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高饶事件"几个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饶事件"的发生固然有个人的主观因素,但在大解放区基础上产生的大区行政建制和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两级制",为"高饶事件"的出现留下了体制上的空间。认为"'东北一党员'的来信是认识和揭露高、饶问题的起点"的观点,缺乏史实论证,也与此后高岗的被重用相矛盾。弄清揭露高、饶分裂党的阴谋的时间是必要的,但"识破"与"揭露"高、饶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截然分开。认为"高、饶问题暴露后,中央对他们的问题没有上纲到路线斗争的高度",与历史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2.
《党史博采》2005,(6):30
"高饶反党联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内高层首次出现的一场分裂与反分裂的严生事件.  相似文献   

3.
(续上期)党的七届四中全会直接影响丁玲、陈企霞的命运……在围绕李准小说的争论过程中,中共历史上又发生了一件大事:针对高岗、饶漱石的分裂活动,中共中央召开了解决"高饶反党联盟"的七届四中全会。这次全会虽然与文艺界无关,但是,全会的精神则是后来"丁玲反党小集团"冤案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党的七届四中全会对高、饶事件的处理,对加强党的的团结,克服党内存在的居功自傲的不良现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过分地警惕出现类似事件的做法,也出现了偏差。这样的偏差,直接影响丁玲、陈企霞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以往有关高、饶事件的论述,由于缺乏必要的材料,存在把揭发高、饶分裂党的活动时间提早的问题.本文以公开出版的两本书为依据,以确凿的事实解开了历史上的疑团,从而纠正了关于高、饶事件一些不准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5.
刘少奇1951年提出"人民内部的矛盾" 概念的前前后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少奇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探讨,起步于建国初期关于国营工厂内部"公私兼顾"、"公私矛盾"的争论,但探讨不久就被迫中止.其原因是建国初期发生的批判李立三在工会工作上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和"高饶事件"等党内斗争.刘少奇探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这段曲折历史,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表明了思想理论准备和党内民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也谈“高饶事件”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揭露处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务院与国家计划委员会平级”的判断既于法无据又不符合事实,故不能认定其为“高饶事件”出现的“体制上的空间”。同时,不应忽略“高饶事件”背后“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背景”。高、饶问题暴露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确实采取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看,“高饶事件”的某些后续影响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7.
“高饶事件”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党内出现的第一次重大斗争。关于这次事件的传达,由于资料不足等原因,此前的文章和著作均鲜有论及。新近出版的《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6册,披露了一些这方面的史料,补足了一些已公开资料的不完整部分,为给“高饶事件”的传达过程勾勒一个大体轮廓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试析“高饶事件”发生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饶事件"是建国初期发生在党内的一场斗争.这场斗争的发生,既有个人因素,也有体制性因素,同时还有思想认识上的因素.分析这些因素,有助于全面认识这个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性质.  相似文献   

9.
"高饶反党联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内高层首次出现的一场分裂与反分裂的严重事件.关于这场斗争,杨尚昆在<回忆高饶事件>一文中曾提到了"东北一党员"的上书.他写道:当政治局开会讨论周总理总结稿时,毛主席质问高岗:"你为什么不准上书的人写信给中央?东北的工作为什么就不能检查?  相似文献   

10.
正毛泽东对高岗问题的定性高岗是中共党史很难回避的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高饶事件"后,毛泽东在对高岗问题最终定性和进行组织处理时起了关键作用。在1955年3月下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毛泽东对高岗问题作了多次政治定性的讲话。在3月21日会议开幕时,毛泽东讲:"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我国现阶段激烈阶级斗争的一种尖锐的表现。这个反党联盟的罪恶目的,是要分裂我们的党,用阴谋方  相似文献   

11.
“高、饶事件”过去已半个多世纪,随着一些档案资料的披露与当年知情者的回忆文章面世,人们逐渐对这件曾震动党内外的大案有了更清晰具体的了解。高岗1954年8月自杀身亡,饶漱石则因涉及“反革命集团”案被捕入狱,1975年春瘐死狱中。本文根据有关资料谈饶漱石与“饶、潘、扬”案的几点情况。  相似文献   

12.
向明的"万言书",令毛泽东非常震惊 向明这个名字,或许现在很多人已经感到陌生了,但历史没有忘记他.建国初期,他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第二书记,主管政法纪检工作.尽管后来作为饶漱石的"心腹"而受"高饶事件"错误株连,但他在建国初期工作中还是很有成绩的,他也因喜欢理论思考而受到毛泽东的器重.  相似文献   

13.
"高饶事件"发生后,在"两会(西北高干会和西北历史座谈会)上确立的刘志丹、高岗等是中共西北根据地正确路线代表的结论受到挑战。中共中央关于陕北肃反的新结论,虽然在字面上继续维持"两会"及《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表述,肯定陕北肃反是"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产物,仍以"两条路线斗争"的观点来解释陕北肃反,但是新结论在涉及正确路线代表人物、肃反领导人责任、责任性质、领导人个人品质等问题时都作了重大修改。小说《刘志丹》事件发生后,习仲勋等坚持"两会"结论的一批干部受到株连和迫害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一幅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主题的政治绘画作品,人们欣赏《开国大典》,正是因为它形象地揭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新世纪。它不仅鼓舞了中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震撼着世界人民的心坎,为新中国从此屹立于东方而同心欢庆。但在后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画中人物的命运就决定了此画的命运。《开国大典》完成后才3年,就发生了"高饶事件"。作为国家副主席、政治局委员的高岗于1954年8月自杀身亡,  相似文献   

15.
程昊 《世纪桥》2010,(7):31-33
中共"骄傲问题"存在于党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从毛泽东倡导学习《甲申三百年祭》,正式提出这一问题,到"高饶事件"的发生及解决,中共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两个务必"和"民主新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总结出的两条历史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要发动人民群众起来监督党和政府,这一经验对于当前的执政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要最终解决这一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李钢 《党史博采》2004,(5):13-16
在新四军的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事件,因其发生地在当时的新四军军部黄花塘(今江苏省盱眙县境内),因此史称"黄花塘事件".  相似文献   

17.
回忆高饶事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共同的政治野心和极端膨胀的个人主义 ,高岗、饶漱石早在地方工作时就表现出了贪婪的权欲。到中央工作后 ,二人权势显赫 ,地位举足轻重 ,更加飞扬跋扈 ,目中无人。在 1953年夏秋之际的全国财经会议和第二次全国组工会议上 ,二人前后呼应 ,演出了一场分裂党的“二重奏”。中央及时作出决策 ,对高饶事件进行了严肃处理 ,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这场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 ,正如小平同志所说 ,“揭露高、饶问题没有错” ,“高、饶事件的基本结论是维持了”。  相似文献   

18.
论历史思维     
陈剑 《探索》2001,(2):87-89
历史认识过程包括直接认识过程(认识社会、事件等)即历史中的人们的认识过程和间接认识过程(历史感、间接的通过历史材料对历史的体悟等)以及历史思维过程.历史思维是建立在历史感、历史体验基础上的,主要借助于间接经验的结果(间接知识)对已逝的历史的思考、思想,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历史思维是历史认识中的具有基础性的部分.历史哲学是对历史思维的反思.历史研究活动是以历史思维为主要内容,又包含有直觉、顿悟等因素的历史认识活动.历史事件是历史思维、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历史事实是决定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东西即历史中的本体.历史资料是对过去一部分历史事实的记载,是对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记载.历史事件、历史事实、历史资料都是历史思维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精日"是对"精神日本人"的简称,它因挑战了民族底线而备受关注。近几起发生的"精日"事件具有时空典型、主体年轻、形式各异、性质恶劣等特征。"精日"现象是由于个别国人文化不自信导致的,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客观的现实因素。需要提高警惕,从法律规范、政治审查、学校教育、社会导向等方面对"精日"现象加以应对,同时要注意避免打击过度化。  相似文献   

20.
反高饶斗争,是建国以后党内第一场反宗派主义的斗争。在这场政治斗争中,邓小平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清醒的头脑,拒绝了高岗的高官拉拢。后来根据事态的发展,邓小平将高岗的阴谋活动,禀报了毛泽东,引起毛泽东的注意,使之及时胜利地解决了“高饶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