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类文化都是以民族文化形态而存在的,因而也必定是多元而差异的,而现代国家内含着一体化特征和整合性原则。因此在现代多民族主权国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的传承与国家一体化整合之间的紧张,有可能引发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进而威胁到国家安全。中国也面临着"中华文化一体化建设与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困境,结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代理论,通过"一体多元"的方案,中国是可以走出这种困境的。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以民族危机开始,从被迫性接受到植入性嵌合、从外源性输入到内源性生成、从参与性学习到贡献性建构,文化现代性在中国进行了从自发到自觉并全面展开的现代化历史实践,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建立起了本质联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输入性文化变量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形成了具有“中国时间”和“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话语,不断更新和优化着中国文化和文明秩序,并以其奥趣题旨和宏大论域历史地渗透于中国文化现代性的生成与建构中,中国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性质和言路在寻驿中择定,价值和使命在启蒙中自觉,路径和意义在建构中呈现。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的内在逻辑和后现代社会的生存境遇,孕育着未来哲学发展的生机和希望.罗蒂作为新实用主义的领军人物,是发动这场哲学革命并试图提出崭新思维的自觉代表之一.他提出的"种族中心主义"思想反映了后哲学文化下人类生存的实际境况,也是一种处理不同国家、民族、团体之间求同和存异关系的积极探索或哲学筹划.罗蒂的"种族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论"、"文化帝国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青 《思想战线》2008,34(3):6-10
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村寨文化变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发展态势,但这种变迁绝不仅仅是民族传统文化事象的变异或流失,它还包括了传统的"地方性知识"的复兴、重组和再建构.现代性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颠覆乡土传统的生存空间,民族村寨文化也不会自动终止或彻底放弃自身固有的文化调适与更新机制,一味被动地接受现代化力量的消解和改造.地方性知识与现代性诉求之间始终存在着强大的张力,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逻辑将引导其"小传统"逐步走向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文明将人类交往不断推给世界历史,世界不同种族与民族丰富多样的生活样态相继出场,社会个体及其类群也由此开始关注自己或他人的身心归属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自己或他人贴上身份标签。在此进程中,交流、印证、吸收乃至碰撞、冲突,都应被视作人类文明普遍联系与永久发展的必要环节。基于此,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自然呼之欲出。试从民族文化认同的逻辑与机制、全球化视野与文化认同、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与文化认同、文化战略与文化认同等方面对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进行探索,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必要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当代文论中,种族和后殖民理论颇受关注,并呈现多元化的理论批评态势。种族是一种区分人类群体的标识,生物学范畴下的种族,是根据人类基因的遗传差异及其生态环境、身体形态等因素,对人类群体进行的科学分类。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种族更倾向于被看作是一种附加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对特定人群的某种偏见及观念,在这种观念下,对现代性全面反思所形成的对传统文化权力和话语霸权的质疑不断涌现。其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当代白人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是此语境下反传统话语霸权的最强音,他以其鲜明的创作风格与特色,书写了后殖民语境下族群社会生存所遭受的诸多危机与困境,并据此希冀寻求后殖民主义社会种族和解之法器与民族国家民族共生共荣自我救赎之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展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冲破了文化的疆域,各民族和区域文化之间的联系、渗透、融合以及冲突也逐渐趋于普遍化。这样,设想和谋求一个理想的人类文化前景,便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获得了某种实现的可能。从本质上说,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活动的历史形式,价值活动及其成果构成了文化的内容和历史  相似文献   

8.
张尚仁 《思想战线》2013,39(1):79-83
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于"道"文化中,中国因"道"文化维系中华民族而成为是世界上惟一延续5000年的国家。"道"文化贯通于中华文化的百家之中,又是民众的普遍意识。"道"文化的基础是道家哲学。道家哲学认为,"道"是世界的本体和万物的本原,具有惟一、无限、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精神、信息等多重本质属性。"道"的哲学早已发出人类生存存在深沉危机的预警,这一危机深藏于人的自然本性与人为生存而"人为"的内在矛盾之中。这一矛盾的发展,使人类历史呈现"失道"过程,持续下去,甚至可能导致不可往回的灾难。"道"文化就是要人类正视生存危机,为人类建立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理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道"文化,使之走向世界,是拯救人类摆脱危机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成竹  刘桂芬 《思想战线》2000,26(5):48-52
前南斯拉夫是一个远未发展成熟的"混合体”,它的解体和民族冲突不能归咎于社会制度本身,而在于自身潜伏的"毒瘤”.前南斯拉夫的民族分离主义和种族冲突呈现出多层的、原始的、野蛮的、历史远因与现实近因相互作用、内部争斗与外部挤压互动的特点.这些历史远因和近因的相互作用,引发了冷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和民族冲突.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有现代化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五四运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五四运动提供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宏观目标和具象途径,以独特的"批判—构建"逻辑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现代化自觉的复杂语境,在"救国与启蒙"的生存需要和"民主与科学"的现代理性诉求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国家意识形态体系和有现代化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是通过多维度批判、改造封建国家意识形态体系的革命运动和通过民族重塑、国家重建、社会重构进而实现构建有现代化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