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勤 《江淮法治》2008,(14):6-10
世人将永远名词地球的这个坐标:北纬31°,东经103.4°。 中国将永远名词历史的这一时刻:公元2008年5月12日,北京时间14点28分。中国四川汶川遭遇8级大地震。7万多名同胞遇难,30余万人受伤,数百万人失去家园。  相似文献   

2.
刘博 《中国公证》2008,(6):11-12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刻,这一刻让整个中国为之伤恸--一场里氏8.0级的大地震撼动大半个中国,数万生命顷刻陨落.一个风景如画的天府之国霎那间变成血泪之地,生民之痛,家国之殇.  相似文献   

3.
无数事实证明:对于一名党员干部而言,群众在他心中有多重,他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一心为民干事业的人,人民不会忘记他;一心为民谋福利的人,人民永远怀念他。安徽省宿州市符离集镇党委书记蔡玉昊就是这样一位人民不会忘记、永远怀念的好干部。在符离集镇工作的5年来,蔡玉昊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把人民群众的呼声记在心间,为民排忧解难,帮民脱贫致富,在汹涌洪流到来的生死关头,他用宝贵的生命践行自己的誓言。“为国为民堪当楷模,有德有才斯人可法”。在送别的追悼会上,当地群众用这副挽联寄托了对蔡玉昊同志的衷心敬佩和无限哀思,也诠释了他能够为民铭记、为民称颂的高尚品质。  相似文献   

4.
艾松  刘刃 《中国监察》2008,(2):59-60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时,要求全党要永远铭记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做出的历史性贡献。认真学习三个“永远铭记”的论述,令人倍感亲切,同时又深感中央强调三个“永远铭记”的确非常重要,不仅是一个饮水要思源的感情问题,对于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汶川大地震。让这一刻在国家记忆中永存! 温总理在北川中学复课时,在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4个字。如何铭记灾难,是衡量一个国家成熟程度的标准。让灾难融入一个国家的记忆,往往是告慰灾难遇难者最好的方式。唯有铭记,才有反省和进步;唯有铭记。才会坚定前进方向。 值此国殇,社会各界全力参与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去。正如温家宝总理所一再强调的“抢救人的生命,是这次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数万军民在一声令下,日夜奋战在抢救灾民第一线。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的一幕幕画面、一个个感人事迹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几乎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人,都听到了中国坚强跳动的脉搏和不屈的呐喊。地震发生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抛弃不放弃”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从中央到地方,从各级政府机关到普通民众,焕发出无比凝聚的力量。无数人的心与灾区人民紧密相连,十余万人民子弟兵奋战灾区,紧缺的救灾物资.成百亿元的捐款正源源不断地涌向灾区,海外侨胞,广大爱国人士心系祖国奉献出的一片爱心和情谊…… 多难兴邦.大爱无疆.汶川大地震让我们悲伤泪流成河,也让我们更团结、更温情。这一刻,我们都是汶川人! 本刊出版这期专号,既是对汶川大地震的全景展示,更是对这种大爱无疆、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表达敬意!  相似文献   

6.
1978年,一个让历史永远铭记的年份。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30年时光荏苒,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30年波澜壮阔,中华民族谱写了一曲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  相似文献   

7.
1983年:"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央视第一届春节晚会亮相,李谷一成为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一曲<乡恋>让无数人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8.
5月19日14时28分。一个举国上下扼腕悲痛、永生难忘的时刻。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山崩地裂,8.0级大地震,至今夺去了34073人的生命,245108人受伤,无数个家庭从此支离破碎,无数的家园变成残垣断壁。5月19日,时针再一次指向这个黑色时刻。悲怆的警报声划破南宁上空。南宁人默默低下头,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  相似文献   

9.
一、李旭旦和人文地理学的复兴李旭旦教授离开人世已经六年了,他为发展中国人文地理学所作出的贡献却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吴传钧教授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1988年第2期)一文中,对李先生的学术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认  相似文献   

10.
邹洋 《中国公证》2008,(7):26-26
地震,这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在每一个唐山人心中都永远是一个无法磨灭的梦魇.24万生灵的逝去,美好家园的倾覆,是留给人们刻骨铭心的悲伤.32年前的那场大地震把唐山变成了一片废墟,英雄的唐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经过顽强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起一个朝气勃勃的新唐山.  相似文献   

11.
悲痛的泪流,已注入我们的内心。这是无须渲染的灾情,更是无须压抑的哭泣。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令世人悲痛,在那里无数人的生命被剥夺、家园被摧毁,但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坚强的灾区人民与全国人民用微笑筑起一道道生命的堡垒……  相似文献   

12.
5月19日14时28分。一个举国上下扼腕悲痛、永生难忘的时刻。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山崩地裂,8.0级大地震,至今夺去了34073人的生命,245108人受伤,无数个家庭从此支离破碎,无数的家园变成残垣断壁。5月19日,时针再一次指向这个黑色时刻。悲怆的警报声划破南宁上空。南宁人默默低下头,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向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悼念。山河也为之动容,苍天也为之落泪。地震之后,全国多个省市相继下起了雨。  相似文献   

13.
第十四天     
赵俊 《人民司法》2020,(12):12-13
我想,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将永远被人们铭记。我们看见,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这不寻常的数十天里,被填进了太多焦虑和泪水、慌乱与等待、感动和愤怒、失去与祝福...我们看见,英雄逆流而上,而更多的普通人,只好把身体囚于寸土,情感疲于奔命。  相似文献   

14.
顾敏康 《犯罪研究》2011,(4):9-10,13
中国人的文化中十分讲究对老师的尊重,所以有“一日为师,终生父母”之说。将老师比作“父母”,这当然是出于对老师的一种非常朴实的尊重和敬仰;作为学生,铭记和感激老师为他们解惑和引路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这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这种铭记和感激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和超越时空的。  相似文献   

15.
1997年的春天,中国最高权力机关一年一度的盛会又在首都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是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也是该届人大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任何关心中国现代化命运的人们都会永远铭记八届全国人大的辉煌业绩。因为正是这届人大,顺应推进民主、完善法制的历史潮流,致力于全面创设法律体系的理想追求,投身于科学构建现代法制的神圣使命,创下了历届人大立法数量最多的历史记录,也结束了中国在  相似文献   

16.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她是位大洋彼岸的美国姑娘,可她却放弃了国内优越的工作环境,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做了30个中国孤儿的"洋妈妈".她的爱心是那跨越海峡的山,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动容,也让世界上每一个心底有爱的人铭记住了她:柯罗娜,还有她志同道合的丈夫:中国人赵建安.  相似文献   

17.
杨正鸣 《犯罪研究》2009,(1):13-20,12
2001年9月11日,历史将永远铭记着这一天,作为纽约之骄傲的世贸大厦轰然倒塌,在短短几十分钟内数千生灵灰飞烟灭,从那一霎那起,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都为“9.11”这个黑色的日子所带来的毁灭而震撼与惊恐。在此之后,美国几乎所有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都不同程度地与这一恐怖袭击事件相关联,恐怖分子那种对于无辜生命的漠视与屠戮,已经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18.
英雄墓碑     
以让人缅怀的方式高高伫立在那里它的名字叫——英雄墓碑这不是普通的石头是用英雄沸腾的血肉铸成它凝结着勇敢与坚强是活着的生命和灵魂哦,英雄墓碑是这么伟岸而不朽它以切肤镌刻的方式呼唤着那些永恒的英雄让从墓碑旁匆忙经过的人发自内心的仰慕与崇敬让恢宏的历史更加凝重与英雄墓碑默默对望就懂得了它无比的深刻一些人,义无反顾用悲壮激烈的行为把理想和信念执著坚定到碑中使所有仰望者永远铭记历史使每一个活着的人永远珍惜今天英雄墓碑@郭新民$山西省长治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相似文献   

19.
韩宇 《中国律师》2023,(3):74-77
<正>北方的秋,荒凉且寂寥,浓烈且雄壮。抱着在北方赏秋的初衷,我将行程圈定在大西北,于是有了这一次令我铭记多年的自驾之旅。兰州,兰州甘肃省博物馆最为著名的文物一定非铜奔马——“马踏飞燕”莫属,这件文物是中国旅游的标志。在博物馆内吸引了无数参观者的目光,大家纷纷驻足欣赏,感叹于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博物馆中闻名遐迩的文物不止铜奔马,  相似文献   

20.
1994年5月12日,在历史的年轮中也许并不起眼。但在共和国立法史上,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纪念日,对一切关注中国民主法制进程、崇尚公正人权理想的人们来说,这也是他们为之衷心欢呼、永远铭记的一天。 这一天,共和国最高立法机关——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国共和国国家赔偿法》。 《国家赔偿法》的出台,既是中国民主进程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国走向现代法治国家的经典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