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积极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前提。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青年,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认知与实践养成、线下活动与网络引导的协同前行、相得益彰,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践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之才,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本文从建立健全教育机制;遵循教育规律,加强理论灌输;创新载体、促进教育方法多样化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过程在心理机制上要经历理性认知—情感升华—行为践履三个发展阶段。在现实性上其逻辑理路呈现为:通过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引领作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巩固作用,家庭、社会、同辈等要素的补充作用来增强大学生理性认知;通过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行促情来促进大学生情感升华;通过践行意识的树立、实践习惯的养成、行为践行的保障来推动行为认同的落实。  相似文献   

4.
社会变革引发思想观念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上存在着认同的片面性以及校园文化未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等现实困境和障碍,因而,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主阵地的认同引领作用、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等途径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特殊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论宣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重点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需要是价值观萌发的原始基础,是大学生价值观生成的驱动力。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认可度弱化、践行度不足等问题。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必须以大学生的需要为切入点,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需要的契合点,全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生长点与着力点,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世纪桥》2016,(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兴国之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而也影响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倡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的研究也是及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环境下的核心价值观已经被广大群众作为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是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任务。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基于新形势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当前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理念存在理性的欠缺以及情感的偏执等其他问题。通过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基于此提出了如何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17,(2)
对"95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对实现中国梦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95后"大学生、教育方式和教育工具等构成了认同教育的基本要素。建构合理科学的教学体系,发挥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合力,创建校园文化良好氛围,开拓社会实践渠道,进而实现对"95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现实诉求,又是推动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形载体。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态度,形成的关键在实现价值认同。价值认同的形成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过程,高校要通过加强学校教育、重视环境影响、推动实践育人来强化理性认知、唤起情感共鸣、引导自觉践行,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他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认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国内外学界围绕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还可以进行深化和拓展,以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力图对近年来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行为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落脚点。从行为认同理论视阈剖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深入理顺认同过程、认清培育形势、把握问题症结、找准关键目标、优化路径方法,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的内涵与特征,高校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整体规划,紧扣行为认同教育的关键环节,秉持"言行一致"的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都需要一种由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目标体系来维系,以此来共筑整个民族的精神核心和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整个社会发展方向和国家根本利益,在多元价值社会中处于主体核心地位,是维系民族社会的精神纽带。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如何在多元社会中坚守核心价值理念,培养未来合格社会人才,是国之大事。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利用好高校这一特殊的思想理论阵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宣扬,会产生巨大的理论影响和教育实践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面临着价值认同容易失去焦点、认同焦虑成为突出问题、价值选择易倾向私人化、价值整合具有相当难度等难题。为确实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破解大学生价值认同难题的思路主要是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焦点关注,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感受,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价值选择,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建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要激发内在需要,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认同;二要优化外在环境,形成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绝不仅仅是原则层面的,而必须同时是实践层面的,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认同"与"行为认同"之间是互为依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成果方面是理所当然的,在对待中国古代传统价值理念和当代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问题上,要摆脱"非此即彼"或"非黑即白"的简单化思维。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年多以来,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理论阐发不断深化。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这标志着.围绕着更高的目标与要求.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