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持有不同意见,遭到一些执政大臣的反对,被迫离开朝廷到外地当官了,但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时对假借变法欺压百姓的官僚加以讽刺。这更令一些大臣忌恨,便要设法整治苏轼,可苏  相似文献   

2.
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持有不同意见,遭到一些执政大臣的反对,被迫离开朝廷到外地当官了,但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时对假借变法欺压百姓的官僚加以讽刺。这更令一些大臣忌恨,便要设法整治苏轼,可苏  相似文献   

3.
我国律师行业管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我国律师行业管理制度渊源清末变法以前,我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律师制度,更无从谈起律师行业管理。1910年,修律大臣沈家本、伍廷芳拟订《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参酌西方审判体系,设置律师制度。对律师之资格、注册登记、职责、律师公会等,均作出具体规定。但未及实施,清廷  相似文献   

4.
检察制度并非中国传统法文化遗传的产品。作为舶来的制度,检察与我们祖先创造、发展并保留的“检非违使”的御史监察,有明显的本质区别。早在清末变法修律之初,到国外考察、学习西方法制的诸大臣就意识到检察官通过“发觉犯罪、实行公诉、执行判决  相似文献   

5.
清末著名法学家、变法修律大臣沈家本生活在一个风云激荡、世事多舛的时代.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处于深重的危机之中.西方列强在以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在神州大地上横行的同时,也挟携着西方文化以如潮之势涌入中国.在中国传统法律行将分崩离析,而西方法律还不为国人了解的情况下,沈家本受命修律.  相似文献   

6.
公元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新法被废后忧愤而死.穿越时空隧道,审视王安石变法的前因后果,变法失败的一些主要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戊戌政变后,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后党”立即聚集起来,开始对光绪帝的变法政策进行清算.期间,发生了慈禧太后三次审讯光绪帝的闹剧. 第一次是在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政变当天.史料记载,前一天,光绪帝还在宫内接见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可这时慈禧就在幕后监视,光绪帝已经失去了自由.随后,光绪帝便被控制起来.慈禧太后召集奕勖等顽固守旧的王公大臣,对光绪帝开始了第一次审讯.  相似文献   

8.
“洛蜀党争”是北宋元年间发生在政坛上的一场党派争逐。党争的缘起不仅仅是因为程颐和苏轼学术思想的不同,更重要的原因是二人性格上的极大反差。其争逐的焦点不是政见的不同,而是各报私怨。然而,洛蜀二派各只有寥寥一二成员,甚至不成其为党派。相互攻击时指实某人为洛党或蜀党,多失实之处。“洛蜀党争”之所以被常常提及、夸大,与元政坛最大的一股政治势力朔党的操纵、利用有关。朔党为稳固权势,以党争为口实,打击双方,矛头主要指向苏轼。率直天真的苏轼和迂疏固执的程颐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元大臣的争权夺利是酿就北宋末年政治危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 魏源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思想家。他不仅具有丰富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而且具有丰富的法律思想。多年来,学术界在变法思想方面,对商鞅、王安石、康有为的研究可谓成果斐然,而对魏源变法思想的研究则似嫌不足。为此,本文试图以一些粗浅见解,求教于专家和学者。一、魏源的变法思想一八四○年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本来已经千疮百孔的大清王朝,开始摇摇欲坠。为了挽救这种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魏源提出了他的变法思想,这一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朝阳大学——中国法学教育之一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法学教育与朝阳大学有不解之缘,而朝阳大学又与清末变法修律密切相联. 1902年,经过长久酝酿,清廷正式下诏修律,派刑部左侍郎沈家本为修律大臣,两年间正式成立了修律馆.沈氏认为"法律为专门之学",应培养"专门之人",从"中枢长官"到"百里长吏"皆应知律.他激烈抨击科举取士不讲究"经世致用",不重视法律之学.他积极主张兴办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11.
律师不是“讼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敖斌 《中国律师》2004,(8):49-49
鸦片战争后,清帝国国势日衰,内忧外患。为强国富民,挽救危亡.清政府被迫对延续数千年的中国法律进行修订,沈家本受命担任修律大臣。在这场规模浩大的变法修律运动中,西方的律师制度引入了中国。1910年,清廷颁布《法院编制法》.首次在法律上确立了律师的地位。自此,中国有了法律上承认的律师。 有讼事,必有于两造之外的助讼者,此乃社会之客观所需。西人诉讼形成了律师及律师制度,缘何国人打官司  相似文献   

12.
科举时的清代,除了三年一考的乡试、会试正科,还沿用了宋明以来的所谓“恩科”。尽管科举考试法令甚严,对科场舞弊的处罚也极其严格,常有砍头株连的记载。但清朝皇帝为了笼络大臣.还是公开采取了一些照顾大臣子弟的科举措施。  相似文献   

13.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陷入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著名法学家、修律大臣沈家本面对山河破碎、列强入侵之势极为愤懑,希望能通过变法富国强兵.是他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古代法律应自成体系的思想. 当时正是清政府穷途末路之际,他大声疾呼“议法或欲明乎事理之当然,而究其精意之所在,法学之讲求,乌可援乎.”他认为中国必须依靠法律治理国家,法作为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是不可缺少的.他对待西法的态度是要取人之长,补己之  相似文献   

14.
SARS带来的冲击和变革是全方位且意义深远的。研究为什么危机可以推进和促成变法这个命题 ,其理论价值并不因SARS已经远离我们而有所减弱。变法是通过创设新的权利和义务对社会利益的进行重新分配。变法的目的 ,旨在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的关系 ,增进社会整体的福利。政府与公众在利益上处于双赢格局 ,这是变法共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林岩 《政府法制》2014,(34):50-50
清朝皇帝对犯有过失的大臣、嫔妃、奴才进行处罚,原则上应该依照《大清律例》.而事实上,“家天下”的皇帝一手遮天,有些时候全凭一时冲动,太过随意,结果弄出一些奇葩的惩罚案例,让人啼笑皆非. 康熙廿一年七月初八,康熙帝在晾鹰台准备宴清王公大臣.宴席上人来人往,大家忙着相互寒暄,都还没有落座.此时,忙活了大半天的太监们觉得可以趁机小憩一下.  相似文献   

16.
农夫戏乾隆     
刘诚龙 《政府法制》2011,(27):16-16
乾隆有一次南巡,因一时兴起,临时访问了一户贫苦人家。 乾隆在问了一些常规问题之后,叫这个农夫给随行的大臣现场打分。他让那些随行大臣一排排站好,就叫农夫上场,让农夫一个一个地问其姓甚名谁,并当场辨其忠奸。当农夫全部看视完毕后,乾隆问他:"我们这帮大臣里,谁是忠臣?谁是奸臣?谁是清官?谁是贪官?"农夫笑嘻嘻地答道:"满朝皆忠臣。"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前的法治建设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社会改革工程.这项社会变革工程虽然没有直接的蓝本可以借鉴.但中国有着千年历史,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变法实践中为当前的的法治建设汲取经验教训.本文立足于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中期(北宋)、晚清时期,以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及晚清变法为古代变法实践的典型,总结它们的得失经验,以求有助于当代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一、法治的困境我国近代制度变迁的模式是变法型的,关于"变法"的含义,字典上的解释是:"指历史上当政者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自上而下的重大变革"。苏力老师认为:"我在本文中此称这种强调政府运用强制力规制经济和社会的法制建设模式为‘变法'模式。"自清末以降,中国一直采用变法(政府自上而下移植国外法律制度并运用强制力推行)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变革的,并且相当一部份人一直认为:只有变法,中国才有出路,中国的法制才能走向现代化。往往忽视了对本土的制度的研究,现在我们反思当初的想法,发现已经不适宜了。原  相似文献   

19.
李真夫 《法制与社会》2010,(26):247-247
本文以苏轼先生一曲曲词风豪放的佳作为着手点,就苏轼的作品及其本人的创作源泉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以期对苏轼的作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林海 《江淮法治》2014,(18):16-17
正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多少英雄豪杰湮没不见,而沈家本和那个时代变法者们创造的传奇——他们"坚信修法可以救国"的抱负、愿望、激情、遗憾和黯然,他们引入西方法理改造传统律例的智慧和勇气,他们在新时代的激荡中熔铸东西、为未来留下法制瑰宝,这一切将永存不灭。人物简介沈家本(1840—1913),清末官吏、法学家。字子淳,别号寄簃,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历任天津、保定知府,刑部右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沈家本精于经学和文字学,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