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的……单是命题,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对同一个人,不同的人会因立足点、着眼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这种“看法”具有很强的主观排他性,一旦形成,其他异己的观点往往很难渗入进来,如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和鲁迅生长在同一时代,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李大别把鲁迅看成是“在文化革命的战线中”的“一面大旗”;鲁迅则把李大利当成“革命的先驱者”,他“愿意遵奉”命令的“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鲁迅和李大别的友谊始于编辑《新青年》的时候。鲁迅说:“我最初看见守常先生的时候,是在独秀先生邀去商量怎样发行《新青年》的集会上,这样就算认识了。”“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仁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他的模…  相似文献   

3.
由于社会角色的不同,瞿秋白和鲁迅在文艺思想上必然存在着诸多差异:瞿秋白主要是从革命与文艺外部关系出发来考察与认识文艺的,中心思想是"武器"论、阶级论、大众性,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和强烈的功利色彩;而鲁迅则是从文艺固有的内部规律出发来考察与认识文艺的,强调文艺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作用,侧重点在于文艺的思想性和内部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胡可 《红旗文稿》2012,(9):24-25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于1942年5月,至今已经70年了。70年实践的检验说明,当年这篇《讲话》所涉及的文艺问题的诸多方面,有些对今天仍具有现实的意义。这篇《讲话》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文艺问题认识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文艺问题认识和主张的完美表述。  相似文献   

5.
《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 贵刊1990年第6期上刊登的《略论抗日文艺运动的几个阶段》一文,有几处错误,特提出如下。 1.第49页第8行:1931年“12月,胡愈之、周建人、叶绍钧、郁达夫、叶圣陶等43人联名发表了《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其中叶绍钧与叶圣陶乃是同一个人,此处怎么竟会在同一份《告全世界书》中列名呢?  相似文献   

6.
《党的文献》2004年第3期发表了陈福季《鲁迅托人向延安送过金华火腿吗?》(以下简称"陈文")一文,对笔者在《党的文献》2003年第5期发表的《董健吾与董维键不是同一人--对〈陈云年谱〉一条注释的考证》一文中所提及的鲁迅曾托送金华火腿慰问时在陕北的中共领导人的史实提出质疑,并作了否定的判断.笔者以为,这一结论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形象的苦恼     
屈戎 《党史文汇》2007,(6):55-56
中国人一向特别在乎外国人对本国的印象,于是也就特别关注自己(国家)的形象。说来话长,早在五四运动以后,好像中国人就发生了一种新脾气。是:“倘有外国的名人新到,就喜欢打听他对于中国的印象”(鲁迅《准风月谈·打听印象》,《鲁迅全集》第5卷30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北京第1版)。  相似文献   

8.
1966年2月2日至20日,江青在上海召集解放军的4个人,就部队文艺工作问题进行座谈。会后,由张春桥、陈伯达参加,写了一个《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不久,中央批准了这个《纪要》。《纪要》是林彪、江青相互勾结、阴谋破坏文艺战线,进而夺权的开  相似文献   

9.
从一般意义上说,文学的作用在于陶冶性情、净化灵魂、培育新人,使人得到审美的享受。然而,“在不同的时代,文学担负着不同的责任。”(阿·托尔斯泰语)。邓小平在十年前就新时期文学的社会作用指出:“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邓小平文选》第181页)社会主义初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一八年九月,鲁迅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上发表了第一篇杂文——《随感录》二十五。不到一年,就出现了对他的杂文的反响和评论。一九一九年五月,傅斯年在《新潮》第一卷第五号上发表了《随感录》一文,指出“唐俟先生是能做内涵的文章的”,“实在是《新青年》里一位健者”。唐俟,是鲁迅初期写杂文时用的笔名。从这以后,鲁迅杂文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全面地回顾反思近年来文化艺术工作的经验教训之际,《邓小平论文艺》的出版,对于文化艺术界无异于雪中送碳。认真学习《邓小平论文艺》这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著,领会其精神内涵,对于文艺工作者澄清认识、明辨是非、坚定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没有正确的方针指导,文艺的发展就  相似文献   

12.
像许多伟大的革命家一样,胡乔木也非常热爱鲁迅,崇敬鲁迅.在他家里众多的藏书中,鲁迅的书籍占了相当的一部分,其中有不同时期的鲁迅全集、鲁迅杂文集、鲁迅小说集、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和各种单行本.胡乔木在许多场合都热情地宣传鲁迅,在他的文集中专讲鲁迅的文章就有《伟大的作家,伟大的战士》、《鲁迅对中外文化的分析态度》、《拿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来纪念鲁迅》等,散见于其他文章中对鲁迅的评论就更多了.他不仅对鲁迅研究有深刻独到的见解,而且关心、支持鲁迅著作的出版.胡乔木严肃地捍卫鲁迅的旗帜,他曾说:“鲁迅的旗帜仍然是我们今天的旗帜.”  相似文献   

13.
何国瑞先生主编的力作———《社会主义文艺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是目前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专著。全书从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着重探讨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功能、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特色、文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定位以及党领导文艺建设的历史经验等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无不关涉到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践,因此细读此书,给人启发教益颇多。如作者在书中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革命阶段和建设阶段,指出:由于文艺建设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文艺的…  相似文献   

14.
《大家》、《作家报》、《佛山文艺》联袂推出:“跨世纪批评” 为繁荣与活跃文学批评活动,倡导务实并富创意的文学批评文风、文本,加强文学报刊编辑部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合作,在国内文学界与读者中深有影响的《大家》、《作家报》、《佛山文艺》决定联合举办“跨世纪批评”活动,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向新世纪的一份献礼。 “跨世纪批评”活动拟邀请一批年龄在45岁以下的“跨世纪”中青年批评家,就若干文学批评问题进行切实的研究和讨论,并邀请他们撰写批评文章,在1997年的《大家》“文本批评”、《作家报》“跨世纪批评”、《佛山文艺》“不设防人语”栏目刊出。 “跨世纪批评”活动拟由联合举办的三家报刊根据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及各相关栏目的具体要求进行组稿,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  相似文献   

15.
吴杰 《党史博采》2022,(9):22-24+28
<正>李大钊和鲁迅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他们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李大钊把鲁迅看成是“在文化革命战阵中”的“一面大旗”,鲁迅则把李大钊视为“革命的先驱者”和“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初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13年赴日留学,1916年回国,曾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等。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总结了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代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文艺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它是一篇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纲领性文献,阐明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问题,值得我们反复思考、深刻领会。  相似文献   

17.
《福建党史月刊》2014,(11):31-31
正1934年,萧军、萧红从东北沦陷区来到上海,带着《八月的乡村》、《生死场》这两本描写东北人民抗日的书稿。鲁迅先生冒着生命危险,为其写序,以《奴隶丛书》名义秘密出版。据秋石考证,当时有人写了一篇书评,对《八月的乡村》多有指摘。鲁迅对此很生气,就对徐懋庸说:"你看过一个美国电影片子么?那是讲白种人在非洲‘探险’  相似文献   

18.
赖少其(1915-2000),广东普宁人。他既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版画家、书法家、金石家、作家和诗人;又是久经战阵的革命者。曾被鲁迅先生称为"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解放后,先后在南京、上海、安徽担负文艺、宣传的领导工作,历任第一、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安徽省政协副主席。2015年是赖少其诞辰100周年。本文特意撷取赖少其与鲁迅、冯雪峰、严凤英三位文艺大家的交往片段,以纪念这位饮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并学习和弘扬其高尚的人生追求和纯洁的同志情谊。  相似文献   

19.
1940年6月14日,萧军第二次来到了延安。萧军一到延安,即担任了“文艺月会”干事、《文艺月报》编辑、“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及《鲁迅研究丛刊》主编,还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党和同志们的信任,使萧军满怀激情,愉快地投入到延安的革命文艺工作中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扣丝杂感》一文中说:“无论是何等样人,一成为猛人,则不问其‘猛’之大小,我觉得他的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那结果,在内,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在外,是使别人所看见的并非该猛人的本相,而是经过了包围者的曲折而显现的幻形。”领导干部虽然并不就是鲁迅先生议论的“猛人”,但在被人包围,使其闭目塞听这点上似乎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