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说”“不逾矩”刘恩启或许是“耳顺”已过、“古稀”渐近的缘故,老汉我于历览人事沧桑、世象百态之余,对于孔老夫子的话:“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竞如参禅者得顿悟那样,从中悟出些人生道理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相似文献   

2.
"30而立"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历来注家对"30而立"之"立"有众多注解。古代注家对"立"主要有两种解释,也就是立于学和立于礼。梁代皇侃《论语义疏》认为立是指  相似文献   

3.
《群众》2015,(12)
<正>孔子曾经说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欲乃欲望,矩即规矩,"从心所欲"和"不逾矩",看似矛盾,却是必然,只有不逾矩,方能从心所欲。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种境界,关键在于处理好"欲"与"矩"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并对之进行有效的管控。达到这一境界的前提条件是不愈矩,而不是通过调整"矩",使"矩"的空间增大,或者使"矩"更有弹性。否则,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从心所欲却处处逾矩,结果只能是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  相似文献   

4.
欢度过1998年的春节后,我已年逾古稀,按照孔老夫子的论法,我早该不惑,早该知天命,早该耳顺,并且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了。然而,有谁知道我却偏偏又困惑起来。事例甚多,不能一一罗列,仅举其要者,就可以说出个一二三来。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7,(18)
<正>文化名人的自传大都洋洋洒洒,字以万计,儒学缔造者孔子的自传却出奇的精练,只有38个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西汉以来的解释存在太多误解,结合孔子的人生经历和儒学思想,孔子自传的原意应该作如下解释: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孔子)十五岁就立志要学习,学习文化道德,  相似文献   

6.
孔子一生教人为善去恶,从人生各个阶段阐述了道德的层次性,为后人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路线图。《论语》的主线是孔子的人格精神,它始于己之《学而》终于人之《乡党》。《论语·为政》(以下只注篇名)有“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据此可以推演出人生的九个阶段和七个道德层次。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大自然给予人类美好的生命是120岁,60岁以前是耕耘劳作期,生活很艰苦:60岁以后是成熟收获期,生活很幸福。 英国有句谚语:“人生60才开始。”爱尔兰作家萧伯纳说:“60岁才是真正的人生。”孔子说:“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人到60岁后,思想和行为才更符合外界客观规律,得心应手,成熟老练,才能真正感悟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胡小琴 《求索》2013,(9):114-116,70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重要命题。它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后来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王阳明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论和言行脱节的社会时弊,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强调“践履德行”,“事上磨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不仅认为“知行”是以“良知”为本体。知行合一并进;而且还强调行而后有真知.注重实践的重要性。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命题凸显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知行范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希望建立统一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9.
耳顺与随喜     
正"耳顺"是儒家言,人生修为的一种境界;"随喜"是佛教语,破除我执的一种修行法门。作为一个既不尊儒又不拜教的人,随着马齿徒增,对于这两个熟悉而陌生的语词,竟也开始亲近欢喜。吾读"耳顺"也早。1974年开始"批林批孔"运动,《论语》就是反面教材。一句句"子曰"把常识说成了格言,易懂好学,就把它当成了古文的启蒙读本。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相似文献   

10.
谈起“道”,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道家。这是因为,“道”乃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家就是以“道”作为理论基石来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的。但是,“道”这个术语,并非是道家的专利品。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是一个极为普遍的范畴,各家各派都爱用“道”这个字眼。以儒家言之,“道”概念在其哲学中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孔子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以此,则未尝不可以说,“道”也是儒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当然,儒家更多的是用“天”或“天命”来表述同一思想。所谓“闻道”,不过是“知天命”或“知天”的同义语罢了。  相似文献   

11.
《孙子》是古代兵法谋略的不朽经典,其主题为致胜,主线是解决“先知”问题,“知论”是《孙子》十三篇的精髓所在,体现了其核心战略思想.这一核心战略思想的高超性使孙子的兵圣地位得以确立.研究孙子的军事认识论思想,有助于深化发展哲学认识论,更有助于把握当代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制胜规律.  相似文献   

12.
刘美红 《求索》2011,(7):113-115
人的面部神情("色")在《论语》中备受关注绝非偶然。真实而有效的"色"既是体现"身—心"互动的经典模式,又是"自我—他人"展开人际互动的重要媒介。在孔子看来,"色"的真实有效性不仅要求个体内在情感的倾注,还要求对客观生存情境的深刻洞察,而这些都构成了儒家德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尽管"色"的显现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但通过漫长而艰难的修身过程,我们仍然可以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关于西方哲学,特别是现代哲学的历程和流派,哲学界有各种各样的概括。有人说,经历了从古代本体论到近代认识论再到当代“人学”的过程;有人说,现代西方哲学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此消彼长的对立和斗争。其实,本体论、认识论和关于人的理论是任何成熟的或成体系的哲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概括只反映了西方哲学和文化分裂的现状,没有把握其变化  相似文献   

14.
“无”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美学的智慧,这种智慧的源起隐含着原始的巫文化和诗性文化智慧,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的阶段,禅宗哲学的阶段,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学阶段。“无”的哲学美学智慧,就老庄哲学而言,其主要意义在于它破除了只知“有”而不知“无”的思维,形成一种超越的智慧,并奠定了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就禅宗而言,则在于它导致中国心性美学传统的强化,使意境理论和中国艺术美学思维走向成熟;就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学而言,则在于它使中国古代人生境界理论得以形成和实现。“无”的哲学美学智慧与西方现代美学还有许多相通之处,重视这种智慧,对现代人美学智慧的生成,亦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试论直觉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从未象现在这样感到必须全面而深刻地研究人类思维自身。直觉作为一种奇妙而实在的思维现象,自然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大的研究兴趣。 直觉,英文是intuition。在几千年的哲学发展史上,它一直是哲学认识论研究的课题之一。早在古代,哲学家就对直觉开始了反思。中国哲学家老子讲的“玄览”,就是指的直觉现象。这是一种以“道”为对象,超越感官和理性的内心直观方法。古希腊的  相似文献   

16.
张卫东 《群众》2015,(4):76-7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重申"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一名在物价部门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规矩意识,恪守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为官从政、干事创业的"高压线"和"生命线"。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表明守规矩,既是为人做事的原则,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境界。规矩是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用规矩约束,按制度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  相似文献   

17.
王现伟 《前沿》2012,(17):45-48
认识论、本体论和生存论是人们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角度.但是,由于没有自觉地对这三个角度本身进行前提性反思,人们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就经常处于严重分歧的状态.反思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有自己的本体论前提,也回答了近代认识论的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是本体论哲学,也不是认识论哲学.从整体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追求人和社会的“生存合理性”为目标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追问“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而是以回答人和社会的“生存合理性”作为自己的问题,改变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思维定向,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谷 《前沿》2011,(16):48-51,134
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古代和中世文化中的长期积淀,至近世达到了空前的传播和影响,渗透到这一时期思想家的精神世界之中。三浦梅园是日本近世为数不多的取得较高成就并建立了系统思想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理论创造,而道家思想的影响甚为明显,其宇宙论、认识论和人生观分别接受和吸收了道家“玄”“气”之学、“齐是非”之说和道家道教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9.
《观察与思考》2009,(19):2-2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说来也巧,孔子《论语》里这句表述一个人一生成长的话,用来总结共和国成立后的历程,居然也是那么的妥帖!这其中的巧合,让人感到了某种玄机,某种奥妙。  相似文献   

20.
耿定向从两方面展开儒佛之辨,一、批判佛学自了全归说,提倡儒家费隐一贯说,认为只有本诸吾心而推极天下,才是真正经世出世。只有一生用功,无渗漏处才是儒家全归。二、定向超越佛家空相,认为从有入无是初机了见,从无入有才可以经纶大本,化育天下。从根心不容已处证入,在心体尽头处忘知无意,才可以本诸天则,从心所欲不逾矩,才是直指中源,体用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