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汪志强 《探索》2001,1(1):19-22
毛泽东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与中国党建实际相结合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直接理论来源.但是,毛泽东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国土壤中成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以后革命生涯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使他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合理成分经过继承、改造和升华,已经成为毛泽东建党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他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具有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一位哲人说过人不能超越历史来塑造自己.毛泽东正是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琼浆玉液才丰富和完善了他的建党学说.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并创造性地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成功地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他在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种种失误,与他所受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与中国共产党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来自西方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直接理论来源。但是,毛泽东是在中国的具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他打下了深深的思想烙印,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使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合理成份经过继承、改造和升华,成为毛泽东建党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他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具有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4.
汪志强 《探索》2002,(4):8-11
恩格斯曾经指出任何一种思想,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毋庸置疑,毛泽东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但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了毛泽东,锻造了他“睥睨六合,气雄千古”的文化性格,使其建党学说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因此,吸收、改造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形成和发展毛泽东建党学说的重要一环。中国传统文化的张力在毛泽东建党学说中的凸显,使得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具有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毛泽东建党学说的这种联系,对于新时期党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晚年毛泽东是个伟大的历史悲剧人物,他的思想既闪烁过绚丽的光斑,又出现过不小的黑子。全盘否定毛泽东晚年的思想观点,或者不加分析地完全肯定毛泽东晚年的思想观点,都是十分有害的。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毛泽东包括他晚年的思想理论进行了科学的全面的评价,十年的历史证明,这个评价是站得住的,并且经受了八十年代末期以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的严峻考验,因而至今仍然是我们研究毛泽东晚年思想观点的科学依据。尽管《决议》对毛泽东晚年的思想观点没能充分展开地加以分析,但贯穿其中的科学分析的思想方法,仍然是我们对毛泽东晚年思想观点再认识的根本准绳。  相似文献   

6.
龚静 《理论学刊》2005,1(9):103-105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教育家。与“五四”时代的诸多文化巨人一样,毛泽东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弃其糟粕的同时积极粹取其精华,于继承、扬弃中创新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引导和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历史走向。本文拟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渊源来分析其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阐明在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浸染是深厚的,并在其教育思想的形成期起主导作用。一多年来,论者们围绕毛泽东教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毛泽东作为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不仅从小就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而且终生重视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使古老的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生命力。毛泽东在私塾读书的6年里,接受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读《三字经》《百家姓》开始,继而熟读了"四书""五经"等经史典籍,即他自己所说的"六年孔夫子"。另一方面,他  相似文献   

8.
王文兵 《前线》2017,(4):13-15
毛泽东传统文化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加以改造和发展,并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传统文化观,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阐发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是 2 0世纪的伟人 ,他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而且以他摄人心魄的超群人格为后世树起了一座高大巍峨的丰碑 ,赢得了华夏儿女的敬仰。这种崇高人格的建构 ,既离不开他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以及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更是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育化出来的人格奇观。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人格美所展现出的东方风范的根源。正是吮吸着东方文明的琼浆玉液 ,其人格精神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卓尔不群。一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 ,不仅置身于传统的家庭环境中 ,而且扎根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 ,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重要的命题。这一命题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关系,具体来说与以岳麓书院为标志的湖湘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毛泽东是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熏陶出来的,湖湘文化的经世务实传统和注重现实实际的实事求是精神,深刻地影响了青年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使得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能够独树一帜地提出和阐发“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名命题。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作为特定社会情境下的话语问题,在推动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身的张力。马克思分析了意识形态的根源,并对资本主义商品社会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拜物教展开了科学的批判,提出了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的社会建构。马克思的这种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对于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研究王造时的政治思想——其有关国家的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可以加深了解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轨迹。在英国师从拉斯基对费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研究之后,王造时形成了一些费边社会主义式的想法:中国革命的当务之急是反帝反封建,需要的是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待民主革命成功后,才能逐渐实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上,建立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在政府组织方面,实行责任内阁制;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方面,实行单一制;应该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来领导民主革命。本文以其早期国家理论中的“费边社会主义式的想法”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状况,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有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中首推求实--求是--创新初、中、高三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传统选贤任能思想的现代转换就是指对传统选贤任能思想的批判继承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指导,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德才兼备、知人善用、量才授职等选贤任能的选拔标准和用人原则,提出了一套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的选贤任能思想。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我国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路,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改革的理论框架和思想体系,成为新的历史起点上指导改革发展实践的指南。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先进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他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情缘。一方面,他善于从民族文化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他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封建遗毒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此外,他以时代精神观照中华文化,博采各国文化之长,使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接榫。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作为儒家经典,《论语》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关于教育开展的时机、程度和效果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握好时、度、效,才能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其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发展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反思 ,认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因而需在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9.
当代资本主义文化输出战略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代资本主义文化输出战略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首先是对我国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其次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第三是对我国行为文化、行为方式的强势改造。因此,自觉维护与捍卫我国文化主权的文化安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从毛泽东的个人特质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成功地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与他的个人品质密切相关。毛泽东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个人品质,主要表现在有极强的认识能力和创新意识,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对农民的浓厚情感和对农民运动的深刻认识,注重调查研究,有较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修养和正确的国情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