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锐 《行政与法》2014,(1):109-114
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刑事犯罪呈动态化和复杂化态势,其中新生代农民犯罪问题备受社会关注.闲散青少年群体、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群体、流浪乞讨青少年群体、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被列为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如何促使其市民化是防控青少年犯罪的关键点.本文拟就青少年犯罪尤其是“新生代农民”违法犯罪问题进行社会归因研究,结合犯罪心理学、社会学、治安管理学等理论,就防控青少年犯罪以及如何促使其顺利完成城市社会化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防治流浪儿童犯罪并非单纯的刑事司法问题,国家应当将这一问题纳入社会福利的范畴,依靠广泛的社会救助网络实现对流浪儿童犯罪的综合治理。本文指出防治流浪儿童犯罪必须构建一个以制度为中心的,多机构互动合作的,包括立法、司法、社会工作等内容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流浪儿童有100多万,流浪儿童犯罪群体也有其特殊性.我国在流浪儿童犯罪预防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也没有相关经验.本文分析了流浪儿童犯罪的原因,并在参照世界流浪儿童犯罪预防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了符合中国本土化的流浪儿童保护机制和犯罪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女性犯罪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女性犯罪呈现出犯罪群体集中、犯罪类型重点突出、刑事责任较轻等特点。女性犯罪是多元因素造成的,应当从影响女性犯罪的社会环境因素、女性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入手,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  相似文献   

5.
宁嘉璧 《检察风云》2005,(18):62-63
自2003年8月1日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以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否减少?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该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施行两周年之际到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路新百广场至北国商城繁华商业区进行调查,发现仍有不少流浪乞讨人员在沿街乞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不仅检验着一个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而且也检验着当地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而且出现了手段成人化、年龄低龄化、团伙化、高智商化等新特点,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同时,未成年犯作为一个特殊的犯罪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呼声日益高涨。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对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检察工作。  相似文献   

7.
楚淮君 《政府法制》2010,(10):52-53
乞丐可算得上是人类历史上历时最久、普及最广的一个“职业”之一了,不管是穷国还是富国,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乞丐的身影。他们行乞的手段各有不同,但都过着流浪的生活。如何救助和管理城市流浪汉,减少流浪乞讨现象的发生,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很多国家在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人性化管理和多渠道的社会救助方面尽显爱心。同时对于那些“职业乞丐”,特别是裹胁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用流浪乞讨方式牟利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8.
作为再犯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累犯在诸多方面与一般意义的再犯存在区别。刑满释放人员在回归社会后的较短时间内之所以能变成累犯,总体上与其对再犯罪的机会成本认识程度有直接关系。所以,预防累犯的关键是提高累犯的犯罪机会成本并使之为易形成累犯的群体所认同。  相似文献   

9.
李如林  何嘉 《中国法律》2005,(1):13-14,65-68
劳动教养(以下简称劳教)是中国对违法和轻微犯罪人员进行强制性教育矫治的法律措施。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中存在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经常违反法律、破坏社会治安,其违法行为有的尚不构成犯罪,有的构成轻微犯罪.但其不良的人格、心理结构和行为习惯对社会构成了威胁。由於对他们不宜施用刑罚。  相似文献   

10.
家庭暴力犯罪面面观朱文才,赵贵余家庭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家庭暴力犯罪作为一种犯罪现象,近来愈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传统的和现实的种种因素,社会变革的种种冲击,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层出不穷,由此引发一幕幕家庭悲剧,直接影响家庭的安定,同时,也给...  相似文献   

11.
谢璐 《江淮法治》2012,(14):27-27
在对待城市乞丐或者流浪人员的问题上,不止深圳,任何一个城市管理当局都可以说是豆腐掉进灰缸里——吹也不是,拍也不是。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轨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带来了人员的大量流动,而流浪儿童就是在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流浪儿童由于其群体的特殊性,因而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城市农民工犯罪的法学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亮 《经济与法》2003,(10):54-55
城市农民工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工人的一个过渡性的中介阶层.是原有的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在新时期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的结构中形成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出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是中国农民充分利用社会开放而进行的理性选择。伴随着大批的农村人口涌人城市,其负面影响也日益显露,表现最突出也是最为人们关注的就是农民工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于曦乔 《法制与社会》2012,(33):219-220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飞速推进,流浪乞讨人员的大量出现、流浪乞讨问题的日益严重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威胁。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或是规制犯罪的流浪乞讨,或是保护流浪乞讨中真正的弱势群体。然而纵观之,随着流浪乞讨儿童现象的日益普遍,对于流浪乞讨儿童的受教育权的保护则显得非常不足。这便要求我们加快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真正解决流浪乞讨儿童的受教育的相关问题,真正把保护流浪乞讨儿童的受教育权的问题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仇恨犯罪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多元化社会各国。它是以行为人对受害人的各种偏见为基础,以给行为人认定的某种群体的个人及其群体造成损害为目的,因此与报复特定个人和社会的犯罪不同,也与敌人刑法适用的犯罪类型存在差异。对仇恨犯罪的单独立法主要见于普通法系国家,尤其是美国。仇恨犯罪单独立法的目的是为了加重对行为人的惩罚,这并未违反宪法上的平等原则,也未侵害言论自由,且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仇恨犯罪必然以上游犯罪为基础,同时行为动机系基于法定的偏见类型。仇恨犯罪的甄别与统计对预防犯罪、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仇恨犯罪中的偏见动机往往源于社会的结构性歧视,偏见产生移位攻击。在行为人人身危险性并不显著时,监禁消除偏见的效果不如恢复性司法措施。对仇恨犯罪也存在爱的刑法观念的适用。我国没有必要对仇恨犯罪单独立法,但对涉及民族关系等领域的犯罪,可吸纳仇恨犯罪理念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6.
周安平 《河北法学》2008,26(1):14-18
由于一个人沦为贫困者的概率是相当的,从无知之幕的状态下出发,保护弱势群体其实也就是保护了我们未来贫富并不确定的自己。国家权力的职责是为不幸的流浪乞讨群体提供生存的机会,致力于消除流浪乞讨的社会原因,而不是一味地禁止流浪和乞讨的行为本身。民政部作为主管社会救助与福利的职能部门,有义务维护流浪乞讨者群体的合法权益。而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法官有义务支持民政部门代理流浪者向侵权者索赔的责任,以维护法律的基本价值和社会秩序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7.
概念特征“群体犯罪现象”是相对于个体犯罪现象而言的,是指在一定地区(国度)、一定时间段内,所有个体犯罪的总和。作为犯罪社会学所设定的重要范畴,是以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抛开犯罪的具体性和个别性的表现形式,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加以确定的。对犯罪现象而言,即是一种划分形式,又是一种研究方法。群体犯罪现象同其他社会(群体)现象一样,具有其特有的集合性、整体性、有序性和可变性的特征。群体犯罪现象是由相对独立的个体犯罪现象组成的集合体,其形成是个体犯罪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结果,是一定社会…  相似文献   

18.
陈雅  沈佳青 《检察风云》2022,(14):30-31
<正>当今社会是一个互联网空前发达的社会,未成年人是使用网络的一大群体。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近年来,未成年人实施的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情况的分析研判,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9.
赵维宁 《法制与社会》2012,(11):185+193
流浪乞讨的行为给我们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甚至在乞讨现象中隐匿着残忍的犯罪,所以引起来社会的普遍关注。对流浪乞讨现象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产生、存在、发展的现状、产生的影响及解决的对策进行宏观综合研究,就若干深层次的、内隐性的、间接关联性的问题做出全面正确的评判,这样不仅对全面分析乞丐问题有理论上的参考价值,对于党和政府做出决策具有参考功能。另外,解决流浪乞讨问题对于培育和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强大中华民族精神力量,改变乞讨人员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导价值取向具有特别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是受犯罪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对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进行社会支持不仅是一个社会救助或者预防犯罪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公正公平的问题。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采取系统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就他们的的生活、学习、思想动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调查,以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完善国家监护制度、注重基层组织、推动监狱、劳教场所开展工作、建立社会关爱体系和实践多种救助方式五个方面探讨了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社会救助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