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类的自由,是人类历史发展所努力致力的。自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各个个体的自由才能导致整个共同体的自由,自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视角对自由观进行探析,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以及解放全人类的愿景。  相似文献   

2.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治国理政的科学论断,作为一个全新的政治概念,它不是西方治理思想的产物,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来源于社会,国家与社会之间将经历从统一到异化和对立再到统一的否定之否定运动过程,与此相对应,国家职能将从以政治职能为主转变为以社会职能为主。要实现从国家治理走向社会治理,既要站在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理想高度,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的原则。现阶段要重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制度现代化和国家法治化,破除"官本位"意识,提高治理者水平。  相似文献   

3.
4.
大数据已经成为了当代技术进步的标志之一,并正在引领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变革,故用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观点对大数据进行探索很有必要。大数据是人类实践与认识不断发展的结果,其本质是人的实践的产物,是一种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的辩证统一,在评价大数据对人类的巨大价值时,须注重其两面性。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5,(5)
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的必不可缺的部分,为无产阶级国维护自己的统治秩序、进行国家治理、管理社会事务、以实现无产阶级自身的政治目标和历史使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当代中国的深化改革的道路上,我国只有正确把握并充分发挥国家应有的职能,逐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边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我国西部地区地处边陲,地域辽阔,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也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窗口,因而加强西部边疆治理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安全价值。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原因,西部边疆地区治理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表现出一系列问题。为此必须创新治理理念引领边疆安全治理,必须坚持依法治理规范边疆安全治理,必须深化改革实践完善边疆安全治理,必须强化安全合作推进边疆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7.
公平正义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追求,不但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个人行为最根本的标杆和价值尺度,还是全人类一直以来不懈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马克思公正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深入揭示和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致力于回应无产阶级对公正的现实诉求之背景下诞生的。马克思公正观的核心命题在于如何处理好社会生产关系,根本目的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最终实现人的价值。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构建一个公正的社会,这与马克思公正观的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马克思公正观对推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世纪桥》2016,(2)
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与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则是加强党的建设,两者密切相关。正确分析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野下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存困境,得出有效的路径,以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以举世瞩目之成就赢得了世界惊羡的目光,得益于对传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审视反思,得益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发展。尤其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更加准确地把握市场经济的建构逻辑,从社会分工、产权制度、价值规律等构成市场经济的要素结构中厘清内在的逻辑关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对国内外诸多问题的重大考验和危机挑战,同时这也是国家治理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保障和重要动力。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进一步来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但在实践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源于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两种错误认识。我们应当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采取有效举措进一步营造全社会的协商民主文化、深入协商民主实践、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从这三方面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的历史任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执政党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团结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向着共同的目标奋进,而执政党的领导力和号召力来自于其公信力。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执政党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和阻力。化解这些矛盾和阻力,一方面离不开执政党的自身公信力建设;另一方面,更要掌握群众,做到取信于民。因此加强执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家治理方面一个突出的变化是由人治转向法治,即要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本文通过中外国家治理模式对比,从法治的视角解析当代我国国家治理模式的制度化与法律化的联系与区别,以期为我国国家科学治理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具有的政治和社会属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功能的二重性.政治功能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的稳定与整合功能;国家内部利益分配与协调功能;国家主权、利益和地位的维护功能等.社会功能包括:公民国家意识的塑造功能、社会生活的稳定功能、国家文化传统的延续功能等.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双重功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塑造成熟的公民国家意识,缓和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张力,引导公民的理性爱国行为,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精神统一.  相似文献   

14.
申永贞  王新举 《求实》2006,42(Z3):112-113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文化问题与人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开辟了一条唯物史观的文化问题研究的新思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认同思想,这对于推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一、文化的内在矛盾性是文化认同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治理文明化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叙事的重要构件。在他们看来,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想化的国家治理观终归是虚幻的"乌托邦",唯有以"民主""法治"为基础的治理观才是科学的国家治理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治理文明的叙说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治理主体而言,由"人民"代替"特权阶级"来管理国家;二是从治理方式上看,用"法治"来代替"人治";三是就治理目标或旨归来看,由名义上维护国家利益实则保护特权阶级自身利益,转变为真正以人民的利益为旨归。这为当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提供了科学的范本。  相似文献   

16.
"忠义观"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学经典的精髓,是人际和谐交往乃至协调君、臣、民关系的圭皋。然而其本身亦存在诸多消极因素,影响着对当代政治生态,加之领导干部的教条化、歪曲化理解,政治生态被严重污染。基于此,本文从树立马克思主义忠义观的角度,探寻克服传统忠义观弊病,优化官场政治生态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工业文明使束缚在土地上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创造了丰厚的物质产品和精彩的生活方式。但是在这炫耀的文明发展背后,也隐藏着日益深刻的忧虑和不安。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进程,大自然的一定平衡被人类各种活动所破坏,生态危机的严峻现实验证了恩格斯的关于自然报复的科学性预言,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日益被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不断推进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实践,并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1]的战略要求.梳理我们党推进国家治理基本历...  相似文献   

19.
钥锦涛的马克思主义观——基于学习观视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富雄 《唯实》2011,(4):25-29
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胡锦涛的学习观也不例外。它内含着对“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不但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指导理念——科学发展观,而且确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政治保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意识形态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宝贵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还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此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毛泽东的学习观也不例外,它蕴涵着对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本质和特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回答.对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提出要认真地学习,科学地研究;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