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晓升 《探索》2002,(4):67-71
把历史发展看作是人类总体的历史,还是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这是马克思的历史观区别于旧的历史哲学的根本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的关键是用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取代类的历史。对历史发展进程的这个理解,成为共户主义运动就是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思想的基础。只有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哲学的解释中“人的因素”这一概念是同人的主体性思想,同人在社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考虑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这一概念在通常的理解中是同“人作为历史过程的主体”的概念一致的。采用“人的因素”这一专门概念由此而得到证实:这一概念强调了在社会过程中客体的和主体的、人的因素的辩证联系,从人在历史机制中的作用的观点来考察人的积极性。人的因素,这是人的群体、集团、社会阶层和个体。同时,我认为这一概  相似文献   

3.
当人类前进的脚步迈入21世纪时,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来,志愿者是一个亘古就有的社会现象,但是,此前的所有志愿者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的,志愿服务都是个人行为,而20世纪后期以来的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活动则是以组织化的形式出现的.过往的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活动是发生在熟人之间的,即使发生在了陌生人之间,作志愿服务活动选择的一方,也是以熟人的心态、文化及精神去提供志愿服务的,而在今天,我们看到的志愿服务却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的.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与以往根本性不同.新型的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预示着人类社会治理的变革,或者说,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已经构成了社会治理的一项内容.因而,我们需要在社会治理变革的意义上来认识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4.
作为主体性存在的现实的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逻辑起点与现实归宿。马克思主体结构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学理层面不可忽视的理论内容,是从主体角度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学理基础。基于马克思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类主体的主体结构可以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内在蕴含着人民主体—国家、民族主体—人类主体逻辑结构。在现实关照上,主体结构思想启示我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一要立足现实主体的实际需求,坚决维护人民主体的核心利益,二要正确把握和处理不同国家、民族主体之间的关系,三要深刻认识共同体构建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阶段性。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核心价值观随着文明的演进不断改变着其时代内涵、表现形式和具体特征。在当代人类文明演进进程中,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愈益凸显,它既是加强社会整合的重要环节,又是应对文明碰撞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论人类社会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经历了神治、人治和法治三种治理模式.在共产主义社会,德治将成为社会的主要治理模式.在这四种社会治理模式的演进过程中,人类逐步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奴役走向解放.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价值日益得到彰显,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尊严和人格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7.
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重要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坚定不移地坚持好这一重要原则,对于我们党更好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依靠最广大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为本质的先进性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既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出发,我们党始终代表社会前进的正确方向;从根本宗旨出发,党自觉坚持以人民为本,始终着眼于维…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既是一个现实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历史生成与其主体性的生成是同时同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表现为意识的主体性和能力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的生成经历了自发形态向自觉形态、感性形态向理性形态转变的历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力的形成主要是以主体政治能力的成熟为基础的,而主体的政治能力是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通过政治实践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是预先给定的、先验的存在,也不是自封的、永恒的存在,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在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锻造基础上形成并不断获得和确证自身主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既是一个现实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历史生成与其主体性的生成是同时同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表现为意识的主体性和能力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的生成经历了自发形态向自觉形态、感性形态向理性形态转变的历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力的形成主要是以主体政治能力的成熟为基础的,而主体的政治能力是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通过政治实践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是预先给定的、先验的存在,也不是自封的、永恒的存在,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在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锻造基础上形成并不断获得和确证自身主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一 1898年11月24日生(按旧历,清光绪24年戊戌年十月十一日辰时计算). 八岁(1906年):开始上学--进私塾.  相似文献   

11.
人是创造自己历史的主体.无论何种社会形态,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劳动主体始终是社会更替、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劳动主体的劳动不可能无中生有,如果没有生产资料,劳动将是无米之炊.不管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活动的基本要素.二者的结合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差异与权力结构的性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中,劳动主体与其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结构关系是异化的.这种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通过高度的社会化劳动创造、高度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对劳动主体的高度剥削而达到了顶峰.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必然解体的历史逻辑.2、以劳动主体为基本力量的人民群众作为社会更替的决定力量,当然也是社会权力结构更替、政权兴衰存亡的决定力量.尽管历史上也有不少明智的统治者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过“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政治理念,但要在私有制的社会形态中付诸实施,则是根本不可能的.3、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由理论转变为现实,从经济基础与社会条件等方面提供了可能性.当然,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将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中,重视学习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和分析,对于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社会主义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没有比斯大林模式对我们的影响更大的了.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作过原则性的预测,列宁对于“完全的社会主义”以及如何通往社会主义也有一定的设想,但是作为一种成型的、相对完整的社会主义体制、社会主义国家形态,第一次由斯大林领导着变为现实.四五十年代在社会主义凯歌行进的时候,正是斯大林模式代表着现实社会主义的荣誉形象.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吸引力.当然,斯大林模式远不是完善的,特别是当具体条件变化了而它却僵化和凝固化了的时候,必然给社会主义的发展造成伤害.实践证明.这种伤害是巨大的.此外,我们之所以重视对斯大林模  相似文献   

13.
<正>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以及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及其本质要求等问题,理论界、学术界已有许多深刻的阐释与论述,这些阐释与论述对于加深科学发展观的认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在他的人学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主体概念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关键环节.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关于某种单纯要素的简单概念,而是内在地包含着多种要素及其矛盾关系的复杂概念.厘清马克思主体概念的内涵,对于理解马克思整个体系的逻辑结构、理论内涵和价值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构过程中国家所具有的私法主体特质是一个敏感性问题,将国家视为私法主体不仅没有危害,而且具有特殊的功能,它通过自身行为的示范作用而使其他私法主体行为规范化、合法化,并能合理地运用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16.
同任何社会意识的演进一样,人类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演进亦充分显示了其明晰的社会历史性。马克思曾从人在社会中的发展状况的角度,把全部人类历史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以前的以“人的依赖关系”为标志的“最初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属于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为标志的“第二大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则属于以“自由人联合体”为标志的“第三大社会形态”,那么,在这三  相似文献   

17.
实行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重大战略措施。它既确保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实现了对经济运行进行适度调控的作用。但这一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税收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比重偏低的局面,在一定意义上反而使经济落后地区对中央的依赖性增强。因此,中央除应建立—套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8.
李继武 《理论学刊》2004,46(12):29-33
人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个人的全面发展 ,又表现为人类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这两个方向 ,既有同一性 ,又有差异性。其同一性表现在它们的内容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在关系上 ,它们构成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结 ,相互制约 ,总趋向接近一致 ,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人类的全面发展又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结果和归宿。其差异表现在 ,两者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这是因为两者的参考系不同 ,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个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 ,人类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动物的片面发展而言的 ;而在关系上 ,两者有时呈现对立性甚至对抗性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人的自由既表现为人类的自由,又表现为个人的自由,这两方面都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话为据,而且都各有不同的内容。人的自由这两个方面,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其同一性既表现在它们“目的自由”的一致性,又表现为两者前提和归宿关系上的联结;其差异既表现在自由主体上两者有时呈现对立性甚至对抗性.又表现为目的自由方面的、在利用自由时间方式上的冲突。导致类与个人自由的这种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原因既派生于个人与类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又决定于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简约”概括 恩格斯从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视角出发,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简约”概括为历史合力论,对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