪教是怎样在美国肆虐的?邪教在美国横行的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6.
美国也有思想工作吗?如果就名称而言,确实没有。这就不能不使一些人产生疑问:“美国没有思想工作,不也照样发展,我们为什么要有?”其实,只要我们越过形式的屏障,就不难发现,美国社会对思想道德的控制和引导,是非常看重而且方法很多、多管齐下且功效颇佳。从一般意义讲,这恐怕就是思想工作了。当然,其目的和性质的差别,是自不待言的。爱 国 导 向  美国是一个矛盾极为复杂的社会:阶级矛盾、民族斗争、政党分歧、种族纷争、宗教冲突、贫富分化、强弱对立以及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较量。如果说思想工作的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7.
《论语·卫灵公》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这几句话,是否可以当作如何讲故事的美学原则来理解? 不消说,《论语·雍也》那“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也是大家承认为文论的说法。那么,上引《卫灵公》中的几句话,是否可以当作文论来读?查阅了《论语正义》,觉得论者对孔子这句话的解释,和我的揣测并不冲突。解释云:“……故大禹善治水,而君子善导人。”所谓善导人,是指“欲其(受导者)自得之也”。我对“欲其自得之”一句很  相似文献   

18.
“你对美国的印象怎么样?”自从应美国明尼苏达州麦克莱斯特学院世界新闻所之邀踏上大洋彼岸的那方“新大陆”,相逢的每一位美国朋友,从新闻工作者、学者、生意人、农民到出租汽车司机,几乎都以同样的问题作为“引子”,开始我们之间的交谈.“勤劳智慧的人民,美丽清洁的环境,多姿多采的文化,繁荣富裕的社会……一言以蔽之,我喜欢这个国家.”我的回答是真诚的.我知道,就他们当中的某些人来说,不过是应景地问问而已.作为回敬,我也常常问他们,“你了解中国吗?”  相似文献   

19.
“评”论     
毛志威 《民主》2006,(12):40-40
眼下中国各式的“评”,绝对是世界上最多的。对许多“货”或许多“人”的评比、评奖、评议、评审、评定,以及对文人、文化品(特别是文艺作品)的评论,尤其是近年来冒出的“酷评”,已经多如牛毛。单是依靠此业挣饭吃或捞“身价”的人如评论家、评委之类,集中起来也够一个师团。但我却怀疑那样的评往往大都是瞎起哄,评不出什么像样的可信度,甚而越评越让人不学好。中国真正不缺乏优质的(起码是及格的)评论业和评论家么?恰恰相反,很缺乏,也很宝贵。关键是眼下很少,甚而没有。关于对各种物质性的东西(俗称“货”)的评议或评定,内情我不大懂,只知…  相似文献   

20.
《党政论坛》2009,(18):45-45
1.直接编造假新闻 当美军攻占巴格达的消息传来,许多美国人都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堪萨斯城一个伊拉克裔美国人欢欣鼓舞地对摄制小组说:“谢谢你。布什。谢谢你,美国。”这几秒钟的画面胜过许多长篇大论,它让美国人感到激动与自豪,让布什总统心满意足。然而,相信美国新闻自由和真实的人不会去想,这段看起来很真实的电视新闻竟是美国国务院精心创作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