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瑶族称谓     
荔波县瑶山瑶族 ,自称“董家” (to 55 mo55) ,意思是 :“我们是这种人。”布依族称之为“尤”( ou2 1 ,意为“瑶人”。因瑶山瑶族男子身着白色五指绣花齐膝短裤 ,汉族称之为“白裤瑶”、“花裤瑶”。荔波县瑶麓瑶族 ,自称“努侯” (nu55hou33) ,意思为“着我们这种服装的人”。水族称之为“谬六” (miou35lo55)意为“苗六人”。荔波县瑶埃瑶族 ,自称“东蒙” (tu 33 mu 33) ,意思是“我们是这种人”。布依族称之为“尤”( ou2 1 ) ,意为“瑶人”。因瑶族男子身着灰色长衫 ,汉族称为“长衫瑶”。望谟县油迈瑶族 ,自称“满” (ma 55) ,意思…  相似文献   

2.
荔波县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县有瑶族4450人,集中居住于瑶山公社、瑶麓公社、洞塘公社。茂兰公社有少量瑶族,系由瑶麓公社迁徙去的。其中瑶麓公社的瑶族,是贵州省目前尚保留岩洞葬习俗的唯一的民族。瑶山公社,洞塘公社的瑶族,均无此种  相似文献   

3.
一、与实际家庭相矛盾的亲族制度 瑶麓瑶族乡位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东南部,全乡农业人口全为瑶族,操瑶语,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瑶麓方言,自称“努茂”〔nu55 mhau33〕,汉称“青瑶”。据明《太宗永乐实录》30卷第9页记载:“永乐二年,荔波县民覃真保上言,‘县自洪武至今,人民安业,唯八十二峒瑶民,未隶归籍。今闻朝廷加恩抚绥,咸愿为民,而无由自达,乞遣使招抚’。上从之。命右军都督府移文总兵宫都督韩观,遣人抚谕。其愿为民者,官量给赐赍,仍复其徭役三年”。《荔波县志》记载:“瑶麓瑶族,原散居于水尧、水庆、瑶庆等乡,因受统治者欺压,乃放弃各地,聚于瑶麓”。 恩格斯说:“家庭——摩尔根说——是个积极的要素;它从不停滞不前,而是随着社会由较低的阶段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从较低的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反之,亲族制度却是消极的;它只有经过一段长久的时期才把家庭的演进记录下来,而且只有在家庭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时才发生剧烈的变化”。瑶麓瑶族现行家庭是一夫一妻专偶家庭,婚姻关系十分持久牢固。“家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经济组织,除了金属工具,容器,食盐和某些奢侈品之外,它往往能生产  相似文献   

4.
一、瑶族婚规碑的内容: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族聚居的瑶麓有三块石碑。虽然这三块石碑有的叫“瑶族乡规碑”,有的称“瑶族婚姻改革碑”或“瑶族婚姻议榔碑”,但因它是瑶族父老为改革瑶族婚俗而立的,故从《黔南人物志稿》(一)统称之为“瑶族婚规碑”。 现存于瑶麓民族小学前大门外侧的有二块,其中一块碑上刻有“同治二年三月”字样,可知为公元1863年所立。因该碑石质较差,经多年风雨剥蚀,碑面已有缺损,字迹不清,内容隐约可辨者有:  相似文献   

5.
散居在黔桂交界月亮山地区西部的贵州瑶族,以其古拙朴素的生产生活方式、绚丽多姿的风土民情,吸引着一批批采风者、民俗学研究者。贵州瑶族,计有他称白裤瑶、青瑶、长衫瑶三支,呈大分散小聚居格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荔波县瑶山、瑶麓、茂兰一带。从保留民族传统文化较多来看,则以喀斯特地貌为其生活背景的瑶山白裤瑶最有特色。瑶山,这块神奇、晖润的民族文化瑰宝,在方圆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散发着浓郁的古文化气息。本文仅就瑶山的禾仓论述,即谈谈禾仓的防火、防鼠、防潮功能等所展示的瑶族文化特征,并透过禾仓的命名、别具特色的外形去发掘它所孕含更深层次的古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6.
<正>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主要生活在广西南丹县和贵州荔波县一带,有三万余人口。他们的历史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仅凭口耳相传。他们戴白头巾穿白裤子,因为这个极富特点的装束,所以被称为"白裤瑶"。他们的服饰没有那么豪华,显得有些简单粗放。传说白裤瑶来到南丹、荔波这里是因为很遥远的一次战争,关于战争的故事悲壮而惨烈。他们在此生活已经有几百年甚至更长,以农耕为  相似文献   

7.
贵州南部的白裤瑶曾庆南白裤瑶是瑶族的一支,因男子皆着白裤而闻名。整个瑶族共213万人,分散居住在中国南方的湖南、贵州、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的毗连地带。瑶族的其他称呼达300余种,或以服饰颜色得名,或因头饰、胸饰、发型特点而得名,也有的因居住地域不同...  相似文献   

8.
黄海,男,瑶族,湖南省江永县人,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1968年9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分院(现中南民族学院)政治系,师从人类学家、民族教育家岑家梧先生。大学毕业后长期在贵州瑶族地区工作。黄海同志在长期的基层工作中,积极进行民族调查和民族研究,并用人类学、民族学知识,指导瑶麓瑶族进行婚姻改革,利用传统的“石牌律”制度,竖立了婚姻改革的新石牌,得到了广大瑶族同胞的拥护。同时不断学习布依族、水族、壮族、侗族等民族的语言,了解各民族习俗。1995年调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后,先后出版了《瑶山研究》、《瑶麓婚碑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之一 )序向 零 (1)……………………………………………荔波县瑶山公社调查报告贵州民族学院调查组 (1)…  附 :捞村公社白裤瑶简介 (5 3)………………………荔波县瑶麓公社社会调查贵州民族学院调查组 (5 7)……荔波县瑶麓公社补充调查贵州民族学院调查组 (70 )……  附 :茂兰公社长袍瑶简介 (83)………………………简论瑶山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若干问题张胜荣 (87)………调整生产力结构 ,挖掘经济潜力袁明全 (94 )……………瑶山治穷致富必须走发展林业的道路姜永兴 李兆鹏 (10 1)………………………………“靠山吃山养山” ,走以林养…  相似文献   

10.
在云南西南部与越南交界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境内,世居着瑶族支系的一支。她们穿的是五彩斑斓的花花裤,戴的是类似“小红旗”的尖尖帽,城里人根据她们最显眼的红尖尖,称她们为“尖尖红头瑶”。据《后汉书》记载,瑶族先民早就有“好五色衣裤,衣斑嫡布”的服饰。至今尖尖红头瑶仍保留着其美丽独特的风格。尖尖红头瑶居住的地方多在交通不便的大山里。这里山有多高,林有多秀,水有多清,原生的自然生态资源是他处无可比拟的。长期生活在大山里,她们的服饰美也与大山紧紧相联系,她们常常从山上采集野棉花织成土布,从山里抬来青石头烧制石灰;…  相似文献   

11.
早在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语言调查工作队对国内瑶语进行了调查,由于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调查的重点是放在广西。多年来,贵州本身对贵州的瑶语没有进行过调查,因此对瑶语的具体情况了解很少。近几年在民族识别中,省人民政府文件提出要对荔波的“长袍瑶”和望谟的“油迈”瑶进行识别,这也牵涉到对他们的语言必须进行了解。1983年贵州社会科学院、省民族研究所和贵州民族学院等单位组织对贵州月亮山民族地区进行综合考察,这里又是瑶族较聚居的地区,在考察瑶族的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同样要考察瑶族的语言状况。从民族语言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更需要积累这方面的语言资料。由于以上原因,我们参加了月亮山地区的综合考察。实践证明,这次对贵州瑶族的语言作全面的调查是非常及时的,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一、导言 本文主旨,在通过对盘村瑶族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个案分析,从人类学观点探讨有关变迁的理论,并客观地评介胡起望及范宏贵两位先生合著的《盘村瑶族》(1983)(以下简称合著)一书。全文重点集中于讨论从游耕到定居的历史过程,及形成定居农业的原因和对瑶人社会所发生的影响,理论的探讨则在其次。至于对《盘村瑶族》一书的评介,不拟另立篇章,仅拟于结论中为之。 有云“变化即是永恒”,此为事事物物千古不移的定律。换言之,变化即是常态。问题是如何找出变化的规律,这也是古今中外学者所努力的目的。自19世纪英人达尔文(C.R.Darwin)提出生物的演化理论之后,也影响到社会科学界、除社会演化论(social evolutionism)之外,其他如功能论(functionalism)、经济决定论(economic deter minism)  相似文献   

13.
在广西的八桂大地上,居住着瑶族的各个支系,如河池市南丹县的白裤瑶,百色市凌云县的背篓瑶、蓝靛瑶,桂平市的盘瑶等等。而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红瑶”,因穿以红色为主调的服装而得名。其服装上配有各种式样的图案,虽是由粗布自制而成,但图案及色彩都十分醒目抢眼。  相似文献   

14.
瑶族族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瑶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革命斗争传统的民族。目前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等五省区,共有一百二十五万多人。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瑶语比较复杂,总的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少数属于苗语支)。称谓有盘瑶、过山瑶、背篓瑶、蓝靛瑶、茶山瑶、平地瑶、板瑶、白衭瑶等三十多种。关于瑶族族源问题,我国史籍记载颇多,说法比较混乱,民间传说也不甚相同,古今中外学者曾作过不少调查研究,发表了许多探讨性的论著,看法也多纷歧。下面,我想根据自己二十多年来从事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对瑶族的族  相似文献   

15.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分布在广西和紧邻的贵州境内。其社会生产发展缓慢,至今仍然残留着一些原始社会的遗俗,为我们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奥秘,提供了活的例证。涉及他们家庭和婚姻中的各种现象,如恩格斯所批评的:“如果戴着妓院眼镜去观察原始状态,  相似文献   

16.
关于苗族和瑶族的历史渊源关系问题,许多专家学者从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尽管目前在不少问题上认识尚不能达到一致,但是,苗族和瑶族在历史上有渊源关系,同源于一个古苗瑶部落则已为汉文献所记载,为这两个民族语言的同源词、语法以及风俗习惯、历史传说、图腾崇拜等大量的共同性所证明,也为大多数历史、民族和语言学家所公认。正因为这两个民族在各方面存在着大量的相似点,因此在解放前不少人认为苗与瑶就是一个民族,“瑶人裔出于苗”。常把苗当作瑶,把瑶当作苗;有的人认为苗族因为避免反动统治的徭役而退居山地成为“无徭人”,瑶族因此而得名,也有人认为苗族迁徙入湘黔的为苗,入湘南、桂、粤的则为瑶等等。虽然这些看法不一定正确,但它却反映了苗族与瑶族的密切关系。由于苗族与瑶族的渊源关系已经明朗,本文就不准备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无谓的复述,在此专就苗族与瑶族的历史分化问题即古代苗瑶部落集团何时分化这一问题,从现代  相似文献   

17.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说:“大瑶山的瑶族是全国存在支系较多,民族表现最为典型的。目前世界人类研究的两个民族特点,其中之一就是瑶族。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金秀瑶族因其源流、信仰、语言习俗、文化服饰各有不同而分为茶山瑶、花蓝瑶、山子瑶、坳瑶和盘瑶五大瑶族支系,各支系瑶族民俗风情五彩缤纷。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麓公社境内,目前尚保存有几块石碑,其中有两块石碑,记载了瑶族的婚姻制度一些变革情况。现将这两块石碑的内容,介绍于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上一期,我们已经介绍了中国传统医药的一个分支——瑶医学及其继承人之一覃迅云的故事。现在,我们将从瑶医的历史着手,向读者展示丰富灿烂的瑶医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古朴自然的土地上,生活着壮、瑶、苗、侗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距桂林200公里的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集中生活着瑶族的五大分支(茶山瑶、盘瑶、花篮瑶、山子瑶、坳瑶)。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五上金秀,并感叹说:“中国研究瑶族的中心在金秀。”因而,金秀又有“第一瑶乡”的美称。  相似文献   

20.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的瑶族山瑶支系,是清雍正年间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平果、田东、德保等地迁来,部分从越南迁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富宁山瑶又称“过山瑶”,自称“亚”,语言属汉藏语系苗语支,不能与瑶族靛瑶、板瑶两个支系互通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