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多重要?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我曾经讲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相似文献   

2.
正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阐明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用生动的实践,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不断汇聚发展前行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3.
李鹏 《党建》2024,(2):14-1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近年来,山东省寿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在倡树倡导、教育引导上下功夫,在解决问题、服务群众上下功夫,在制度建设、加强保障上下功夫,全力弘扬正能量、培育新风尚,全民文明素养持续提升,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相似文献   

4.
正对话嘉宾:韩英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海红省妇联党组书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润物无声成风化人青海《党的生活》: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核心价值观是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得见、摸得着,推动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韩英: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必须加强政治引领,引导青少年学生形成高尚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以习近平新时  相似文献   

5.
作为精神文化和支撑力量,核心价值观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高校必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优秀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以文化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斌  陈金龙 《求是》2012,(2):24-2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这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历史和现实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建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回族的节日同样是中华民族的节日,回族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都需要一种由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目标体系来维系,以此来共筑整个民族的精神核心和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整个社会发展方向和国家根本利益,在多元价值社会中处于主体核心地位,是维系民族社会的精神纽带。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如何在多元社会中坚守核心价值理念,培养未来合格社会人才,是国之大事。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利用好高校这一特殊的思想理论阵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宣扬,会产生巨大的理论影响和教育实践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习导报》2013,(9):21-21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牢固精神纽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正如毛泽东所  相似文献   

10.
《党建》2008,(7)
民族精神是民族维系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在绵延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  相似文献   

11.
孙杰 《实践》2014,(3):19-20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而凝聚民族、国家、社会和公民意志和共识的精神纽带,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源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包容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精准提炼与简明概括,汲取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旗帜,是维系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回顾与省思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改进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许俊 《学习月刊》2014,(13):12-13
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精神家园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思想基地、奋发进取的动力源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当代中国人共有精神家园,巩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民族传统的升华;它集中地表现着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不仅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道,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节日是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标志之一,蕴含着国人的民族性格、价值观、生活习性、民族精神等文化内涵,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融合的文化纽带,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深入分析传统节日的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 《党建》2014,(6):1-1
正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国家意识作为国家和个人的精神纽带,其培育实践能够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对历史使命的担当、推动新时代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有新的要求,应该以时代化、民族化、国际化为基本遵循。具体来说,要整合民族时代体验、以核心价值观构建价值共识、将顶层设计与现实保障相结合、将历史使命与人类担当相结合,从而有效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  相似文献   

18.
李琳 《学习月刊》2011,(12):43-44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党历来的文化主张。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它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是一个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凝结全体人民的精神纽带。但当前,党内存在着各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如党内腐败现象、入党功利化现象等,严重影响了党的纯洁性,影响甚至改变党的性质,这使得新时期党的建设问题尤为迫切。一、党内出现的背离"中国梦"价值追求的现象(一)入党动机功利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是维系本国、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孕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这一伟大精神哺育下,奋斗不止,艰苦创业,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推动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近一百多年来,饱经沧桑、历尽苦难的中国人民在伟大民族精神感召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特别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