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掌房,又名土库房,是土墙土顶的泥巴房。土掌房大多建盖在干旱、坡陡的山区。建筑材料以土为主,屋顶覆土约20厘米厚,墙也十分厚。吸热慢,散热也慢,可以自然地调节昼夜温差,人住其中,冬暖夏凉。土掌房民居,一般每户都盖有楼房及平房两部分,屋顶是晒场。山区平地金贵,屋顶就如同人造平地,既节约了土地,又增加了贮存凉晒的空间,这就是云贵高原很多民族都习惯住土掌房的原因。故不仅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彝族住在山区,盖土掌房,居住在山区、半山区、河谷、气候炎热地带的汉、傣、哈尼族等农民,甚至城镇居民也爱建盖土掌房。彝族土掌房多建…  相似文献   

2.
建筑美的功效并非及时显现,常常让人感觉很缓慢,但是对我们的人格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建筑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建筑美的分析和掌握当然也具有为实践提供参考的实际意义。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彝族人家土掌房的美让人惊叹,笔者就从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美与善的协调统一等几个方面来粗浅地分析土掌房之美,以期对现实中土掌房民居的发展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倪澄 《创造》2002,(9):35-35
上坝,地处哀牢山中段东麓的亚热带河谷、新平县腰街曼蚌村。经济改路、改房、改水、改厩、改厕后,已建成省级“文明村示范点”。旧村,阻碍了生产的发展,隔断了人们的交流1997年上坝被确定为省级“文明村示范点”前,土掌房依山而建,鳞次栉比,错落其间,造成了村寨道路弯曲、狭窄而占地多;房屋低矮,导致了日照、采光、通风不足;楼上住人,楼下养畜,使屋内潮湿、空气污浊、卫生条件差,疾病多发,村民生活质量低等后果。居住在寨子中间的村民,把化肥拉到村口,两个劳动力要一早上的时间才能搬回家中。再拿到田里使用,又得付出同样…  相似文献   

4.
墨江是连接昆明和云南省南部及至东南亚各国重要的旅游交通枢纽。划分地球五带之一的北回归线刚好穿过墨江县城,并把县城分为南北两半,这在世上是罕见的。北回归线在地球上通过非洲,亚洲和北美洲中的15个国家和地区,北回归线所经过的地方大多数是沙漠或海洋,而在墨江境内北回归线沿线山高林茂。山头林区,思茅松用醉人的松脂流溢着悠悠情思;河谷地带,茫茫橡胶林吐着乳白色的浆液,诉说着哈尼族走向富裕的故事;坝区瓜果飘香景色迷人,勤劳的哈尼民族世代繁衍生息在大山深处,“哈尼土掌房”构造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当你步入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  相似文献   

5.
<正>在距孟连县城19公里的孟西公路旁有一个风景宜人的傣族寨子,南垒河绕寨而过,风格独特的傣家特色民居建于斜坡上,寨子背后是成片的咖啡、茶叶,寨前围着水稻田、鱼塘,这里就是美丽富饶的景信一二组。景信一二组是个傣族自然村,近年来孟连县委政府按照"打造民族特色村寨、弘扬民族特色旅游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的思路,计划投资600多万元将景信一二组打造成傣族特色村寨,目前已整合,  相似文献   

6.
侗族传统聚落观念与环境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在黔湘桂三省(区)毗邻地带的侗族,在村寨聚落位置的选择上多依山傍水,构成其聚落的有民居、鼓楼、风雨桥、凉亭以及后龙山的参天古树等;在村旁有弯曲的河流,在寨内有鱼塘及为青石板铺就的主要干道;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乐于行善好施,修桥补路。使每一个到过侗乡的...  相似文献   

7.
正羌族,是中国西部一个古老的民族,因习惯将村寨建于河谷或者山腰,服饰上喜爱绣精美绝伦的云纹,而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在四川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以及绵阳北川等地的高山和半山地带,至今仍分布着许多羌寨。人们修建碉房,穿上"云云鞋",跳起锅庄舞,在山中、林地、屋顶和室内供奉白石,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8.
正元阳的哈尼梯田在2013年被列为世界遗产,遗产区范围很大,有82个村寨。这么大的遗产,如何保护,是多方面临的问题。在该遗产保护中,森林、水系、村寨、梯田是最基础的四个要素,而村寨保护又是其中难点,尤其是当地民居——蘑菇房的保护非常困难。2015年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朱良文深入元阳地区,对当地村寨中的蘑菇房进行内部改造实验,这种在原有房屋建筑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一堆普通的泥巴,在刀奶奶的手下,一会儿工夫,就变成了质朴实用的陶器,而刀奶奶使用的工具,不过是简单的木板、木棍和卵石———这就是花腰傣著名的原始手工土陶制品。刀奶奶是云南新平县嘎洒镇土锅寨人,寨子只有17户人家,却因祖祖辈辈制作土陶制品而远近闻名。土锅寨位于一片缓坡上,傣家人的土掌房掩映在果树林荫中,四周的亚热带风景十分好看,田坝阡陌纵横,放了水的梯田层层倒映着劳作者的身影。土锅寨地处的哀牢山、嘎洒江地区,由于交通封闭,使生活在这里的民族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习俗。善良和对外来人的不戒备…  相似文献   

10.
黔东南侗族民居,是全木结构穿斗式的“干阑”建筑,由于木楼层层出挑,一般都有“吊廊”与“吊厢”,故侗族民居亦可称“吊脚楼”。 “吊脚楼”源于中国南方建筑的“巢居”体系。先民们为了适应南方的潮湿气候与防止蛇虫禽兽的侵扰,在树上筑巢,谓之“巢居”,后发展成树椿上造屋,尔后成形为离地而居木结构的“干阑”建筑。侗族的先民是古代“百越”中的“骆越”,生活在东南沿海今江浙福建等地。由于历史的原因,历经数千年的迁徙,在广西、湖南与贵州毗邻地区定居。生活在  相似文献   

11.
年已不惑的罗维忠家居勐腊县曼蚌寨,距我居住的昆明遥遥近千里。我是8年前到这个村寨采访时认识他的,因为是同年生,两人又投缘,所以按老百姓的习惯我们“打”了“老庚”,即结为好朋友。 “曼蚌”是傣话,意为“有盐水塘的寨子”。可曼蚌不是傣族村寨,而是生活着41户、200多人的壮族寨子。这里距离中老国境线有5小时的山路,寨子里的人经常去老挝乌德江边的勐宋壮族村寨走亲戚。这还是曼蚌小学的傣族女教师依望最先告诉我的。 曼蚌的环境有如傣家村寨,人们住着傣式竹楼,言语傣腔傣调,妇女束发穿裙,以至长久以来许多人把曼蚌的壮族…  相似文献   

12.
吴平 《今日民族》2005,(5):21-24
五百多年前,青海湖畔的一支游猎民族南下澜沧江河谷,辗转迁徙到今天云南省临沧市的南美一带,住在深山老林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自称“拉祜”,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拉祜族”,1987年,这里正式成立了南美拉祜族乡,从此,南美拉祜族结束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定居下来,南美拉祜族山寨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南美拉祜族乡位于临翔区西部的高寒山区,距离县城48公里,全乡有28个村寨,4万多人。适应游猎生活的需要,南美拉祜族的住房是原始吊脚楼,称为“木掌楼”。按习俗,盖一间木掌房的木料要由一棵树改锯出来,其中包括长3、5米左一棵树撑起的“土掌楼…  相似文献   

13.
雨周 《今日民族》2013,(3):44-44
走在糯干古山寨中,就像走进了一个世外桃源。别具特色的山地傣族民居,浓郁的山地傣族传统风俗,美丽的傣族小卜少,淳朴的傣族老波涛和老咪涛——事事都让人开心,处处都让人流连忘返。走进古茶山,在那一望无边的古茶林里,你会被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所吸引,会被千年的赶马人的传奇故事所打动。生活在古茶林里的傣族、布朗族人民,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一代一代地保护传承着古茶山和  相似文献   

14.
傣族在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地关系。傣族的人地关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宗教信仰、稻作文化及村寨中的人地空间。宗教信仰为稻作文化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基础,决定着村寨的主体构架布局。它们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互为补充,使得傣族人地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15.
于人 《今日民族》2001,(11):36-38
秋风送爽的季节,记者来到了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眼前除了一望无垠的甘蔗林外,还有大片大片的芦荟、茉莉花、各种热带花卉和热带水果点缀其中。漫步在被誉为“天然温室”的元江两岸,感受到的不仅是酷热难当的热河谷气候,而且还能感受到元江人在生物资源开发中所迸发出来的智慧和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使元江人很有见识地找到了芦荟、茉莉花等几个适合自身发展的优势产品,并为这些产品的产业化形成拓展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立足热区优势元江属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38度,炎热时间有222天。得天独厚的热区优势,使…  相似文献   

16.
江苏江阴是一座真正的江南城市,而远在万里之外的伊犁哈萨克自冶州霍城县则被称为“塞外江南”。霍城位于中亚的内陆河伊犁河河谷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怡人。这里是东西文化碰撞的缓冲地和交融地,两千多年前,汉族居民开始在霍城居住,七八世纪的时候维吾尔族来到这里,清代,这里曾经是新疆的中心地带,如今有29个民族在此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7.
澳门,回归于新千年的前夕,全国为此放假一天,让人们提前过了一回“年”。在这一特殊的节日,民间百姓在家门口挂国旗、掌红灯;还冒着严寒到街上穿行于灯光的“河谷”;相绚到餐馆一品佳肴美食,增添喜气。人们在眼花级乱和献筹交错中品尝出:国家富了,日子好了,怪不得香港、澳门都回来了1北京:奏响欢庆最强音天安门广场上的澳门回归倒计时牌曾牵动了多少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回归临近的时候,人们在这里拍照留念,憧憬回归;回归前夜,这里举行了三万人参加的联欢晚会,并为“零时”的到来齐声读秒,群情振奋,尽管正逢入冬最冷的一天…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怎样抢救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 以傈僳族的文化遗产“千脚落地房”为例。在傈僳族居住地,群山陡峭,难以寻觅适宜建盖房屋的平地,于是,千百年来,利用和扩大使用空间成为傈僳族生活中的大事。世居这一地区的傈僳族在建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千脚落地房”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从房屋的外观上看,由于支撑楼房的底层木柱问距密、数量多,密如蛛网,  相似文献   

19.
正侗族村寨选址很讲究,必定是在依山傍水的向阳山坡上。寨子依山而建,山上要种植高大的榕树、杉树,将小小的村落掩映在团团绿树之中,平添了几分宁静。一个典型的侗族村寨,鼓楼、萨堂(祖母祠)、戏台、民居、禾晾、禾仓、寨门、凉亭、风雨桥、鼓楼前的歌坪是必不可少的,这十大件实际上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侗族村寨聚落于社区中的一个建筑群,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鼓楼、民居、萨堂、风雨桥了。  相似文献   

20.
傣族祭寨神仪式期间,傣族人物理的现实时空进入宗教的神圣时空,使村寨形成一个封闭的神圣空间。相对于村寨空间,寨神居住的寨神林空间在宗教体验上则更具神圣性。祭寨神仪式空间把佛和寨外排除在外,寨神林把寨内的女性排除在外。村寨内外、寨神林内外的空间安排,反映了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充分体现了集体表象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