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公安研究》2009,(11):93-94
戴相龙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撰文认为,美国2007年发生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实体经济的衰退。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金融监管缺失、宏观经济政策不当、实行了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体制,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造成全球经济增长变缓,引发了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目前,这次危机仍未渡过。  相似文献   

2.
《世纪行》2009,(5):36-36
一、金融危机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对全球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湖北省民营企业也产生了较大影响。黄冈、天门两地民营企业的表现为: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爆发一年多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通过出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一些国家的经济企稳回升,走出谷底下,全球经济正在逐渐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总结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影响,反思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保安队伍是当代社会除警察之外最重要的社会治安力量之一,保安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均产生了一定影响。一方面重塑了社会治安治理的主体架构,在犯罪及损失预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为公众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安状况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社会治安状况的指标体系,同时在治安形势可能趋向恶化时向社会发出警报,对于准确地评价社会治安状况,制定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对策,防患于未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科学、合理社会治安评价指标体系的紧迫性与可能性   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是以产值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结果生产上去了,产品却没有销路,效益很差。这种计划分配思维方式反映到公安工作中,就是以刑事案件发案率为主要指标来评价社会治安状况,以破案率为主要指标来评价公安工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评价已经有了较好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很大的社会治安状况,也迫切需要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来对其进行评价。   近十年间,已有一些专家、学者和科研机构对建立这样的体系做了有益的尝试。在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以及中央综治委近年来出台的各种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中,也已把社会治安状况列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 1994年起,各地公安机关按照公安部的要求,采用量化测...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回流农民工犯罪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宇刚  陈如超 《前沿》2010,(8):93-96
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经历的影响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它促使国内犯罪状况迅速产生变化,其中回流农民工犯罪问题尤具典型性。因此,笔者运用相关统计数据对金融危机中重庆市回流农民工的犯罪情况及其特点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回流农民工并未对该地区的社会治安、法制秩序造成重大影响。究其原因,是重庆市政府与重庆市公安局积极运作福利——惩罚型社会控制模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社会治安状况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社会治安状况的指标体系,同时在治安形势可能趋向恶化时向社会发出警报,对于准确地评价社会治安状况,制定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对策,防患于未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科学、合理社会治安评价指标体系的紧迫性与可能性   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是以产值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结果生产上去了,产品却没有销路,效益很差。这种计划分配思维方式反映到公安工作…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经济产生的问题,普遍认为是受美国金融风暴和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进而有人认为金融危机是一种传染病,中国是没法躲避性地被传染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了中国经济,这点毫无悬念。但是,如果说金融危机是传染病,我认为有混淆根源的动机。  相似文献   

9.
孙善文 《前进》2009,(5):41-43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2008年下半年集中爆发,严重冲击了全球经济,并对近年来持续、高速发展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了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我们最近组织力量展开了一次专题调研,对金融危机给兴县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以期达到破解发展难题、共渡发展难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金融体系相对独立,介入国际金融市场不深。但作为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中国想要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显然不可能,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严重影响开始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经侦工作中,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犯罪案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定性,是每一位经侦部门的领导和侦查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只有对案件的性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做到依法办案,从而提高办案质量。文章从当前经济犯罪案件分析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入手,提出了分析经济犯罪案件的原则和一般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的合理运用无疑将对一线经侦民警更好地打击经济犯罪起到较大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给我国的政治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只有建立起一个既适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又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才能解决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问题。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既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 ,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成功选择。  相似文献   

13.
非营利组织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机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传统的非营利组织经济分析方法基础上,以非营利组织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机理为切入点,从国际经验分析了非营利组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我国经济发展实证角度发现非营利组织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外在一致性,最后提出关于非营利组织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机理的四个理论推断。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定量评价问题近年来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拟在已构建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对甘肃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情况进行定量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重新认识发展的意蕴,必须将发展置于经济伦理学的检视之下,回答"发展是什么"、"发展为了什么"以及"如何对待发展的代价"等问题。传统的发展观缺乏经济伦理意蕴,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其结果是发展的代价被普遍低估,而作为发展主体的人却被不同程度异化,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要正确理解发展的意蕴,必须赋予发展以新的经济伦理蕴含,把握发展中所内含的反发展倾向,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的代价。  相似文献   

16.
经济人假设在公共领域的适用性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经济人假设所产生的诸多争论,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这一理论假设的错误理解。本文认为,经济人假设作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和自由民主政治制度建构的前提和基础,是关于人的动机模式的假设,它反映了人的社会选择和社会行动最原初的动力来自于人对自我利益的理性计算和理性追求。经济人假设既可以适用于人的经济行为取向的分析,同时与近代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关于人的动机模式的看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也可以扩展到经济领域之外,适用于对人的政治行为取向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发达地区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是牵引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从对外贸易的角度审视,尽管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总量快速增长,但加工贸易增值系数和经济效益不高,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以往依靠税收优惠和稀缺土地资源进行的招商引资,在带动地区经济规模的扩张和外贸粗放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成本上升和资源无法支撑外贸继续发展的副作用。频繁遭遇的各种贸易壁垒,则从国外市场的需求和生产技术国际标准方面,构成了对长三角地区外贸发展模式的倒逼机制。增强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积极探索引资方式的创新,稳步推进“走出去”的多元化战略,建设和完善高效应对贸易摩擦的机制,才能实现经济持续、稳健、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Suisheng Zhao 《当代中国》2010,19(65):419-436
China's economic success under an authoritarian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past 30 years has raised a question about whether the China model will replace the Western model of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seeks answers to this question by exploring to what extent China offers a distinctive model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whether the China model represents a successful co-existence of a free market and an authoritarian state in order to maintain economic growth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as well as discussing what the appeal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China model are.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a brief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a and East Europe in terms of their stark differences in approaching economic reform and social welfare. Perhaps China has the benefit of learning, from the 1989 Tiananmen Incident, of the undesirable social costs incurred by economic reform. Henceforth, it has adopted a pragmatic and gradualist approach towards economic reform.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findings of an attitude survey in Shanghai, which by and large are compatible with the gradualist approach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ward economic reform and social welfare. The survey finds that the Chinese in Shanghai positively rate economic reform in light of the benefits that it has brought about, but they are also aware of the large income disparities caused as a result. In the light of the evidence,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China's economic reform has not transformed people's beliefs to be in line with the market system. The Chinese are still, in general, in favor of a large role for the state in welfare and they themselves are not willing to shoulder heavier welfare responsibility. In the concluding section, the article explains this mixed pattern of public perceptions and pinpoints the likely developmental trend of China's welfare system.  相似文献   

20.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使两岸的经贸合作走向了制度化的轨道,将推动两岸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后ECFA时代两岸政治关系将如何走向受到广泛关注,既有文献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基于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赖理论,构建双边冲突升级的动态博弈模型,对ECFA将如何影响两岸政治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探讨。本文的主要结论是,ECFA签署后,随着两岸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两岸发生低级别冲突的概率将会增加,但是低级别冲突升级为战争的概率下降。从长期看来,ECFA将对两岸的政治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