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渊源,明确了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基础地位。增强文化自信不是空洞的口号,关键在于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价值,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一、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最为珍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其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亦具有特殊价值。科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深入探讨当前先进文化建设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发展的逻辑动因和实践遵循,对于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政鉴今的时代功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结晶,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文章拟从以下几方面探寻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弘扬路径:一是厘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所处的地位;二是揭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涵的时代价值;三是探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路径。通过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及其弘扬,对于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是中国社会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与复兴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具有现实的合理性,不仅在选择上是科学的,在价值追寻上也是有益的,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演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开放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更加突出了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的优势特征,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李晔 《世纪桥》2016,(7):49-5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表达了人民大众的政治诉求,携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烙印,赋予中国传统价值理念新的内涵与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传承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入挖掘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优秀文化特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同中国当代文化相融通,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从马克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我国高度重视党史教育工作,党史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党史文化是人民群众不断获取前进力量的源泉,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思想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1]。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新媒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媒体的发展使全时空学习变成现实,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全社会中的广泛普及,移动学习的影响力凸显,新媒体平台作为传播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在党史教育的推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党史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具有相通性和互补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底蕴和文化基质,是其得以生根发芽以及传播发展并形成强烈共鸣的天然文化土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创造性发展也需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方法论角度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立足于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现实发展条件和不同要求,从文化形态角度来不断探索二者之间的辩证结合、理论契合与融会创造关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16,(6)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且得到延续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稳定的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有机复合体,注重和谐统一、伦理道德和以人为本。传统文化的保守封闭性与现代文化开放性的冲突,根深蒂固的血缘宗法思想与现代化的冲突,重农抑商的经济发展观与现代化的冲突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困境的主要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道路,只能是继承、借鉴、创新三者的融合,并在传播中国文化特色的前提下驰入世界文化大潮。  相似文献   

10.
《前线》2014,(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特别强调要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传统,并把"讲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给予高度重视。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诚信既是个人修养和人格完善的核心要求,也是社会道德和价值追求的内在基础。诚信道德在当今时代获得了新的意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个人人格完善和社会道德评价的核心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  相似文献   

11.
<正>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但也必须看到,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尚存有某些疑惑或模糊认识需要澄清。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同文化决定论划清界限有人担忧,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凸显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会不会掉入文化决定论的陷阱?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长的沃土,也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和崇高的价值追求,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是滋养干部健康成长的宝贵资源。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文化做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范式提出来,是一种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与社会基础相契合,与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先进文化。和合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累。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合文化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取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和合文化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吸收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养分,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整合功能。要切实把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渊源,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借鉴和继承其内容。  相似文献   

15.
庄严 《求是》2015,(2):47-4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文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价值引领作用,用文化的力量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李志良 《理论建设》2012,(2):102-105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具有珍贵价值的优秀遗产,需要我们认真挖掘、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也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信的提出是历史逻辑和现实要求的统一,是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的统一。在精神家园维度,文化自信是在坚持中华民族价值精神的主体性,保障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在主体上的统一性;在民族复兴维度,文化自信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保障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在社会制度维度,文化自信是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提供相应价值精神,保障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统一性;在国际责任维度,文化自信是为世界发展与和平提供中国智慧,保障中华文化影响与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进程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和谐”理念是其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基本价值取向,深深影响着今日中国,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借鉴,学习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蕴含着本来、外来与未来三个向度,涉及文化理论、文化历史和文化实践的各个方面,具有历史继承性、文化交融性和价值引导性。马克思主义以其蕴涵的强烈的科学性和人本主义精神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科学借鉴和价值指引,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引领下的文化发展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途径,也是当代中华民族文明演进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文化转型的目标和结果是社会发展。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受农耕传统文化尤其是绿洲传统文化与宗教一些落后观念的双重影响与制约,这使得新疆民族文化面临着显性与深层的挑战与危机。显性的挑战是新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阻碍人们融入更为现代文明社会,深层挑战与危机是边疆民族地区存在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危机。由此,新疆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的显性意义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其深层意义则在于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本文以唯物史观为视角提出了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