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政府竞争理论与地方保护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冬梅 《理论学刊》2006,(12):32-34
由于政府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独立的决策权利,并且可以享有竞争的收益,因此政府间必然会出现竞争。很显然,无论是在欧美国家还是在我国,地方政府间的竞争都是现实存在的。中国各地之间的保护主义,带有明显的“相互攀比”和“相互较劲”的色彩,它表面上是一个经济上相互封锁的现象,本质上是地方政府间在经济政治利益分配上的争夺。因此我们可以从政府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双重竞争角度来探究地方保护主义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方政府之间以“地方保护”为主要特色的竞争,破坏了规范竞争的良好秩序,影响了我国经济良性发展。要使这种竞争转向良性,一种有效的措施就是地方政府间的竞合。分工理论为地方政府间的竞合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竞合的具体实现则需要制度、组织以及其他配套措施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竞争主要表现为争夺资源和控制权的分配、争夺公共产品和服务。地方政府之间在竞争博弈过程中陷入了“囚徒困境”,在竞争中由于各地只顾经济的发展实行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干预企业等扭曲的竞争手段,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公共物品的浪费。地方政府竞争应该逐渐从竞争转向竞合,实施差异化竞争,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断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以及建立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4.
政策学习是政治系统或其中的某一子系统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自身政策进行调整的过程。从政策学习的动因看,地方政府间的政策学习与相互间竞争有着密切关系;从政策学习的结果看,地方政府间横向政策学习是把双刃剑,学习既能带来政府服务效能的提升、竞争升级,同时也有可能产生政策趋同、区域内产业同构、地方保护等一系列恶性竞争问题。近年来,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地方政府政策学习是其中的重要内涵。因此,有必要在对政策学习的理论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地方政府间政策学习与横向竞争之间的辩证关系,并针对优化竞争机制、探索理性学习制度、杜绝学习的负面效应预先提出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方政府间税收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林 《理论建设》2008,(5):53-56
地方政府税收竞争是地方政府之间通过降低有效税率或实施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等途径,以吸引其他地区财政资源流入本地区的政府自利行为。可以区分为正当和不正当两种类型。正当的税收竞争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不正当的税收竞争则会影响资源流动,具有消极意义。我国实际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税收不正当竞争行为。本文试对我国地方政府税收不正当竞争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正>《经济参考报》5月27日刊发迟福林的文章称,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以"三大转变"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当前优化营商环境的基本要求。第一,实现经济活动由地方政府间竞争向企业主体间竞争转变。在财政分权、GDP考核等尚未完全消失及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间的竞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方政府间展开了以自然资源、资本、人才、技术、中央优惠政策等为主要内容的竞争。但如果缺乏良好的竞争规则和环境,地方间的竞争就会表现为以地方保护、资源封锁、价格大战为特点的恶性竞争。而相关权力的获得,则会使这种竞争更加激烈。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财政体制改革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恣意行政的空间,激发了地方政府谋求经济发展以获取较大的财政收益的冲动,导致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行为。追求职位晋升是地方政府官员目标函数的集中体现,对上负责的官员选拔机制和晋升路径的"淘汰制"激化了同级政府官员之间,以及不同部门、单位和区域官员之间的攀比和竞争。这两种制度安排相互牵制,形成共振,构成了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增长中特有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安排使地方政府竞争表现出与西方不同的特质性,体现在市场化过程中地方政府竞争从“有限竞争”、“兄弟竞争”到“主体竞争”的转化以及从中央政府主导型经济到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的转化,地方政府竞争的出现在一定条件下,推进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增长,但政府竞争特质性带来的政府行为的变异需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0.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财权体制的不完善强化了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的竞争意识,但由于激励机制的缺陷和约束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地方政府间竞争行为的失范,使地方政府间竞争出现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进步有两个支撑,一个是制度基础,另外一个是中国人的基础。制度基础包括六个。一是中性政府,不被利益集团捕获。二是县际竞争体制,将官员升迁与经济升降挂钩,通过层层的经济考核指标及中央与政府财政分权,使地方官员把精力放在搞活经济上。  相似文献   

12.
分权式改革分为经济性分权和行政性分权,经济性分权在改革初期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明显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城市改革尚未启动时有效地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行政性分权使乡镇企业获得了更大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实行行政性分权,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地向农村居民提供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迅速获得农民所表达的利益诉求并做出反应,并在晋升激励下积极解决"三农"问题;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一定的垂直竞争关系会导致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行为。  相似文献   

13.
政治集权与经济分权紧密结合是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核心特征,导致了政府间事权下移、财权上收,使得地方政府收支非均衡,进而引发了财政支出结构偏向、恶性税收竞争加剧和转移支付的低效率。下一步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应该首先构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运行机制,其次是设计中长期改革战略,最后按照一级政府事权的不同层次对财力与事权匹配进行模式再造。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竞争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随着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竞争愈演愈烈,一些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15.
蔡玉胜 《求实》2006,(5):35-37
地方政府竞争促进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了区域增长的差异。根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四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应表现为:东部地区政府竞争的重点是从个体增长取向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转变,西部地区政府竞争的重点是公共品供给和区域市场培育,东北地区应强调利益分享机制的建立和现代市场制度的转型,中部地区则应强化区域发展战略的定位和政府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在转型经济中,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竞争的内容、重点、秩序和机制等具有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特点。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其有利的一面集中表现在地方政府竞争有利于经济转型,其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市场分割而形成"行政区经济"。针对地方政府竞争的现状和特点,需要提出规范地方政府竞争的原则和措施,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阳惠结 《唯实》2005,(4):17-19
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利益、制度诱导、功绩考核、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等是地方政府热衷于征地的动力机制。因此,完善有关法律制度,规范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是遏制地方政府滥征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朱祥  胡敏 《宁夏党校学报》2008,10(6):114-116
横向政府间的竞争关系是我国政府间关系的重要内容。居民流动性、政府间协调机制、法制环境和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标准对我国横向政府间的竞争都产生影响。建立个人发展指数作为全新的政绩考核指标将指引我国政府间的竞争迈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招商引资、跑项目争资金、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热衷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保护等都属于比较常见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这些行为直接以资本为竞争标的,具有明显的竞争性质。从经济维度分析,地方政府对资本的竞争又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财税收入,并服务于对相对经济绩效的竞争;从政治维度分析,对相对经济绩效的竞争又服务于对更高层级职位的竞争。由此,以上五种行为的产生原因得到了逐步深入的解释,这些行为的竞争性质也逐步得到了更深入的揭示。  相似文献   

20.
政府之间的竞争既有其积极后果,也有其消极影响。政府竞争固然可以起到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效率等正面的积极的作用;但也可能催生地方保护、恶性税收和规制竞争等不良现象,这种负面效应的产生源于囚徒困境,为了克服政府竞争的不良后果,协调机制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