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路思·本尼狄克特1934年在《文化模式》一书中这样说过:"道德在每一个社会都是不同的,而且它是社会所认可的习惯的适宜术语。"那么,在道德领域存在"普遍真理"吗?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显然育人的关键在于使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道德品质的形成,靠在道德认识支配下,实践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习惯成自然,最终形成道德品质。”孔子也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许多见义勇为的人都不是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长期以来养成的良好道德习惯使然。因此,提高学校德育水平必须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把习惯养成作为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3.
《世纪桥》2014,(1)
近年来,我国在各领域出现了诸多关于道德不完善的案例,社会各界把其定义为中国人的道德滑坡,并指出了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巨大的危害性与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道德素养真的呈下降趋势吗?不可否认,有这样的现象,但笔者认为从马克思的角度看,不只是道德方面出现了问题,在此之外还存在着多种解释。  相似文献   

4.
微言大义     
《实践》2014,(3)
<正>@人民日报【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祖国】有人曾说,"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抱怨雾霾沉沉,不如主动少开一天车;感叹道德滑坡,不如填写一张做志愿者的表格……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祖国。想要一个怎样的国家?期盼一个怎样的社会?你的行动,就是你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常省吾身     
高占祥 《共产党人》2006,(10):23-23
吾日三省吾身。——曾子“省”就是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我们的先人,十分重视自省,主张用自省的方法,对自己的道德表现作出评价,从而改正过失,鞭策自己。古人有许多关于自省方面的论述,今日读来仍醒人心目。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意思是看见贤人,便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要自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就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了?教师传授…  相似文献   

6.
张树梭 《唯实》2000,(2):12-14
约翰·罗尔斯(JOHN RAWIS)曾经说过:“道德理论是苏格拉底式的。”①也就是说,道德理论是对话式的,反复难辩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方面因素对道德的冲击和碰撞,道德的大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震荡。震荡之后,道德的大厦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说观点层出,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损失是道德滑坡。不少人金钱至上、损人利己、道德沦丧,中国的道德大厦已经倾覆。也有人认为,目前我国的道德状况是由改革之初的“滑坡”走向了新的“爬坡”。他们…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之得     
<正>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来弥补。"可见道德的重要性。什么是道德?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向来是一个尊重道德、崇尚道德、追求道德的国度。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现实中道德滑坡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了解道德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尤其是了解道德行为发生的动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个性话     
《当代贵州》2010,(21):8-8
<正>现在,在干部队伍中存在着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等现象,特别是极少数党员干部暴露出的人格扭曲、道德败坏、腐化堕落等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把加强道德品行教育的任务突出地提上干部教育培训日程。  相似文献   

9.
今年全国两会前,温家宝总理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曾说"商家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但在食品领域,一些企业,有的甚至是知名企业、龙头企业,身上显然缺失了道德的血液,比如已经倒掉的"三鹿".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曝出一个爆炸性的消息:河南不少养殖户在养猪时添加国家明令禁止的"瘦肉精",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吃了"瘦肉精"饲料的"健美猪",竟然突破多个监管关口,一路杀向南京等大城市,甚至杀进"双汇"这个全国最大的肉制品生产企业,最终走上百姓餐桌.  相似文献   

10.
正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建设在人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基础性作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价值判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道理均在于此。近年来社会问题频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个根本的培植。道德根本如何培植?按照儒家元典精神,也有一个抓根本的问题,这个根本就是孝道。《论语·学而篇》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与当代》2010,(3):47-48
<正>许博渊在2010年第1期的《书屋》上撰文指出:我国社会道德的滑坡是一个无法否认的现实,但滑坡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重建道德,却人言人殊。有的人认为道德的衰败是因为丢掉了传统文  相似文献   

12.
"道德滑坡"、"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和"人性自私"等片面的社会道德观念存在于现今社会,而对社会道德建设中的社会认知偏差和转型期社会道德观及道德人格转化的心理逻辑与历史逻辑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利于启迪人们用辩证眼光看待事物并把握其实质。  相似文献   

13.
戴茂堂 《理论学刊》2007,1(12):64-68
在道德与法律相关性问题的讨论中,流行一种法律优先理论。该理论主张法律是高于道德的更好的社会规范手段和制约机制,在当今道德滑坡日趋严重的情形下,应该走道德立法的道路,即将道德变成法律规则强制人们去遵守和执行,这就是所谓的"道德法律化"。文章通过分析道德法律化的困境,提出了法律道德化以及走向道德自律的相反主张。  相似文献   

14.
英国经济学家A&#183;森曾说过:道德就象氧气,当它普遍存在时,我们往往怨视它,只有当缺少它时,人们才会注意它。亚太地区未来教育研讨会也曾提出过这样的警告:将来毁灭人类的不是战争和瘟疫,而是人类的道德。可见,道德滑坡是毁灭人类的“定时炸弹”。  相似文献   

15.
<正>理论和实践表明,制度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将社会中的人和事框进它所设立的秩序中;人们在享受制度带来的自由与秩序时,也可能会遭遇其带来的不公和代价。无论是刚刚废除的劳动教养制度,还是新颁布的"单独二孩"政策,总驱使着具有"终极关怀"情结的人们,渴望废除"恶"的制度,制定并实施"善"的制度,从而让制度插上道德的翅膀。如何让制度插上道德的翅膀?这显然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现实有机统一的伦理问题。李刚先生新著《制度·创新·伦理——制度伦理视域下的制度创新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便是这种探索的成果,是一部颇为令人信服的著作。  相似文献   

16.
房宁 《新视野》2007,1(1):63-66
人类社会需要道德,又时常缺乏道德。道德是自我约束和克制,人为什么能够约束和克制自己?是因为有信仰。信仰是现实以外的追求,是超越功利的价值。缺乏信仰,道德就会滑坡。中外历史上为建立信仰和培育道德而进行的探究和努力,可为今天我们的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道德滑坡的危害及其对策黎青平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道德滑坡问题。人们忧心忡忡,要求加强道德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也有一些人不是这样。他们的观点是:一、改革开放时期出现道德滑坡不可避免;这是社会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二、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相似文献   

18.
李永华 《学习论坛》2008,24(2):32-34
"良知说"是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把道德基础从外在的天理内化到人的本心,凸现道德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自觉性和能动性.致良知,从道德实践活动和道德修养的角度,体现着主体性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9.
王琴琴 《世纪桥》2014,(11):52-54
道德与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两者关系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但随着近些年来社会中突破道德底线的事件屡屡发生,道德滑坡之势愈加明显,对此有人提出道德入法。对于道德入法,有赞成者亦有反对者,本文主要从道德与法律的一般关系入手,分析了道德入法的利与弊,并就道德如何入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面对社会信任普遍而严重缺失的严峻形势.理论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形成了解释和解决问题的不同进路。大致说来,一种是注重道德教化思想教育的理路,一种是更侧重制度建设的理路。在持前一种理路的学者看来,社会信任缺失是“道德滑坡”的一种具体表现,根子在于人们的道德意识、诚信观念出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