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对话、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融合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现代化的变革。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关系,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聂火云 《求实》2005,(9):79-81
传统伦理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起支配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在许多方面与现代法制的精神相冲突,因而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传统伦理在现代法制中的合理转化。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现代化”、“传统文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但是,将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现代化置于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研究,以及将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置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的著作极为鲜见。著名学者王国炎先生以其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依托,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大量独到的见解,其专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05年…  相似文献   

4.
单方利 《理论学刊》2007,(11):113-116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大量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同时也有阻碍社会发展的成分。从当代的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直接通向现代化;东亚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证明,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国近代以来传统文化的演变告诉我们,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经济的现代化为基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涉及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传统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和传统行为方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冲突与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晋藩  焦利 《新视野》2003,(5):51-54
中国自清末变法修律以来,发达国家的法律典章制度纷至沓来,法律移植工作可谓阔步前行;而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的融合却步履维艰。传统的家国本位、集权观念无疑阻却了中国行政法律文化现代化的步伐,但其“为政以德”、“援法而治”等思想仍足以资鉴今人。正是传统与现代之间冲突与互动的矛盾运动促进了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发展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激活,只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水乳交融,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唯物论、辩证法思想、民本观念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有高度契合性。两者的结合奠定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基石,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保证。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扬弃,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这是建构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7.
《世纪桥》202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具有关联性和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发展的,其中国化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需构建文化互动融合体系、创新协同推进方法体系,并逐步完善中华文化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8.
李炳炎 《学习月刊》2009,(24):26-27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虽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行政文化逐渐占主导地位,但传统行政文化对现代行政产生的影响仍一时难以消解,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彼此冲突的现象时隐时现。加强行政文化建设,重构中国现代新型行政文化是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的潮流正席卷着我们的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猛烈冲突不能不促使当代中国人再次深入思考传统文化的功过得失与发展前景。其中为什么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了?文化背景与科学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作为文化核心的哲学对科学技术产生了什么影响等问题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本文将从哲学史的角度,分析我国所以不能产生近代科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原因,讨论传统价值观对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期望得到指教。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尚待解决的时代课题.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探索过程,其中,必然包涵批判、继承、创新和发展诸环节.  相似文献   

11.
刘海春  张力一翔 《求实》2023,(6):4-16+10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本质性的内在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又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其“民为邦本”“调均贫富”“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的难题,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更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二者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进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持有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而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3.
《世纪桥》2016,(3)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智慧的结晶。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文章旨在深入剖析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激烈冲突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隐藏的价值危机与生存危机,并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力量和智慧的结晶,体现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融合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这关系到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也反映出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5.
许士密 《探索》2023,(6):1-13
“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两个结合”的形成与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底蕴。作为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真理性,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也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内蕴接续推进现代文明、转化发展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承担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两个结合”的坚持和发展使之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的新的文明图景和文明前景,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新的文明叙事、复兴叙事,中国式现代化担负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合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双重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深刻的文明意蕴就在于显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现代价值和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现代化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二者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进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持有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而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化的后-外发性,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终伴随文明与文化的冲突,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出现的市场化改革使这一冲突全面化和深刻化了.这表明中国已进入"消除现代与传统对立"的阶段.21世纪前期中国应当坚定不移的完成"南巡讲话"的未竟之业,到21世纪的后期,才会有以东方文化为主流的第三文明的兴起.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冲突、互相简单否定;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又被儒家化了.本文认为,在当时中西文化冲突和交汇的高潮中,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认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落后性的批判,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境文化初次蕴涵了认同、冲突、交融、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提升文化自觉,在认识和发展传统文化过程中,注重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认识和把握、确立文化主体意识和主权意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董立人 《世纪桥》2007,(8):21-22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继往开来,高瞻远瞩,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举措,以及在国际上主张、并倡导共建和谐亚洲,和谐亚太,和谐世界等等。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我们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展现,相信和谐发展才是中国乃至世界最理性、最睿智、最创建性的发展信念,也只有和谐发展才能解决不断发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党中央提出的"和谐建设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历史的渊源,为此,继承、优化、创新传统文化,促使传统文化现代化,对于促进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