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共同体,是民族凝聚与国家认同的基础。中华文化是全体中国人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的共同约定,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稳定与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有利于建设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为最终  相似文献   

2.
贺善侃 《长江论坛》2007,(6):4-9,17
以和谐文化为导引,实现党内文化由斗争文化向和谐文化的转型,是强化党的统一战线整合社会利益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的重要前提。和谐文化凸现了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的崭新历史使命,凸现了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整合社会利益的新思路。统一战线是推进中国社会利益整合的一个重要力量,也是弘扬和谐文化、践履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社会力量。它可以在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统一战线对社会利益的整合作用,主要表现为凝聚作用、纽带作用和协调作用。这正是和谐文化凝聚功能、教化功能和定向功能的具体体现。和谐文化启示我们努力探索以差异、矛盾为前提的整合社会利益的机制,诸如:健全分配公平机制、竞争公平机制、社会矛盾释放机制和有序民主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两岸社会融合的核心在于认同.长期以来,两岸不但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制度上存在重大差异,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也相当明显,两岸按照各自的运转逻辑,分别发展出适合自身特色的社会发展模式.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时期,随着两岸在人员、物质、技术及信息等领域的流通加速,两岸民间社会的融合进程也不断加强,建构一个具有鲜明两岸特色的两岸民间社会融合模式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借用跨境主义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在分析两岸社会融合现状的基础上,分别就两岸社会融合的困境、特征以及基本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文化方面的论述已经从江泽民同志的“精神纽带论”发展为“心灵契合论”,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整体范式转换,揭示了两岸关系从物质性对抗走向心灵契合的人化世界的前景。“心灵契合论”涉及三对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华文化复兴的内在联系、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辩证关系、中华文化复兴与两岸文化融合的天然连结。构筑两岸文化认同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核心目标,文化交流的目的是解决文化认同问题,而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政治认同乃至国家认同存在着密切关系。要鼓励两岸同胞发挥各自优势和利用自己的个性特点,传承发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史兰 《黄埔》2014,(5):35-37
正台湾问题的解决根本上依赖于两岸同胞的共同意志。认同,这个心理学术语,已经成为反映两岸同胞意愿的重要指标。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不断深化,两岸的认同危机正在逐渐消融,并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三个层面都累积了一定共识基础。而黄埔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进两岸认同的独特魅力,尚需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现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认为两岸文化相同,通过交流必定可以增强文化认同,而对文化交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几十年来台湾建构“文化民族主义”的考察,说明企图把台湾文化与中国文化切割开来,建构台湾文化主体性是无法成功的,但台湾在“去中国化”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这对两岸文化认同造成很大障碍.  相似文献   

7.
陈燕 《青年探索》2013,(5):39-43
文化认同影响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因此构建两岸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福建与台湾关系源远流长,分析两地文化形态和两地青少年文化认知的异同,进而探索两地青少年的交流路径是构建青少年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刘凌斌 《青年探索》2016,(1):97-102
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新时期以来,台湾青年的政治认同虽然存在一些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因素,但总体上仍然呈现出不少令人忧虑的现状,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与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未来两岸双方应通过全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不断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逐步破解两岸政治难题,以化解台湾青年的"中国认同"危机,重塑台湾青年以"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为指向的政治认同。现阶段两岸双方应把交流的重点放在深化两岸青年交流交往,鼓励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生活、就业与创业上,为他们参与两岸交流合作与大陆发展创造条件,从而逐步影响与引导台湾青年政治认同朝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9.
娄杰 《统一论坛》2004,(6):24-26
海峡两岸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两岸就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渊源,儒学是两岸共同文化根基之一,两岸同胞具有共同民族文化传统,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亲情交往证明两岸血缘关系是民族认同的凝结点。“台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两岸关系不断发展,两岸民众交流合作日趋频繁,两岸婚姻不断增多,而且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据统计,仅在奉化就有300多对两岸婚姻。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弘扬"开明开拓、和谐和乐"的新时期奉化精神,推动两岸姐妹同胞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两岸婚姻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从2011年起,奉化组织举办海峡两岸婆媳文化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成为两岸基层交流的知名品牌。首届海峡两岸婆媳文化节由奉化市台办、市妇联与台湾高雄市妇女会联合举办,台湾知名人士蒋方智怡、台湾知名心理学家张怡筠等两岸有关人士、专家学者和两岸50对婆媳相聚奉化,围绕"两岸婆媳话深情,家和国和  相似文献   

11.
田迪  韩升 《长白学刊》2023,(5):149-156
文化认同是消弭文化冲突、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关键。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包容多元的基础上生成的价值共识,它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平等性,承认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主张文化间的和谐共生,其本身就是最深层意义上的文化认同。当前,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面临着文化相对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文明冲突论等文化困境。为此,我们应在顺应世界文明进步趋势的前提下,从增强自我文化认同、深化他者文化认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入手加以破解,以助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社会认同的重要目标体系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中央先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明确了社会主义中国价值认同目标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目标,并由此共同建构了一个具有密切联系但是又有不同针对性的社会认同目标体系,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有力的举措,有利于提高社会认同有效性,打造民族和国家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5,(2)
<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与精神家园,体现着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我们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增进文化认同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增进文化认同,需要正视两岸文化差异。过去海峡两岸长期的分隔与对峙,造成两岸同胞彼此陌生、疏离、猜忌,意识形态差距颇大。尽管两岸经贸交流扮演了化解敌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新时期领导文化的核心价值涵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西方深厚历史土壤上养成的以人为本理念,成为新时期领导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领导文化对以人为本的追求包括三个方面,即人自身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审视领导文化人本内涵的基础上,文章建构起三个实现领导文化人本化的进路,即更新发展理念、提升公平意识、创新领导模式.  相似文献   

15.
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具有政治性、民族性和地缘性等多元复合特质。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体制的转轨,加之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地缘政治的变迁,边疆多民族地区出现了政治文化失谐的现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角力、民族文化与公民文化的歧异、极端宗教主义与政治认同建构的背反、政治过程的无序化与民族事务的法治化的矛盾等等,构成了边疆政治文化失谐的主要内容,也成为妨害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影响因素。边疆和谐政治文化的建构,必须在推动边疆发展的基础上,调整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强化国家认同|重塑政府,实现民族事务法治化,强化民众的政治认同|推动民族政治协商,建设公民文化,为和谐政治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台湾高山族在历史长河中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创造、延承了丰富多元的休闲活动,呈现出自然意趣、艺术美学、实用元素、神话色彩等文化特质。作为中华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山族休闲文化富含当代人文价值。新时代背景下,应从中华文化整体性出发,积极发挥高山族休闲文化的自然和谐理念。在推动两岸休闲文化交流的同时,促进两岸同胞休闲质量的同步提升和美好生活的共同实现。  相似文献   

17.
王丽华 《求索》2007,(5):156-158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仅能够通过提高人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从而发挥其批判的功能——排斥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同时也通过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用各种文化形态去发现并培育积极因素,凝聚积极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对我国社会的建设维护功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走向更和谐。  相似文献   

18.
同为游牧民族,相近的生活方式,加上民族交往中对于自身和对方文化的共同认同,蒙藏两个民族形成了长时期的和谐相处格局,因此一定程度上使文化认同扩展至其他民族,形成多元文化认同是民族和谐关系构建的关键。结合蒙藏关系中的双重文化认同形成,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实地体验、加强他民族精神信仰了解,以及对其他民族语言文化认同等方式扩展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和谐关系建构。  相似文献   

19.
冰蓝 《两岸关系》2009,(8):21-22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两岸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交流,两岸关系发展需要来自文教交流的动力,更需要强有力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支撑。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华佛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佛教作为两岸同胞共同信仰的宗教之一,在增进两岸民众的感情融合和文化认同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