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菲 《思想战线》2019,45(4):52
区别于后现代反思与转向后“情感人类学”和“实验民族志”的兴起,乔健人类学研究中的情感面向,并非是学术思辨和范式更迭的结果,而是一位华人人类学家包容生命感悟与自我观照的“身心经验”和“生命内省”。由抒怀、写情的田野书写到共情、共在的立场反思,乔健将其漂泊的个体生命史、深沉敏感的文学才情、参与经验的田野体悟,以及以人为本的学术追求交融一体,使“情”在其人类学生涯中成为持久而深沉的内在脉络,最终由隐而显,在晚年汇聚为“谈情说异”的跨界学术探索。  相似文献   

2.
潭溪土家人藉由对文化习俗的传承、展演与采借彰显着族群身份,通过"民族文化"的创造强化了认同的根基,建构了族群的"姆庇之家"(the House of Muumbi);他们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现实情景选择了"土家族"的身份,又比照社会对于"少数民族"的期望和邻近苗族的形象塑造着自身的"土家族形象"。由之所映照出的族群性显示出某种程度上的客观文化特征论与主观认同论的调适,显示了族群内涵变动不居的特点,以及族群成员对于社会结构变迁的能动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朱红霞 《创造》2008,(6):60-61
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始建于2003年9月,坐落于云南大学东陆园东门右侧。承担着对内为教学科研服务,对外开展文化、学术交流的职能。  相似文献   

4.
心性的身体:医学人类学未来的研究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对心/身,个人/社会的二元假设影响了整个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对身体的研究不仅旨在界定医学人类学的本质,也为整个人类学学科提供了哲学上的支撑.有关身体既定观念的解构,可从人类学和其学科及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用概念化身体的方法从个体身体、社会身体和身体政治三种视角来进行考察,而把情感作为主题,是这一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探讨了文化人类学500年学科发展的历程,总结了文化人类学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社会功能.在中国加入WTO政治经济文化日益融入世界,世界政治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人类学有可能为世界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民族志是人类学用于学科实践和研究的范式。它的转型和转变也成为学科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具体体现。在古典时代,人类学侧重于人类的原始形貌,“原始(野性)民族志”成了一种代表性类型。现代民族志则以反映客观事实的照相机式的“科学民族志”为标志。阐释人类学以释放主观性为特点的“实验民族志”成为近几十年人类学的代表性范式。近些年来,一种新型人类学范式悄然出现——博物民族志(“多物种民族志”)成为代表。作为新的价值追求,面对当今世界的“生态—生物—生命”危机,致力于建构以“三生话语”为主轴的民族志范式,突出了“边缘形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旅游人类学:旅游学与人类学的交叉渗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人类学存在着旅游学与人类学交叉渗透的学理基础 ,旅游、旅游学与人类学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 ,多元文化并置、“地方性知识”和“文化互为主体性”原则构成旅游学与人类学交叉结合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8.
旅游快速发展的50年内,旅游和人类学学科的关系错综复杂,它们之间更多的是矛盾而不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类学的理论体系一直被用来批评旅游以及阐述旅游给当地社会文化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大众旅游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受到指责.但是近年来,情况有所变化,人类学的理论开始用于指导旅游的发展、减少旅游对社区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美国教育人类学的早期发展主要是由文化人类学家所推动的。人类学家对于少数族群儿童成长,尤其是族群文化与儿童人格养成问题的关注,促进了美国教育人类学的萌生和发展。本文着重论述了20世纪美国文化人类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讨论了美国博厄斯学派的文化与人格研究对教育问题的理论与观点,以期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写文化之争--人类学中的后现代话语及研究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剑波 《思想战线》2004,30(4):39-43
20世纪 6 0年代以来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掀起了一股质疑权威和结构的思潮。在人类学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批评精神得到极大的扩展和延伸 ,与人类学内部业已存在的理论趋势一拍即合 ,推动形成了 2 0世纪 80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写文化”大论争。探讨人类学在“写文化”论争后所能扮演的理论和实践角色。其理论基调都带有明显的后现代的阐释和质疑 ,对整体论的质疑甚至抛弃的影响更是致命的。这种怀疑和批评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批判 ,是后殖民主义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批判在人类学领域中的一种呼应  相似文献   

11.
许斌  胡鸿保 《思想战线》2005,31(3):42-45
人类学视野下的村落研究所引起的争议,促使人类学者不断地反省和思考人类学田野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回访"与"超越"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也是对人类学田野研究的有益省思."回访"不仅仅是延伸了先驱者作品的学术生命和意义,更重要的是对过程中的社区进行新知识基础上的再诠释.而"超越"所展现的学术意义则不仅仅在于努力赋予人类学视野下村落研究的合法性,还在于在超越中使其得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类学人观研究中人-物、人-我、人-心三个维度宏观描述系统是一个简单而有序的描述系统.任何一种人类学人观研究都涉及人-物、人-我、人-心三个维度的描述.物、人、心三元概念框架里,各种人观研究对人观的陈述被当做统一的进行共时性和构成性分析的陈述对象.在决定论、中心主义和本质主义观念被消解的全球化背景下,物、人、心三元之间的动态平衡成为人类学人观研究一种可靠的现实追求.  相似文献   

13.
广东山区经济的发展有自身的特点 ,多数学者是从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等角度来论证的 ,而忽略了人和文化的因素。本文试图运用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 ,从人和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广东山区经济发展 ,重新审视了山区的区位环境 ,指出文化因素是广东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原因 ,并提出促进广东山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学术研究的空间区隔逐渐被打通,学术资源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知识生产的过程和生产主体打破了在国家内部封闭循环的格局.东亚文化具有相异于西方文化的特殊智慧和价值体系,东亚人类学家有义务也有责任通过学术共同体探讨与发掘东亚文化中蕴含的学术资源,建构具有东亚特色的发现、解释与应答社会文化问题的学术范式.东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与社会联系的增强为东亚人类学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社会基础,东亚共同体的提出与推进为东亚人类学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制度的依据,东亚国家之间的教育和学术交流为东亚人类学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人才基础和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当前变迁的社会文化脉络,本文主张返回具体实践去理解中国现代家庭教养实践的内容与含义。本文利用30个家庭的质性访谈资料,归纳了当代中国家庭的教养实践模式,分别为恩威并施型、谨慎规划型、丛林法则型与束手无策型。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实践在结构限制中呈现出不同的情感投入、价值判断与行动逻辑。而这些差异在以往的二元框架中往往被消解了。  相似文献   

16.
以“异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通过远足他乡的方式获得与“本文化”不同的知识与体验。这种取向不仅是专业训练的路径,也是人类学的认识论基础。对南景村的回访,重新思考了人类学村落研究的传统,以农民和村落的终结为逻辑起点,分析解读追踪调查的真义。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把村庄和对村庄的想像连在一起,构成了“虚”、“实”相间的田野工作。  相似文献   

17.
德国人类学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启蒙运动直接影响之下形成的一门学科,德语圈国家是文化传播学派的发祥地,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在德语国家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上出现过3 位既有较大影响,又有着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中国的德语圈国家的人类学家:巴斯蒂安(Adolf Bastian)、洛克(Joseph F.Rock)和艾伯华(Wolfram Eberhard).中国民族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虽然在德语圈人类学研究中不占中心的地位,但也不乏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产生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高校民族学/人类学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卜彤  闵红云 《思想战线》2002,28(4):64-6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资源,但高校中利用网络信息等先进手段在这一学科中开展研究和交流的并不多,与港、台地区和国外的大学相比,明显是落后的.要解决好高校中民族学、人类学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首先要开"源",强调学者的参与性,同时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9.
20.
王轻鸿 《思想战线》2003,29(4):43-46
文学批评"人类学转向"取代"语言学转折"的困境在于如何寻求和体现文学的审美价值意义。事实上,审美本质探索与人类本质问询二者本来是统一的,传统的文学人类学批评审美性缺失的原因在于将"人类性"当作了"先验的存在",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探索走向了抽象浮泛。将"人类性"看作是"历史的建构",阐发作品关于人类本质的独特言说,应是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性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