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有作为,大有作为,这是肯定、称赞人的话;无为呢,意思相反,却不意味着否定。古代哲学家老子倡导"无为而治",思想影响至今。清静无为,平时说来也挺潇洒。应该有为还是无为呢?真有必要辨析辨析。从人生的全局着眼,活着总要做点事,维持生命,延续生活,怎能什么也不做呢?生命的本质是运动、变化、发展,工作、生活意味  相似文献   

2.
有作为,大有作为,这是肯定、称赞人的话;无为呢,意思相反,却不意味着否定。古代哲学家老子倡导“无为而治”,思想影响至今。清静无为,平时说来也挺潇洒。应该有为还是无为呢?真有必要辨析辨析。从人生的全局着眼,活着总要做点事,维持生命,延续生活,怎能什么也不做呢?生命的本质是运动、变化、发展,工作、生活意味着按想法做事。有精力和能力怎么能甘心图清静、无所事事!有个故事说一个年轻流浪汉靠着大树晒太阳,一位老人好奇地问他“你不去做该做的事,懒懒散散地晒太阳,岂不辜负了大好时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体认老子"天道无为,人道无为"的独特思维方式,从原本出发,解读老子体认天下万物的路径,逻辑地、批判地、历史地探究并稽其旨趣,明其意义与时代精神,纵横联系求其精微,通过解读老子"无为"之义,使<道德经>的深沉智慧能更好地加以继承.  相似文献   

4.
陈成志  焦春红 《世纪桥》2009,(13):61-6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现的核心,全面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是践行“以人为本”的前提和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现阶段,“以人为本”中的人既不是指少数人或所谓的既得利益集团,也不是泛指所有的人,而是具有特定内涵。具体来说,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具有一定对应性。以人为本就像人民的“幸福之树”,她即需要强基固本和不断生长。也需要科学管理和铲除病虫害。要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四不原则”。  相似文献   

5.
尤子吟 《共产党人》2004,(14):49-50
三国时期的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来辅政,三次光临诸葛亮所居的茅庐,终于使这位原本“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的卧龙先生成为旷世名相,也成就了刘备三分天下的宏图大业。古往今来,“三顾茅庐”便成了有识之士求才若渴、礼贤下士的代名词。闲暇时间,笔者仔细品味,  相似文献   

6.
杜隽世 《实践》2009,(3):55-56
"克己复礼"源自<论语.颜渊篇>.我国儒学创始人、教育鼻祖孔子在回答学生颜渊什么是"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己复礼"的原意为克制自己的欲望,服从周礼.孔子生活在群雄争霸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年代.作为中央政府的周王朝已名存实亡,各诸候国皆想取而代之.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孔子提出要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规范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关系,其用意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7.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尽管从总体上看,老子的处世哲学是消极、无为的,但如果剔除其消极成分,细细品味水的品性,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发掘或引申出有益的道理或原则的。一曰守拙。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  相似文献   

8.
“难得糊涂”新解牛治国“难得糊涂”是清人郑板桥的一句名言。出于何故而做,没有考证,不敢臆断,但是这句话却像郑板桥的字画一样有名。在我的记忆中,较早是一些人把“难得糊涂”的书法贴于书房、客厅,后来又有人把它挂在了办公室,成了座右铭。最近,“难得糊涂,板...  相似文献   

9.
《论语》“素以为绚”、“绘事后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尚儒 《理论学刊》2003,(4):139-141
一《论语·八佾》记载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本章记述的是弟子子夏向孔子求教《诗经·卫风·硕人》中的几句诗的诗意及孔子的答复与感喟。《硕人》是卫人为赞美卫庄公的妻子庄姜而作 ,《论语》中所引部分正是描写庄姜的佳人贞淑 ,天生丽质。“巧笑倩兮”———《毛诗传》曰 :“倩 ,好口辅。”《毛诗正义》曰 :“以言巧笑之状 ,故知好口辅也。《左传》曰 :‘辅车相依。’服虔云 :‘辅 ,上颔车也 ,与牙相依。’则是牙…  相似文献   

10.
正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以下简称《长征》诗),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不朽杰作。多年来,对《长征》诗的理解和赏析,诸多学者读者均有着不少精彩独到的论述和研究。本文试对诗中最后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注释,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以作抛砖引玉,求得甚解。一、关于"三军"随时代演进的四种说法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三军"一词最早起源于春  相似文献   

11.
“童叟无欺”,是人们公认的南德。讲的是在商品交换中,商家哪怕是对智低的儿童和智退的老者,也决不欺骗,自觉做到货真、价实、量足,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近来笔者对“童失无欺”这个词又读出一些新意。虽说当前说假话、说大话。说掺水分的话的大有人在,国人对此深恶痛绝。但平心而论,讲真话的人还是占大多数,有人说,至少有两种人不讲假话。一是“没有什么好怕”的离退休老人,二是“不知什么叫怕”的儿童。他们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相一致,这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童失无欺”了。如果身为领导,都能重视童久之言,也不失为…  相似文献   

12.
史秉团 《先锋队》2013,(9):28-28
不久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之际,省领导专程赴右玉集体学习,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和讲话精神,围绕弘扬右玉精神、改进工作作风,实地接受教育,深入座谈交流。当前,全省“项目推进年”深入开展,人心思干的大好局面正在形成,但仅凭一股子热情是远远不够的,面对热潮,应该冷静思考,洞悉右玉精神大干大为中蕴含的“无为”,深刻领会,不断创新,才能使右玉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让“无为”者“无位”陈子升现实生活中有这么一种现象:有为者不一定“有位”,无为者不一定“无位”。君不见一些平庸无为者“官运”颇佳,有些竟然“平步青云”,超过了许多德才兼备之士。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我们的进人用人机制还有漏洞,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4.
选拔领导干部应该选那些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同志。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一种不那么正常的现象:有为者不一定“有位”,无为者不一定“无位”,少数平庸者的、“官运”颇佳,有些甚至超过了许多德才兼备的有为之士。  相似文献   

15.
在前一段人民网发起的有关"官油子"现象的讨论中,有一类被群众称之为懒官、庸官、闲官的干部,他们爱摆架子、爱说官话,喜欢拉关系、搞应酬,但就是不干实事、不干为人民群众谋利解困的事。这些"有位"却"无为"的干部虽然是少数,但是他们的行为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同时也影响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正名》篇,荀子将天人的距离进一步拉大,而且天生的、天赋的秉性逐渐成为低级的待改造的存在,而人之知虑(人为)则逐渐成为主导力量:(一)在讨论人之名的过程中,荀子将人天生之性情与人之知虑区分开来。(二)在制名、辩名活动中,人为知虑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三)在道和欲的关系的讨论中,荀子进一步推进了性伪、天人关系的探讨。作为知虑之终极结果的道,其优越性和重要性越发明显。(四)由道和欲的关系又引出了心和物的关系。以心役物的思想也是道要驾驭欲之思想的延伸。可见,无论是在初级的制名、辩名活动中,还是在治国理欲、修己治物的高级活动中,人为知虑之主导地位都愈发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曾祥云 《学习论坛》2010,26(3):56-60
在《墨经》一书中,后期墨家学者详细阐述了“辩”的对象和任务,提出了“辩”的认识原则和道德要求,具体探讨了“辩”的基本方法,深入分析了“辩”的胜负问题。我国学术界以西方形式逻辑理论来解读《墨经》的辩学思想,是不符合《墨经》作者本意的。  相似文献   

18.
郭齐 《四川党史》2003,(6):12-12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在民族语言的发展方面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不仅体现在他对汉语规范化和文字改革自始至终的关怀,更体现在他毕生的语言实践之中。炉火纯青的语言驾驭技巧,使毛泽东的著作在成为永载史册的光辉文献的同时,也成为现代汉民族文学语言的典范作品。毛泽东善于汲取古代语言的精华,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大师。他对“泰山鸿毛”一语的巧妙点化,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先秦时代有一部书叫做《燕丹子》,记载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其卷下载,荆轲临行前对太子说:“烈士之节,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者,但问用之所…  相似文献   

19.
省委书记新解“走西口”迟国维“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挑苦菜”。这里人多地少,十年九旱,旧社会封建剥削残酷,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农民苦不堪言。于是,他们将希望的目光投向黄河对岸远离家乡的辽阔大地──口外,山西人一批又批,一拨又一拨地走向...  相似文献   

20.
<正>贾宝玉最后的归宿是"悬崖撒手",无论是曹雪芹在前八十回的预示,还是程本后四十回的书写,莫非如此。对于"悬崖撒手"的解读,研究者各见仁智,且多集中在对宝玉出家原因的分析上。若以循环论之,贾宝玉从出生到出家的十九年,确是他在现实世界中走完其俗世人生的一个时间段,于此而论,"悬崖撒手"是一个个体人世循环的终结。就小说文本而言,贾宝玉的出走,是神瑛侍者下凡之旅的完结,也是无才补天的那块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