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法言法语     
《中国卫生法制》2012,(3):23-23
行政监察与审计监督行政监察是指行政系统中专门设置监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公务员的行为进行检查及惩戒的一种监督形式。行政监察的目的是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督促行政机关及公务员依法行政,履行法定职责,改善行政管理,  相似文献   

2.
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推动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举措。行政监察机关作为专门执纪监督机关,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3.
为充分发挥群众在执纪办案中的重要监督作用,浙江省天台县纪检监察机关近年来积极探索执纪办案公信员制度,有效地提高了执纪的公信力和执纪办案水平。改变同体监督的局限性,促使执纪办案工作更加公正和规范当前,对纪委执纪办案工作,党内监督相对完善,党外监督还相对薄弱。推行公信员制度,就是通过公信员对执纪办案的重要环节进行有效监督,进一步增强调查人员的公正意识。同时,通过强化外部监督,促进执纪办案工作更加公正、文明、规范。公信员是以县委、县政府名义聘任,对执纪办案过程实施监督并如实见证的人员。这项制度的具体做法是:一是选…  相似文献   

4.
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工作报告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聚焦中心任务,坚守责任担当,监督执纪问责,推进组织制度创新,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探索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和行政监察的专门机关,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全面履行党章和《行政监察法》赋予的职责,坚守责任担当,提升能力水平,更加深入有效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相似文献   

5.
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工作,切实加强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的监督。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精神,需要各级行政监察机关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认真开展执法监察、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特别是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不断提升行政监察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日前,王岐山同志在纪检监察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专题研讨班上强调,"三转"就是要往监督执纪问责上转。纪检监察机关的专责是监督执纪问责。毋庸置疑,确保党的纪律得到严格遵守和切实执行,是党章赋予纪委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监督责任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各级纪委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将监督责任的各项要求贯穿于严格执纪全过程,做到刚正不阿、铁面执纪,使党的纪律真正严起来、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相似文献   

7.
纪检监察机关是党政监督的专门机关,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执纪为民作为工作的根本要求,切实履行监督职责,扎扎实实地做好监督工作。要敢于监督。一要敢于监督权力。对权力的监督是监督的核心。在少数纪检监察机关内部,存在一种对权力监督的畏惧心理,有的人对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8.
王先文 《中国监察》2014,(12):55-56
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突出主业主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监督执纪问责上来。这是中央依据党章要求对纪律检查机关职能作用的重新定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纪律检查机关开展工作必须坚持的方向、原则和基本遵循。对中央企业纪检监察机构来讲,作为企业的内设监督机构,其角色定位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障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突出主业,就是紧扣企业中  相似文献   

9.
纪检监察机关作为执纪者!其主要职能是主动执行纪律!维护党风党纪!教育广大党员。但是如果执纪不慎,出现执纪偏差,则会对执纪对象的发展前途、名誉声望、工资待遇等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执纪者在执纪过程中应当慎之又慎。“二十四字”办案基本要求可以被看成是慎之又慎的执纪“标准”,即在案件的调查处理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的程序,查清事实,凿准证据,对案件给予恰当的定性和处理。相对而言,执行纪律的组织或机关,终究是一支强大无比的力量,而被处分人员则始终处于弱势。执纪工作中任何微小的疏漏都可能导致百分之百的冤屈,许多申…  相似文献   

10.
执纪解释是指由有权机关对党纪政纪条规以法定的形式进行应用解释和说明,用以指导纪检监察机关执纪实践的行为。从当前的实践看,如何加强执纪解释工作尚未得到纪检监察机关的足够重视,在基层的执纪中往往出现查处、讨论案件时用某个专家、学者的个人观点来诠释党纪政纪条规具体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针对党内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告诫各级党组织和纪检机关要有纪必执、有违必查。当前执纪中的好人主义倾向,已成为组织纪律松弛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各级纪检机关应当引起高度注意,并切实加以纠正。执纪中的好人主义有着种种表现。比如,对违纪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板起脸来执纪。有的认为违纪违法  相似文献   

12.
正5月19日,王岐山同志在纪检监察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专题研讨班上强调,纪检监察机关要明确职责定位,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紧紧围绕监督执纪问责,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全面提高履职能力。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责是党章和《行政监察法》赋予的,那就是监督、执纪、问责,这既是权力,也是责任,是责任就要担当,就要把它牢牢地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纪检监察机关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是落实监督责任的必由  相似文献   

13.
正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第一位的职责,是把纪检监察机关同其他党政机关相区别的根本所在。不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履行不好监督职责,纪检监察机关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明确职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要明确职责定位,紧紧围绕监督执纪问责,全面提高履行职责能力。司法行政系统各级纪检监察机构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进一步深化"三转",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监督执纪问责上来,提高履行纪检监察职责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丁万明 《中国监察》2014,(10):42-42
正强化责任追究措施,对推进责任落实、行政管理与执法监督规范化建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和反腐败斗争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各级党委和纪委要落实好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是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_一次全会对全党提出的明确要求。对于各级纪委而言,肩负起监督责任的落实,最重要的是积极推进执纪监督方式方法的探索创新,努力提高执纪监督水平。要以方式创新保障执纪监督实效。立足于退出大量议事协调机构的状况,不断改进和创新专项监督方式非常关  相似文献   

15.
李雪勤 《中国监察》2012,(13):36-37
纪检监察机关对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定位更加准确、职责更加明晰、态度更加主动、成效更加明显。加强监督检查逐渐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是《党章》和《行政监察法》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行政监察机关恢复组建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纪检监察工作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及时跟进、全程参与监督检查,确保了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只有充分认识监督检查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深入分析监督检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监督检查工作面临的有利条件,才能进一步推进监督检查工作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6.
行政诉讼是国家司法机关通过司法程序对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监督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其目的是维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行政监察是通过政府内设的专门机构,用行政监督手段对行政机关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实施监察,以保证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实施。行政诉讼与行政监察,两者在监督对象、监督行为、监督的内容、监督的方式上都存在许多相同、相似之处。但是,行政监察与行政诉讼又是两种不同的制度,行政监察机关与人民法院也是不同的国家机关,在对行政机关实施监督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各级行政监察机关要督促各地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旗帜鲜明地与境内外“兰股势力”作坚决的斗争,以自己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  相似文献   

18.
当前,监察机关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行政监察的法制建设已愈来愈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上.而作为执纪监督的综合部门——行政监察机关执行法纪情况如何,不但直接影响监察机关监督、惩戒、保护、教育等职能的全面履行,而且直接关系到反腐败斗争的发展,对廉政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一些行政监察机关在当前工作中遇到的有关行政法规执行的问题作一番探讨,并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9.
职务犯罪检察和行政监察是两种不同的监督体系,分别由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和国家行政监察机关负责,在工作的性质、任务、特点、方式方法等诸方面均有较大差异。但是,由于二者同属国家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二者在监督对象、监督目的等方面具有共同之处,因而也就决定了二者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密切的联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加强检察机关和监察机关在开展职务犯罪检察和行政监察工作中的联系与配合,对于有效地  相似文献   

20.
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依法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层级监督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平台。近几年来,我国相关行政机关努力提高办案质量,畅通复议渠道,健全行政复议工作机制,提高行政复议能力,努力将行政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初发阶段、化解在行政系统内部,密切了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维护了政府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