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子政府"随着我国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而成为理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文章认为电子政府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并指出电子政府是实施政府改革的有效途径,电子政府的实施必将提高政府效能,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2.
电子治理:电子政府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战备  向良云 《探索》2007,(3):52-56
电子政府的建设在世界范围内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在具体定位与现实的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缺憾,主要在于其过于崇尚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工具取向,过度强调政府中心论原则下的技术引入对政府自身变革与管理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其中诸如民主、参与等最为本质的、比技术价值更高层面的价值,以及由此蕴涵的塑造新的治理结构与治理形态的契机。因此迫切需要在此基础上重构与之相符的、具有高度包容性与柔性的新型权力与关系结构模式而实现多元治理主体在虚拟平台上的共同参与和频繁互动。电子治理由此成为电子政府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宋香云 《新视野》2003,(3):44-46
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立电子政府,已经成为时代要求。电子文件是推行电子政务的工具,而电子文件管理是电子政府的公共管理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管理好电子文件则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困难的问题,因此,必须深入地研究和努力地探索电子文件的科学管理方法,掌握其特点、难点和重点,对建立和发展电子政府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电子政府——政府成本的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信息网络技术和政治治理结合的产物 ,电子政府以其独特的成本运营优势掀起一场成本节约革命 ,它从优化组织结构 ,再造政务流程 ,提高人员素质 ,遏制政治腐败 ,弘扬民主政治等方面大大降低政府成本 ,成为塑造低耗、更有环保精神的廉价政府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5.
电子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传军 《学习论坛》2009,25(6):45-48
电子政府与服务型政府有着内在的、天然的联系.从本质上看,电子政府充分体现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提供了一条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的重要途径.从现阶段电子政府建设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来看,两者的结合点具体体现为电子公共服务的提供.电子政府与公共服务的改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一站武"电子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现在很多人将电子政府的建设仅仅理解为用信息网络技术来改善政府的管理,而没有同时注入透明政府、民主政府、责任政府等新的理念,这会将当代公共行政引入新的困境。其实电子政府与透明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促进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透明政府与电子政府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电子政府不断促进政府职能的创新。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上网工程自1999年开始实施,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电子政府建设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电子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电子政府依靠的是电子化的技术,那么,政府建设电子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对此,当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认为,电子政府是政府业务的自动化或计算机化,是政府就应用电子和通讯技术为公民提供政府的信…  相似文献   

8.
企业化政府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行世界的关于政府改革的新理论,在西方社会得到广泛的讨论和实践。这一理论传入我国以来引起很大争议。我们应该从其理论产生的历史脉络、本质内涵、政府管理实践的复杂背景与成就等多方面给以进一步的分析认识,充分研究其科学合理和具有普适性的部分,挖掘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电子政府是信息技术创造的一种新的政府架构,它的实施对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作风、精简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节省管理成本、提高政务质量等方面都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1998年以来,随着国家及各省的政府上网工程逐步实施,电子政务已深入到各个部门的日常工作中.由于我国的意识形态与西方国家不同,加上政府信息资源涉及大量的国家机密,使得政府网站面临着比一般商业网站更严峻的安全问题,不仅面临着某些个人或集团的非法攻击,同时也面临着某些国家潜在的信息战威胁.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网站普遍存在防范能力差、抗攻击能力弱等缺点.政府信息是国家资产,随着科技的发展,政府信息也逐步走向国际互联网交流和进行业务处理,在此情况下,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已成为电子政府建设的头等大事.为此,特从技术、法律、管理等方面提出若干进行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电子政府与透明政府的协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府和透明政府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但是 ,如果仅仅将电子政府的建设理解为用信息网络技术来改善政府的管理 ,而没有同时注入透明政府、民主政府、责任政府等新的理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而会将当代公共行政引入新的困境。因此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 ,必须坚持透明政府与电子政府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后,新一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五个重点:一是政府机构改革.其目标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理顺政府部门职能分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把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点.三是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四是乡镇改革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改革示范.五是进行省直管县的改革试点.这些改革,有些是从整体上推进的,也有些是通过综合改革示范如深圳、滨海新区等展开的.按照党的十七大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目标,定位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并通过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我国政府必须尽快由事务型向服务型转变。为了顺利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切实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我国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将现行的政府主要职能由“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调整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或者调整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经济调节”。  相似文献   

13.
杨文彬 《学习论坛》2010,26(8):53-56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对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进行调整,较少关注人大、法院、检察院等系统的机构改革,较少关注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的协调。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可以为中国政府机构改革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可以发现目前中国政府机构结构分化和功能发挥整体状况良好,但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结构分化与功能的发挥不够平衡。为了改善政府功能、实现政府机构设置合理化、提高政府效率,有必要对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的功能设定与机构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能政府显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构建服务型责 任政府,就成为我国政府改革的必然走向。而强化政府行政人员的主观责任观念,坚持行政公开,扩大公民参与,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是进一步构建服务型责任政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多次政府机构改革始终难以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历史怪圈。因此,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不仅要突破难点进行精简,还要从根本上消除导致机构膨胀的诸多因素,才能巩固机构改革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正在实施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改变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新一轮机构改革具有重视总体设计、关注民生问题、吸收国际经验等特征。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是一个长达12年的过程,在改革进程中会遇到很多诸如大部制实行难、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及单兵突进的困境。这就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转变传统政府观念,通过系统设计、分步推行大部制,加快公民社会进程作为改革社会保障,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公共服务部门建设等途径来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7.
30年前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揭开了我国政府与企业关系改革的新篇章.根据政企关系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改革重点,可将政企关系的变革划分为三个大的时期.政企关系的改革历程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历史经验.改革的成功,不仅得益于改革方向的正确,更得益于始终坚持了执政党对改革的领导.系统总结政企关系改革的经验,对探索我国政企关系未来发展的方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电子政务与政务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务公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实行政务公开的过程中,电子政务是重要的载体,是政府管理模式的内在基础。实行电子政务,可以改善政府公共服务,降低行政成本,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电子政务建设应强调安全为先和标准化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创新的基本经验和未来启示在于:政府改革创新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国家利益为重;必须遵循渐进原则,综合利益平衡;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倡导公利压倒私利;必须高度关注民生,人民利益至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