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期间,隐蔽行动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并服务于美国特定的政策目的和长远的战略目标。冷战结束后,隐蔽行动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是美国应对竞争对手挑战、维护全球霸权地位的重要手段。随着美国相关档案资料的逐步解密,美国学术界对隐蔽行动的诸多案例展开了研究,进一步梳理了隐蔽行动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贺喜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1):54-59,80
早在1970年智利总统选举期间,美国白宫就提出对即将上台的阿连德政府实施经济封锁。当阿连德入主莫内达宫后,经济封锁便正式成为美国干涉智利最重要的手段。白宫切断了阿连德政府获得国际贷款的来源,利用债务问题向智利施加压力,同美国企业界一起采取各种措施阻挠阿连德政府实施铜矿国有化政策。美国的经济封锁重创了智利经济,恶化了美智关系,加速了智利"社会主义道路"失败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美国国际电信电报公司之所以抵制智利阿连德政府的征收政策,既是为了维护自己 的经济利益,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该公司和白宫高层政要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为其展开政治 游说提供了便利。早在1970 年初,美国国际电信电报公司就开始联系中情局,力争能阻止阿连德当 选智利总统;“人民团结阵线”上台后,该公司一方面就如何推翻阿连德政府向白宫高层积极献计献 策,另一方面联合整个商界的力量向美国政府施压。该公司的许多建议都被白宫采纳,成为美国对 阿连德政府实施经济封锁的政策起源;该公司变本加厉的干涉也把美智关系推到了破裂的边缘。  相似文献   

4.
准军事行动是美国对外隐蔽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美国对外政策与战略的重要工具。冷战期间以及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在全球各地实施了难以数计的准军事行动。随着美国相关档案资料的逐步解密,美国学术界对美国准军事行动的诸多案例展开了深入研究,进一步梳理了准军事行动的内涵及其实施方式,进而提出了准军事行动理论。  相似文献   

5.
与阶级斗争论、经济决定论和权力制衡论等传统观点相比,米尔斯海默的进攻现实主义理论在引进"小国"变量和"软进攻"外交手段之后,能够较好地解释美国尼克松政府对智利的外交政策。按照进攻现实主义有关大国政治互动的观点,可以演绎出两个结论:地区霸主在区域霸权体系内对于小国潜在或者现实的离心倾向会采取进攻性外交政策;在军事上的进攻与制衡这个硬手段被视为不可行或者得不偿失的情况下,霸主会采用软进攻的方法。根据该理论,从本质上看,尼克松政府对智利的外交政策是区域霸主的进攻性外交政策,与美国历届政府对拉美尤其是智利的外交战略在本质上没有差异。出于对阿连德的内政外交政策会损害自己霸权根基的担心,尼克松政府对智利采取了一系列以和平演变为主的软进攻政策并得偿所愿。这些对于认识美国的拉美战略和全球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匹兹堡大学出版社1977年出版了《阿连德的垮台和1964年到1976年间的智利政治》一书。作者保罗·E·西格蒙德教授曾在智利任教,后曾多次去智利,十余年来,一直从事智利问题研究。他在书中一开头就指出,外部影响不是智利政治形势发展的决定因素,不能以美国、苏联或古巴的干涉来解释智利的政治变动。正如大量的美国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没有使阿连德的前任弗雷的“自由革命”成功一样,美国政府的经  相似文献   

7.
日本新一届民主党政府上台执政后,积极推动冷战时期美日关系史上秘密协议的公开.与之相呼应,华盛顿也解密了美国在日部署核武器的有关档案文献,特别涉及冲绳返还过程中的核武器密约问题."尼克松--佐藤秘密协议"的披露,不仅补充了美日返还冲绳谈判中"核武器"处置等若干缺失环节,也揭示了冷战时期美日同盟体制演变下美国在西太平洋核部署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在南越即将灭亡之际,美国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撤离行动,从南越撤走美国公民及其家属,以及大批南越公民。本文主要利用《数字化美国国家安全档案》所收录的解密文件,论述了美国政府在整个撤离过程中的决策及其实施步骤,分析了其缺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9.
“双轨政策”,即区别对待外国政府与人民,是美国政府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冷战中美国对东欧政策就是灵活运用“双轨政策”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对冷战中美国对东欧“双轨政策”的研究,不仅能使我们进一步认清美国外交政策的特征,也有助于我们从东欧的角度出发,吸取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尼克松是一个在冷战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政治家。由于受到冷战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对中国缺乏真正的了解,尼克松曾经对中国存在着偏见,和很多美国政治家一样也曾主张对华实行强硬态度。但是,随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形势和美国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尼克松不得不从现实主义出发,开始对中美关系史和中苏关系史进行深刻的反思,虚心地听取国内外战略家特别是戴高乐、阿登纳等人的忠告,并对美国的国家利益进行重新的评估,从而对中国逐渐形成了极其富有远见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解密的一些档案和资料显示,为了"体面"而迅速地结束越南战争,尼克松政府曾不止一次地威胁使用(战术)核武器,并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和打击目标.然而,由于国内外各种反战力量的钳制、北越顽强的战斗意志以及美苏关系、中美关系的变动,尼克松政府最终只得放弃其疯狂的核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参加一个对冷战时期美国情报分析报告进行评估的特殊学术会议上,笔者有幸接触到美国中央情报局最新解密的反映美国政府对中苏分裂前夕中苏关系状况和前景的判断的原始档案--"国家情报评估",笔者认为,文件中所持的判断几乎都是错误的.因此,笔者以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同盟政治的视角对中苏同盟破裂的直接表现和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拜登政府对“印太”地区的重视程度远超冷战结束后的任何一届美国政府,美国为充实印太战略采取了诸多政策行动:增加在本地区的军事存在和战略资产,强化和固化原有的“轴辐体系”,拓展或创设新型多边合作架构,提出诸如重建更美好的世界、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印太经济框架等全球性或地区性新型倡议,将美国与各国的合作拓展到政治、经济、技术和安全诸多领域,致力于建构排斥中国的制度安排。至此,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完全转型为印太战略,其政策目标愈益明晰,政策手段丰富多元,美国与盟友的关系从等级制转向扁平化,该战略覆盖的地理范围拓展到本地区每一个角落。经过冷战结束后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洗礼、大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地区一体化的种种尝试,亚太地区正面临再次成为地缘政治竞技场的风险,美国针对的国家从冷战时期的苏联转向如今的中国。美国的印太战略或者对华战略能否奏效,并不单纯取决于美国的战略规划,还将受到其他因素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冷战开始后,美国对印度尼西亚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从"拉拢"到"隐蔽行动"并适度"容忍",再到试图"迎合"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的浪潮,以期利用民族主义来防范共产主义。但是,随着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的高涨,苏加诺采取激进的路线,使得印度尼西亚与美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地增多。美国也逐渐改变原有的政策,采取"遏制"政策。最终在"九三零事件"中,长期受到美国秘密支持的印度尼西亚军方迫使苏加诺下台。至此,美国防止印度尼西亚倒向共产主义阵营的目标基本实现。在影响美国印度尼西亚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中,美国对其自身的战略利益认知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成为美国政策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5.
1973年智利军政府执政以来,推行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十年多的实践表明,对外开放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一些成绩,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76年经济开始复苏,1977—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8%以上,1981年为5.5%;1979年基本消灭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率由1973年的508.1%降至1981年的9.5%;国际储备回升,经济情况基本好转。智利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和发展,是有其多方面因素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之一。智利的对外开放主要包括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和财政金融政策等方面。本文分别就这几方面的利弊得失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理查德·尼克松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对媒体的态度,以及尼克松政府影响新闻报道的战略考虑和机制安排。本文提出,尼克松对构建当代政府与媒体关系的最大贡献之一是明确了政府公关的重要性,以及做出了政府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电视传播的最早示范。同时,由于并非所有尼克松的助手都赞同他的媒体政策,因此尼克松的媒体政策并没有全部得到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智利阿连德改革失败的研究多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方面展开,忽视财产权方面的原因,本文尝试填补这一研究视域的空白。进入20世纪后,在智利政治舞台上逐渐形成了左、中、右三股相对稳定的政治力量,他们针对1925年宪法草案中的财产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左派的激进党秉持激进的财产观念,要求分割大地产;右派的保守党主张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自由党则代表中间派,主张财产具有社会义务。最终,中间派的财产社会义务的观念被写进了1925年宪法,并被阿连德之前的历届政府所接受。但1970年上台的阿连德秉持激进的社会主义理念,将财产社会化推向财产国有化的极端。他利用"法律漏洞学说",大规模没收大地产主与大资本家的财产,以"合法"形式达到了革命的实质目的。阿连德政府激进的土地改革扩大了社会对立面,导致其政权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对工业、金融和矿业的国有化改革则招致了资产和资本阶层的怨恨与国际社会的不满。在财产权问题上,阿连德未能处理好手段与目的、形式合法与实质违法、政治与经济、财产社会性与私有性这四对矛盾,最终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探讨冷战后马来西亚政府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本文认为:马来西亚政府对华实施友好政策,目的是为了增进马中经济合作来满足本国经济对海外市场的需求,是为了寻求华人支持以巩固国民阵线的政治地位,以及在国际事务和与美国的外交斗争中寻求中国的支持。中国方面的积极互动,使马来西亚当时的国家利益得到很大程度的体现,并有效地促进马来西亚继续实施对华友好政策。  相似文献   

19.
特朗普执政后,对美国外贸政策进行大幅度调整。2018年以来,随着中美关系进入多事之秋,两国贸易摩擦有演变成贸易战的风险。特朗普政府发动对华经济战,既有中美两国经济长期失衡需要解决贸易平衡问题的经济逻辑,更有中国迅速崛起致使中美实力对比失衡引起美国朝野恐慌的非经济逻辑。针对美国发起的单边行动,中国应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争取协商解决两国的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针对美国发出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稳住阵脚,深化改革开放,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加强相互沟通,减少战略误判,维持中美竞争与合作的格局,避免滑向全面冷战。  相似文献   

20.
肯尼迪执政时期,随着冷战战场向第三世界的转移,美国政府越来越致力于通过"国家建设"(Nation Building)①方针应对欠发达国家不断出现的"叛乱"问题,意图通过引导落后地区以发展现代化来消除共产主义"滋生的根源"。越南战争时期南越的"战略村计划"是肯尼迪政府在第三世界展开的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国家建设"行动。本文旨在通过对"战略村计划"从出台到实施再到失败这一过程的历史考察,分析肯尼迪政府对第三世界的"国家建设"方针存在的两点困境:一个是美国自身在"国家建设"中的定位问题,一个是文化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