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理论生涯中始终关注的问题,在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上,不断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它为生态文明观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来源。科学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论认识,指导环境保护的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宫金萍  饶刚  赵男 《法制与社会》2013,(35):190-191
生态文明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同时特剐注意保护自然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对马克思绿色自然观的现实演绎,为谋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典赢,有必要继续探寻马克思自然观更深邃的生态文明意蕴、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路径是主体自身的文明,唯有实现主体自身的文明,才能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对象化出文明的现实。现实的文明不过是主体自身文明的实存形态。主体自身的文明是将大自然本身运行的生态法则内化为自我意识,完成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主体自身的文明最终落实于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上,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不同的主体文明要求有不同的实践形态,与生态文明建设主体文明相一致的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婚育文明已成为当前社会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建设婚育文明的课题提出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粗浅分析,论证建设社会主义婚育文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明燕 《法制与社会》2011,(13):233-234
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要求人们重新反思自身的行为方式,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建构区别于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型文化,我们称之为“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建设不仅要求从理论上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还要求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寻求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制度,以及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本文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来阐释生态危机爆发的根源,从而引发对当今生态文化的反思,通过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生态文化内涵的重新把握,为我国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化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文明既可以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不仅需要相应的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更新,也需要完善的法律保障。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但其体系的构成、原则的组成、制度的建设尚存在不系统、不完整、不适应、不科学的问题和缺陷。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从法律框架体系上,应当制定以《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或《环境保护基本法》为龙头,以污染防治、资源保护、生态保护、资源和能源节约法为分支的完整体系,在所有立法中贯彻生态优先、不得恶化、生态民主、共同责任的基本原则,并分别从预防、管控、救济三个维度建立起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与时俱进新理念的提出,使得环境法治的重要性愈发凸现,环境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必然命题下的必由之路,而我国目前环境法治状况必须围绕生态文明的理念作相应的调整与重构。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适应我国新时期新阶段发展各方面所需要的。生态文明在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实现的可能,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达成的条件。生态文明必将给社会带来一场从思想观念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通过批判性建构对西方传统文明理论和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进行了科学、辩证的分析,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伪善性和局限性,进一步说明了文明的本质、进步路径以及发展目标,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发展起到了理论先导作用。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进各类文明协调发展,在文明主体、发展理念、进步路径等层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与超越,内蕴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当代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人民性”的内涵和外延,创新了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发展路径,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姚伟 《法制与社会》2010,(2):195-195
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本文指出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文明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大突破,从基本内涵上讲,生态文明与社会丈明的构成要素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并深刻影响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道家倡导"道法自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针对我国已经非常严峻的生态形势,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并将之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这一思想的提出为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唤醒了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系统工程。邓小平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理论学习和理论传播方面,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篇章,对推进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卿红 《行政与法》2010,(12):22-25
在环境资源问题较严峻的今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尤其要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使生态文明建设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用法律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对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予以法律制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护,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鲁世平 《政法学刊》2011,28(1):45-49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文明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一种精神文明,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环境权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出现,不但是对权利体系的进一步丰富,而且是人权的进一步发展,更是生态文明的创举。当前,完善生态立法、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和加大司法介入力度等法律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保障,才是生态文明法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人类更高的一种文明形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所展现的实践视角和辩证思维方式是我们建构生态文明理论的思想基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解决当代人类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福祉,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造成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现代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应践行科学发展现,构建企业生态伦理。建设现代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提出了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具有深厚的伦理意蕴。解读生态文明理论的伦理意蕴,对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研究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伦理意蕴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它追求生态平等和谐的伦理价值目标;第二,坚持生态理性发展的伦理实践手段;第三,要求以生态良知为核心的生态责任的伦理道德选择;第四,需要以生态自由为核心的生态公正作为伦理保障。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生态文明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同时全球生态环境又面临严峻形势的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并将其付诸实践,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栾林  陈曦 《行政与法》2022,(9):27-35
在文明形态演进历程中,资本主义文明相较于封建主义文明是一种崭新的、具有极大进步意义的文明形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以人民为中心,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遵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全面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又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创新,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国法律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理论创造,是借鉴世界文明发展和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成果、并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实现扩展与升级的理论贡献。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以"生命共同体"为核心,创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价值论;以"整体观"为要旨,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法治方法论;以"协同推进"为目标,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法学理论。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实现路径包括完善生态文明法律规范体系、完善生态文明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生态文明法治监督体系、健全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