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牛艳秋 《法制与社会》2013,(35):182-183
乔治·里泽在《麦当劳梦魇——社会的麦当劳化》一书中发现了麦当劳化的理性化过程中有其非理性的一面。这种非理性化的影响已经深深的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家庭之中。故此.本文透过社会麦当劳化的视角,结合家庭传统的功能分析,通过一些实例,研究其时现代家庭生活及其互动的非理性影响,并尝试提出能够规避这种解构家庭原有功能趋势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因为不满饮料添加冰块,麦当劳、肯德基成为被告。小小冰块藏了怎样的玄机?临近“3·15”,快餐业的大亨肯德基、麦当劳再次成为被告。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连续受理了消费者状告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北京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两起合同纠纷案,起因是店家在销售的可乐中自行添加了冰块。  相似文献   

3.
临近“3·15”,快餐业的大亨肯德基、麦当劳再次成为被告。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连续受理了消费者状告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北京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两起合同纠纷案,起因是店家在销售的可乐中自行添加了冰块。  相似文献   

4.
就在广州麦当劳紧罗密鼓地筹备新一轮迎新促销时,2001年12月27日,广州媒体披露的一条消息,给节日的麦当劳罩上了一层阴影。而起因就是可爱的小狗史努比卡通公仔。记者从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获悉,市工商局最新调查结果表明,2001年4月至5月,广州34家麦  相似文献   

5.
麦当劳打假     
名牌效应下的招聘 1998年6、7月份,赫赫有名的世界跨国饮食公司麦当荣突然“落户”贵州省省府贵阳市。在贵阳市东亚大厦四楼,麦当劳的各色各样的宣传品、标识随处可见,楼内的装修也在朝着麦当劳经营店的规模样式方向一步步地开展着,麦当劳的招聘工作也大张旗鼓地展开了。  相似文献   

6.
从司法的广场化到司法的剧场化──一个符号学的视角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司法的广场化和司法的剧场化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法律文化及其价值。司法的广场化是一种人人直接照面的、没有身份和空间间隔、能够自由表达意见和情绪的司法活动方式,更多地体现出司法的大众化特点。司法的剧场化是指在以“剧场”为符号意象的人造建筑空间内进行的司法活动类型,它对于现代法治的制度、精神和习惯的形成具有内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不断复杂化和社会分工的日益专门化,由司法的广场化到司法的剧场化将会成为司法活动类型发展的一个趋向。然而,无论是司法的广场化,还是司法的剧场化也都还暗含着潜在的矛盾或深刻的悖论。从更为宏大的背景来看,司法的广场化和剧场化问题代表着自由/秩序、民主/独裁、实质主义/程序主义、大众化/精英化、通俗化/职业化、简单化/复杂化、感性创造/理性选择、多样化/单一化等等二元对立的语路。在这样复杂的语境和语路中,谈论司法的广场化或司法的剧场化哪一个更具有优位的正当性,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法人》2011,(10):26-29
“我工作中的任何一天都不是‘例行’的,这就是我喜爱它的原因。”Gloria Santona,麦当劳的执行副总裁、总法律顾问和秘书如是说。  相似文献   

8.
《法人》2005,(10):32-32
不久前,麦当劳的薯条在美国被“告”上了法庭。8月26日,美国加州总检察长比尔·洛克耶尔对包括麦当劳、肯德基等9家著名连锁快餐店和食品制造商提起诉讼,要求法庭强制它们用警告性标签标明其炸薯条、薯片中致癌物丙烯酰胺的含量。这是美国检察机  相似文献   

9.
有人认为,快餐业每年都要花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做广告,向人们推销垃圾食品和含糖饮料,他们是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也有人认为,麦当劳并没把他们的食品硬塞进你的喉咙,去吃麦当劳是人们自己的选择。走在美国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男男女女的胖子。是什么原因让美国有这么多的胖人?有人认为罪在快餐!快餐以其多盐、多糖和多脂肪这“三多”被营养学家称为“垃圾食品”,与人类的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高胆固醇、癌症以及其他疾病有着密切关系。近日,美国的律师、营养学家和医生联手帮消费者把快餐业告上了法庭,要给人类的健康讨一个说法。…  相似文献   

10.
杜雪晶 《河北法学》2011,29(5):124-131
中国非刑罚化的进程有其独有的特色。从清朝末年开始,教育刑理念与刑法人道思想就已在中国刑法中发端,这为非刑罚化提供了前提。1979年刑法体现了非刑罚化在中国的渗入,而其与非犯罪化、非监禁化的理论比对为中国非刑罚化的外延厘清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赵旭 《法学杂志》2012,(7):147-151
格老秀斯法权思想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代表。作为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法权思想包含自然法、国际法和万民法内容,为17世纪之后世界秩序的构建制定了法律框架。格老秀斯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法》和《海洋自由论》即已凸显了法律的人本化因素。本文通过探讨格老秀斯法权思想中的自然法和国际法理论,分析格老秀斯法权思想中所表现的人道主义、正义、自由、道德和普世主义等人本化因素的内容,为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监狱化人格对刑罚执行制度改革问题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狱在矫正罪犯成为遵守社会规范的新人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长期的监禁生活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即容易促使罪犯监狱化人格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刑罚执行制度和监狱行刑模式进行改革,确立以教育矫正为核心的行刑思想。其途径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和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非刑罚化措施和非监禁刑执行模式;二是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监狱管理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3.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直接制约着一国刑法立法上的犯罪规模。行为的社会普遍性、社会对行为的不能容忍性和刑罚干预的迫不得已性,正面运用是犯罪化的条件,而反面运用则是非犯罪化的条件。“超前立法”可以看成是犯罪化的一种特殊形态。过犯罪化是犯罪化的异化,而过非犯罪化则是非犯罪化的异化,两者都背离了刑法立法的“求真务实,,即其科学性。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直接影响着公民自由范围,两者最终都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4.
过剩犯罪化是指作为社会控制手段而随便创设犯罪的倾向。过剩犯罪化是一种不当犯罪化,是犯罪化的异化。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立法实践角度考察,当前我国都存在着一种过剩犯罪化倾向。道德恐慌是被用来解释媒体、公众及社会控制机构对特定社会现象的反应特征的一种工具。在某种意义上说,过剩犯罪化是道德恐慌的一种社会反应。道德恐慌是用来研究过剩犯罪化生成机制的一个重要视角。见死不救事件是道德恐慌致过剩犯罪化的一个典型实例。基于道德恐慌而产生的过剩犯罪化现象值得反思,应该从犯罪化之外去寻求化解道德恐慌之途径。  相似文献   

15.
重刑化的弊端与我国刑罚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我国刑罚发展的基本态势,刑法学界历来有“轻刑化说”、“重刑化说”和“适度化说”之分。本文在对上述三种学说的观点进行梳理、评价的基础上,着重对重刑化思想及其在实践中的弊端进行了剖析,并对“适度化说”的标准及实践化问题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重刑化说”无论是从理论还是现实效果上看,都不应作为我国罪刑配置的指导思想。但我国刑罚的发展也不能一味地走轻刑化之路,应当选择整体趋于轻缓,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两极化”的刑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国际投资仲裁的商事化与“去商事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蔡从燕 《现代法学》2011,33(1):152-162
近年以来,投资仲裁被认为面临着"正当性危机",这一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投资仲裁被商事化所导致的,这种商事化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国家的公法人法律人格,曲解了投资争端的法律性质。随着一系列争议仲裁裁决的出现,人们开始反思商事化的投资仲裁模式,逐步推动投资仲裁"去商事化"。然而,迄今为止的投资仲裁"去商事化"努力主要是程序性的,只有实体性的"去商事化"才能从根本上纠正投资仲裁存在的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17.
司法上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司法上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刑法的真实含义是在社会生活事实中不断发现的,司法上的犯罪化,并不必然违反罪刑法定原则;我国司法机关应当在遵循刑法第3条后段的前提下,积极地实行司法上的犯罪化;刑法第3条前段不是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而是基于我国刑法分则条文的特点,为了限制司法机关的出罪权、控制司法上的非犯罪化所作的规定;我国司法上的非犯罪化的空间很小,因而不能盲目模仿西方国家的刑事司法策略与做法。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法院对职务犯罪案件判处较轻刑罚甚至给予较多缓刑,在业内被称为职务犯罪轻刑化。轻刑化成为近年来法律界和全国人代会上热议的法律问题,也成为了检察工作面临的难题。通过关注职务犯罪判决轻刑化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职务犯罪判决轻刑化原因存在于立法、侦查、审判与法律监督的各个阶段,其中每一项原因都与其他原因相互关联,一项原因衍生出另一项原因,相互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原因的混沌状态。各种原因经过一定效用累积后,产生职务犯罪人轻刑判决的后果,始料未及却又在情理之中。发现这些原因对于今后职务犯罪案件办理、提高反腐成效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法律与生活》2014,(12):33-33
山东招远麦当劳受害人被全能神邪教分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活活打死的事已经家喻户晓了。受害人家属对现场无人出手相助的情况也表示了理解。但我们还是要反思一下:现场那么多人面对一个男人、四个女人、一个小男孩殴打受害者时,居然没人敢出手,这说明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徐凌华  邵贤 《法制与社会》2012,(22):275-276
自英美等西方国家掀起非犯罪化运动之后,其中最受关注的无被害人犯罪的犯罪化和非犯罪化之争从未停息.一般来说,无被害人犯罪是指某些犯罪是被害人和犯罪人双方都同意并且自愿实施的,没有直接侵害第三人的行为.无被害人无罪化是现代刑法文明的体现,符合对法律的现代化的要求.我国存在着许多无被害人犯罪,在刑事立法中是否应该对其去罪化,这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议的焦点.本文同意一些学者提出的“轻轻重重”的思想,将结合相关理论和中国实际,着重就个别罪名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