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的道德状况仍然令人担忧,道德教育也陷入误区。应在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思想的指导下,综合创新,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道德教育中应革新方法,加强责任教育,并挖掘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道德内涵和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语言的运用是一门科学技艺。道德教育语言应偏重喻示,应加强逻辑推导,恰当运用语言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注重道德教育语言的主体交互性,这样才具有道德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道德信仰的式微,其中部分原因可以解读为道德变迁中的价值链断裂带来的“道”的真空、适用主义伪信仰的宰制性影响、市场经济逻辑对德性意义逻辑的僭越和道德教育的缺位等方面的因素.在道德教育中,可以通过道德价值观和道德知识的引领及传授、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道德主义信任关系的建立和道德情感的培育来提升个体道德信仰能力.除此之外,父母也应当承担起道德信仰教育的责任,而且要注重与学校的合作来进行道德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具有时代针对性.它为广大社会成员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观念,以及在全社会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标准.但如何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转化成广大群众自觉遵守的行动是个关键性问题.道德的内在本性决定了道德离不开信仰的支撑,所以通过加强道德信仰教育,建立道德奉献和道德回报机制,以及加大舆论监督力度等途径来重塑道德信仰就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在处于社会大转型期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精神世界却出现了荒漠化。在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使人们注意到了现如今中国人严重的道德滑坡,信仰缺失。这不仅给我国,同时给世界带来了很多危害及不良影响。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在找到原因后,我国急需重建信仰大厦。  相似文献   

6.
文明城市的灵魂是市民的道德素质,市民道德素质为文明城市的构建提供保证。市民道德素质的养成需要市民的道德信仰作支撑。当今市民道德信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位移或失落,可能是源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价值断裂,也可能是当今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等思潮的宰制性影响。道德信仰对市民道德自我的建立及城市生活规范与秩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德信仰教育不能停留在术(知识)的层面,而要在道(信仰)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之所以常常会遇到有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的尴尬局面,正是因为道德信仰教育在价值取向、工作范式、实践路径上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和失误。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塑造、回归生活世界,以人和生命为双重坐标的新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敬畏道德信仰并努力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8.
道德信仰是社会道德建设的核心,学术界对道德信仰存在不同的界定,它影响着公民是否能实现德治化,影响着社会治理能否真正实现自治、共治、良治。道德信仰的树立为社会治理主体(个体)的道德行为选择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根本的精神支柱,并且有利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完善和和谐心理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裕固族的信仰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演变。最早在回纥时,信奉萨满教;公元7世纪后,摩尼教从波斯传入回鹘人中;11世纪初,佛教在河西回鹘境内兴盛起来;元朝之后,藏传佛教逐步传入西北及北方许多少数民族当中,裕固族的先民开始接受藏传佛教。每一种信仰体系都有一套对人们行为的规范,这些规范或显或隐,但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信众的日常生活。裕固族的信仰演变牵引着他们道德生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信仰对于个人来讲,是比理想更为基础和现实的。理想多指向未来,而信仰则直指既在现实,信仰是理想之基础和出发点。对于道德主体而言,理想作为未来的目标和召唤促使主体为此而不懈奋斗,它强调主体的理性支持和理念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理想会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信仰作为现实主体的精神需求,它强调主体的心灵的内在平衡与圆融。信仰较之于理想而言,似乎更注重“人文关怀”,一旦确定就不会轻易发生动摇和改变。由此可见,对于道德而言,信仰是比理想更为基础和现实的,因而它对于道德主体行为的调控作用也就更为直接和现实…  相似文献   

11.
道德信仰的基础是道德,支撑是信仰,实质是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道德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实现内化、修正和提升,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但受网络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偏离与危机,表现为道德情感淡化、道德认知异化、道德意志弱化和道德行为浊化等现象。文章通过对网络环境背景下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现状分析,提出要从强化民族传统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完善网络监管体制和优化多元教育主体等方面来重视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2.
“法律信仰”这一命题是国内学者对伯尔曼教授本义的误解。我国建立法治的途径不能依赖法律信仰,中国法制化建设的关键是树立法律信念、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权威和法律至上的观念。倡导“法律信仰”会使国家法律丧失不断改革、完善和进步的可能与动力,从理论上把中国法治建设引入误区。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命题进一步进行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3.
笔者对贵州省6所高校490名大学生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现实道德信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追求自我实现的个体化特征,集体主义道德信仰已相对式微。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生日趋理性化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体现出令人敬畏、使人依从的神圣克里斯玛特质。在全球性文化共振的现实背景下,大学生在西方道德价值观上呈现出鲜明的开放态度与包容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分析,从道德教育的理论和道德教育的实践两个方面提出解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德育的弊端之一是对于核心价值或终极价值问题的实践和理论上的回避。“价值无根性”的弊端已经导致了德育实效上的“实质性低迷”。走出德育“实质性低迷”的关键之一是实现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正确连接 ,建立道德学习主体的价值内核。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信仰是农民工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新的特征,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特征,他们的学历更高、对城市生活更加向往、维权意识更浓、开放意识更强。他们的道德信仰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他们市民化的程度和城乡的和谐大局。胡锦涛曾指出,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下中国社会,农民工内部已出现代际的更替,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当代农民工的主体,解决好农业、农村、  相似文献   

17.
成人道德教育的批判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道德教育在内容定位和教法上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从成人的主体性、终身道德学习、道德叙事方式及关心理解为应有的道德教育之义共四个方面出发,提出了丰富和优化成人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是由道德教育本身的功能决定的,也是由领导干部道德所具有的强烈的示范效应决定的。让教育者受好教育,必须明确领导干部道德教育的任务、特点和内容,这是让教育者受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要正确运用领导干部道德教育的方式,这是教育者受好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道德调节范围的广泛性及其在人类关系性交往中所表现的价值是人类追求道德生活的根源,道德教育的调节功能、导向功能和发展功能是其价值外化的基本形式;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与道德评价等各种活动都围绕价值而展开,因而,价值是道德活动领域的基本理念,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小悦悦事件、虐童事件等一系列恶性社会事件的出现,关于道德滑坡、道德缺失等观点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怎样挽救国民的道德水平,重建道德体系也随之成为人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其中呼吁将道德法律化,用严刑峻法来挽救道德的呼声比较高涨.从道德的特点、中国的现实情况以及公民道德形成的规律来看,道德法律化确有其必要性.且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来分析,也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但造成道德滑坡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法律空白只是其中的一点,因此,道德法律化并不能最终有效解决道德滑坡的局面.反而过分地强调法律会扼杀道德的生存空间.只有将道德法律化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才能平衡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