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建》2014,(3)
正共聚合·共发展·共分享定制区域经济多元体助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采禾国际集团"定制区域经济多元体"是以城市与城镇为主体,根据地方区域资源、产业结构、发展规划需求,量身定制的产融城一体化投资运营模式。通过主题量身定制方式,采禾国际集团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源进入地方区域,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一同打造不同主题的城市综合体、城镇综合体、产业聚集区等,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产业升级,智造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2.
正城市与产业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石首市瞄准"湖北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新型工业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及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着力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发展大工业,构建大交通,建设新城市,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两轮驱动,协调共进的新路。一、产城融合发展初显成效(一)以产兴城,园区经济作用凸显石首"一区四园"(石首经济开发区、张城垸工业园、金平工业园、东升林产品加工园、江北农产品加工园)的逐步崛起,成为石首新城产业发展的"四驾马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乌苏市紧紧围绕落实"率先发展赶乌苏"和"打造塔城地区副中心城市"两大目标任务,深入实施"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和扶持大型工业项目聚集乌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2013年1月市委四届三次扩大会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对乌苏工业经济发展从战略、产业、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准确理解工业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和措施,对提升乌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秉承 《实践》2013,(10):46-47
随着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贯彻落实,昔日人们印象中的"煤城"乌海已阔步迈出城市转型的步伐。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乌海市依托原有的工业基础,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经济转型、城市转型、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探索出了一条同步推进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的新道路。产业集聚强优势乌海市能够走出一条做长加粗产业链、实现上游产业附属产品精细加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该市下大力气整顿高耗能、高污染的小企业密不可分。通过关停淘汰落后产能,规模经济得以健康发展,优势企业得以充分  相似文献   

5.
鉴于历史遗留和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现象,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分布不合理,配置效率低下,同质化严重,阻碍了产业发展,也不利于城市环境改善与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应当大力推行城市产业布局的优化,在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搞好产业结构调整,使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相互促进,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金昌龙  张逸潇 《江淮》2012,(7):32-33
近年来,芜湖在加快工业转型中实现内涵式发展,在新型城镇化中走进"跨江时代",以工业理念催生都市现代农业,打开了"三化同步"、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工业转型促进内涵式发展"芜湖发展到现阶段,必须调整转变思路,发掘经济发展的新内涵,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和城市现代化,从过去单一以工业为主体的城市,转变为一座以商贸、科技、文化等为主体的综合性城市。"在芜湖的决策者看来,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需要推进工业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促进二产向三产延伸,实现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在芜湖构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业被确立  相似文献   

7.
王征 《实事求是》2014,(3):28-32
在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脱节现象已经成为一对比较明显的矛盾,这在城市新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新一轮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探索产城功能统筹结合互动、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实现"双轮驱动",以此寻求地方经济健康持久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8.
陈雄  董永超  汪勇  赵政枫 《先锋》2020,(2):56-58
楼宇经济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能够将城市发展空间由平面拓展为立体,突破了中心城区土地资源匮乏的空间限制,拓展了城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是推进第三产业和城市经济做优做强的重要突破口。武侯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中优"决策部署,着力优化楼宇空间布局、创新楼宇服务模式、完善楼宇产业链条、提升楼宇特色品牌,探索出一条具有武侯特色的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获得了"中国楼宇经济十大活力城区"等称号。  相似文献   

9.
总部经济是信息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是重构区域经济的动力,是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战略选择。总部经济以总部基地为载体,以企业总部为集聚对象,通过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引发外部经济效应,使聚集的企业总部相互受益,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从总部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途径、传导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层次解构,研究建立以"总部经济—企业—产业—城市发展"为主线的逻辑关系链,分析识别总部经济影响城市发展的机理,以期解释城市发展的现状和关键所在,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朱进芳 《理论建设》2013,(4):74-76,22
"逆城市化"现象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城市功能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冲动。这一现象折射了传统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诸多弊端,借助"逆城市化"分解城市功能和分流城市人口的趋势发展村镇,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乡村彼此之间产业呼应、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这正是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记者 《江淮》2012,(1):14-17
合肥市:坚持"双轮驱动",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打牢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产业支撑。加快发展壮大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先发效应;加快提升家电、装备制造、汽车等重点产业,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  相似文献   

12.
佛山市南海区在产业较发达的镇(街)探索发展都市型"产业社区",将产业升级与城市升级、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产业社区与生活社区融合发展。在创新土地使用方式方法、产城人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3.
<正>近几年来,鄱阳坚持把历史脉络、文化特色与地域生态优势、产业发展相融合,以生态为立足点,以文化为制高点,不断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朝着鄱阳湖东岸中心城市的目标昂首阔步。生态塑形,文化塑魂,助推新型城镇化生态布局。坚持"一江两河三岸"的建设格局,我们把发展牛态型城市绿化作为总体规划一项重要内容,_丰要对城市  相似文献   

14.
<正>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宜县要以"四个坚持"为抓手,推动分宜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努力把分宜建成赣西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明星县。一、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力促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一是把新材料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强势推进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重点发展锂电池材料,同时发展锂电池配套材料和锂电池下游产品,尽快形成比较完整的动力与储能电池工业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龙泉驿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成都加快城市东进的决策部署和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基于良好的生态本底、人文历史、区位优势,通过发展特色民宿产业带动全域乡村旅游,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初步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作者通过对龙泉驿区乡村民宿产业进行深度调研,分析了产业规划引领、市场监督管理、品牌发展引领、配套设施建设等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提出对策建议,探究龙泉驿区乡村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城市正站在以新的绿色、智慧、质量型和集约型为内涵的世界城市第三次转型的平台上,进行产业体系、空间布局、治理方式等方面协同推进的系统转型,全面提升城市与区域的发展质量,以加快实现从原来“土地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粗放增长方式,向以人为本、生态为基、产业高端、空间集约的“精明增长”的转变.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下的中国城市转型行动,要以经济转型为引领,加速从制造业主导的产业体系向服务产业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实现从生产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的功能跃升,并促进城市转型与区域发展形成联动关系,进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压缩型”城市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17.
厉无畏 《前线》2013,(3):27-28,36
从战略意义上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从城市的发展实际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加快城市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旧区改造、城市更新;资源开发、文化演绎;旗舰项目,综合运作,是三条重要的可行性路径。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渗透融合特性还能有效促进产业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陈晓波 《江淮》2012,(8):31
肥西县按照"建设美好安徽"新要求,主动摒弃传统农业大县的发展思维,主动参与省会城市产业分工,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进位攀升的良好态势,综合实力已连续3年位居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一类县前两名,连续2年跻身全国百强、中部十强,闯出了一条由传统农业大县向新型工业强县转型发展的跨越之路。  相似文献   

19.
"包容性发展"理念正式出台,这为"城市包容乡村发展"这一新型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历史契机。"包容性发展"与"城市包容乡村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关联与功能耦合。我国近年来城乡社会发展的实践状况、中央的一系列政策安排、学界相关的理论研究亦为"城市包容乡村发展"这一价值观的孕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实践、政策、理论三维基础的视角切入,文章对"城市包容乡村发展"价值观构建的可能性进行了探析,认为这一新型价值观确立不仅必要,而且必然。  相似文献   

20.
《学习月刊》2011,(2):66
武汉市黄陂区立足自身独有的城市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差异化发展,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区域一体化发展之路,取得明显成效。一、坚持走旅游产业"三化"发展之路1、旅游发展区域化。通过专家多方论证和规划,我们将山水相连、资源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