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军队重新占领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之后,国际上普遍关注这个有争议群岛的前途。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6月初决定向阿根廷发动最后攻势前夕就曾宣布:一旦英国“成攻地把阿根廷军队赶出福克兰群岛,对阿根廷人来说就不存在对该群岛的主权问题了。”当英国军队控制了马尔维纳斯及其所有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阿根廷的南极政策经历了20世纪中期以领土争端为主到《南极条约》签订后坚持领土主权与和平开发利用南极并存的政策。最近几年,阿根廷的南极政策除了继续坚持其领土主权要求外,还强调国际合作与南极生态和资源的保护。此外,阿根廷还摆脱了在南极问题上的政治孤立处境,与各国展开了切实有效的合作。阿根廷的南极政策一方面因英阿主权争端而给南极带来不安全因素;另一方面,阿根廷的做法对加强南美国家团结起着积极作用,对中国的南极政策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2010年2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英国阿根廷马岛争端再起。2日,阿根廷外交部向英国驻阿使馆递交抗议信,指责英国在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附近海域开采石油侵犯阿主权。16日,阿根廷宣布所有经阿水域前往该岛的船只都需提前申请许可,随即派军舰封锁马岛海路,  相似文献   

4.
自2010年英国在南大西洋勘探石油引发新一轮马岛冲突以来,英阿之间经济资源、政治外交、文化舆论等领域的斗争此起彼伏。随着纪念马岛战争30周年的到来,两国关系愈加紧张。两国冲突实质仍是延续了上世纪的主权之争,主权问题不解决,冲突不可能平息。自1982年马岛战争以来,英国打着"民族自决"的旗帜,以"岛民意愿至上"为口实,拒不执行联合国敦促两国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争端的决议,而国际机制面对英国的强权亦无能为力。反殖民主义是国际社会的诉求,英国应该顺应"去殖民化"的历史趋势;阿根廷既要守住联合国这一有利阵地,把马岛问题置于国际和地区框架内解决,同时也要搁置主权争议,致力于做好自己的事情。马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要靠外交和实力,还要靠耐心、诚心继而民心。  相似文献   

5.
阿根廷和英国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爆发的武装冲突已经结束三个多月了。但是,作为冲突起因的马岛主权归属问题并没有解决。英国首相撤切尔夫人甚至声称,根本不存在同阿根廷谈判马岛主权的问题,从而在根本上否定了阿根廷的要求。鉴于英国的这一立场,人们认为,有必要对这次马岛事件作出  相似文献   

6.
180多年的马岛争端史使其成为全球最为悠久的领土争端。长期的阿英马岛主权谈判无实质性进展,阿根廷在马岛争端解决中陷入困境:阿根廷的马岛主权依据占优势,但收回主权乏力;国际社会大多数支持阿根廷的马岛主权诉求,但国际机制作用有限;马岛居民人口虽少,影响却大;多重利益交叉与争夺,加剧了马岛争端的复杂化。对于阿根廷来说,若要解决马岛争端,阿英双方应大力加强政治互信与合作,建立马岛争端管控机制;非殖民化是全球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马岛亦不例外;阿方应强化马岛争端解决方案的"顶层设计",阿方政府的更替不应成为方案设计断档的缘由;马岛居民是重要的第三方力量,阿方应充分考虑马岛居民的意愿及相关利益;阿英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当前马岛争端的务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南海主权争端之所以越来越复杂,甚至是迷雾重重,是因为有些国家制造了解决主权争端的法理迷途。文章认为,走出南海主权争夺的法理迷途需要明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不解决主权争端;"实际占有,有效控制"原则充满战争危机;旧金山《对日和约》涉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条款是违法条款。  相似文献   

8.
捍卫领海主权、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是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拉丁美洲海岸线长,海域广,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历史上的海洋边界争端遗留问题较多。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资源和能源问题日益突出,拉美国家间围绕海洋资源展开的海洋边界纠纷升级,但多数国家坚持和平磋商和共同利用原则,妥善解决了许多海洋争端,国家之间关系得到改善。近期拉美地区两个主要海洋纠纷的初步解决以及各方态度体现了"实用主义"在国际海洋争端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证明诉诸国际法院并非解决历史争端的唯一选择。2013年阿根廷与英国关于马岛主权问题再爆冲突则更加突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在当今海洋争端解决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年来在马尔维纳斯群岛(马岛)附近海域发现大量石油,马岛主权问题变得炙手可热。今年恰逢马岛战争30周年,争端方英国高调纪念这次战争,并且推动马岛问题军事化,引起阿根廷强烈抗议。马岛问题历史久远且过程复杂,阿根廷争取马岛主权的道路依然漫长。马岛问题的历史由来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兰克群岛),位于大西洋南端,距离阿根廷海岸最近约464公里,包括两个主岛大马尔维纳岛(西福克兰岛)、索莱达岛(东  相似文献   

10.
中越两国在1973年前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归属没有争议,从1974年起,越南武装侵占中国南沙群岛中有些岛屿,挑起主权争端。越南为达到侵占南海岛屿目的,积极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的多项措施。南海问题对中越关系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两个多月以前,南大西洋上风云变幻、战火纷飞,英国与阿根廷之间的武装冲突举世瞩目。这场冲突,是由两国对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以下简称马岛)归属的争议引起的。在1982年4月2日之前,谁也想不到这两个远隔万里的国家会为这群荒僻孤寂的岛屿而大动干戈,想不到这场冲突会演变  相似文献   

12.
钓鱼岛争端并不仅仅在于岛屿本身的归属, 还涉及到在中日海域划界中的地位, 以及周围地区的资源开采等方面的问题。当海洋法争端升级时, 国家应先寻求政治手段缓和局 势, 同时积极研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设置的争端解决机制, 采取行动, 以防止自己在公约的框 架内处于不利境地。所以, 分析公约的争端解决机制, 总结各缔约国对该机制的态度, 以及国家 之间过去和现在解决不同类型的海洋法争端所用的方法, 会对我国解决钓鱼岛争端及进行海域 划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拉美地区安全形势整体上比较稳定,但因缉毒斗争、领土争端、政权交接和国际势力干预引发的暴力冲突和军事危机时有发生,如墨西哥贩毒集团的恐怖暴力活动严重影响了地区安全,阿根廷与英国关于马岛问题的主权归属问题再起冲突,洪都拉斯政权交接之后恐怖暴力活动仍然频繁,委内瑞拉与哥伦比亚两国边境纠纷错综复杂,厄瓜多尔警察骚乱事件使得该国局势存在变数。此外,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加强了在拉美地区的军事存在,以巩固各自的传统势力并争夺新的势力范围。与此同时,南美洲国家联盟和里约集团等拉美区域性组织在维护地区安全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五部分关于强制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定实质上就是一个普通的仲裁条款,它在处理南海问题时面临着诸多局限。首先,《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的强制性是有限度的,第十五部分第一节和第三节为缔约国提供了可以规避强制机制的附加说明和选择性排除条款。其次,中菲南海争端显然是关于主权和海域划界的争端,明显超出了《公约》的管辖范围。仲裁庭对海上地物性质及"九段线"合法性的裁决会对中国的主张"未审先判"。再次,中菲达成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及中国根据《公约》298条做出的排除性声明是否能够排除仲裁庭对南海争端的管辖权?仲裁庭对此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最后,在可受理性问题上,必要的第三方问题及诉由消失问题的存在也使得本案不可受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越南学者就南海争端发表了大量论述,学术研究机构也就南海问题围绕与争端相关的历史、地缘政治、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开展研讨。很多观点把中国视为南海争端的主要对手,要通过发掘“历史依据”以证明越南对我南海岛屿拥有主权;有的主张通过国际法、国际机制解决归属问题;也有学者承认中国的法律依据具有“某种”合理性。中越南海争端是利益之争,而非战略对抗。越方也有学者认为要从亚太区域国际关系大背景考察南海争端。从长远和现实看,中越通过谈判途径解决海上争端,在争议解决前维持现状,保持和平稳定,是中越两国基本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但长期被日本窃占。近年来,美国多次声称钓鱼岛在“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范围之内,日美两国甚至针对钓鱼岛的防卫进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但是,面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美国的政策却是模糊的。美国对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表示不持立场;在关于“返还”冲绳的决定中态度摇摆,并且拒绝在“返还”范围中写入“钓鱼岛”;对于是否介入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态度暧昧。美国之所以采取这种模糊政策,就是企图利用中日争端操控东亚国际关系,掌握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主导权。  相似文献   

17.
自2010年7月,美国全面介入南海争端后,对外公开表达的立场是,在领土主权归属问题上,"不选边站""不持立场"。然而,自2015年以来,美国越来越偏离"不持立场"的态度,转向事实上的"持立场",公开反对中国的主权主张。美国政策的转变反映了美国对南海地区力量格局转变的焦虑和不安,更是美国调整"亚太再平衡战略",防止中国挑战美国主导的亚太秩序的需要。美国的持续深度介入使南海问题将注定成为中美之间长期博弈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与韩国、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普遍存在岛礁主权争端,这三大岛礁主权问题的产生、发展贯穿于近代以来日本国家发展战略的全过程,而民族主义则是岛礁主权争端产生、演变的重要推动力。在日本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虽然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但领土扩张始终是其追求的重点。鉴于日本民族主义诉求与其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利益相吻合,所以岛礁主权争端的烈度将与日本国家民族主义思潮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9.
南海争端解决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南海油气资源的发现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出台,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加紧了对南海权益的争夺。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有些国家不顾中国的反对,大肆开发南海油气资源,抢占岛屿、岩礁,使南海处于多国占领、无序开发的状态,严重侵害了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和利益。近年来,国际社会关于南海争端的解决方案花样百出。这些解决方案归纳起来大致有武力解决、法律解决、政治解决和“共同开发”四种模式。综合地看,这四种解决南海争端的模式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20.
战后美国主导对日媾和,通过《旧金山和约》获得冲绳等岛屿的托管权,但同时给予日本对这些领土的"剩余主权"。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把纺织品贸易谈判和归还冲绳谈判相关联,同日本达成《归还冲绳协定》,换来日本在贸易问题上的妥协。归还冲绳期间美日私相授受钓鱼岛,将钓鱼岛连同冲绳一并归还日本,但在中方抗议压力下美国表示对钓鱼岛主权持"中立"态度。毋庸置疑,美国是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始作俑者。美国既制造矛盾又推卸责任的外交行为,成功在中日之间塞入楔子,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