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及转移前景(一)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供给由于生育率下降的滞后影响,与80年代相比,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增长的压力在90年代会有很大缓解。按中国标准计算,1982年一1989年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年均增加1427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24%。1990—1998年,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年均增长量下降到835万人,年均增长率则下降到147%。劳动适龄人口只是潜在的劳动力供给,实际需要安置的劳动力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参与李。1990年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参与率为82%。农村由于教育落后,参与率一般在90%。按这样的参与车计算,90年代…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义与农民工问题 城市化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转移。提高我国的城市化率,是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城市化进程对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至关重要。(1)城市化是解决目益严重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出路。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将滞留在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二、三产业,摆脱目前严重失调的人口城乡分布格局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高失业率拖累日本经济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一年多前相比,目前日本经济的形势已经有所好转,企业的盈利水平在逐渐恢复,99年度(1999年4月1日至2000年3月30日)也扭转了1997、1998连续两年的负增长,GDP增长率为0.5%,但尽管如此,日本的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日本企业依然在想办法解决其过剩的员工问题,高失业率及其所带来的消费低迷等问题成了阻碍日本经济复苏的羁绊之一。近来日本失业率的特点 1990年以来日本的失业率年年攀高,居高不下。今年2月份和3月份,日本的失业率连续两个月达到了战后以来创记录的4.9%的水平,3月份的失业…  相似文献   

4.
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据统计,中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4以上,而资本资源(指国内投资额)仅占世界总量的不足4%。如果在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之后,为占世界1/4的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号任务。 从1993年以来,我国城镇下岗职工激增,出现突发性失业高峰。1999年底实际失业人口规模达1590万人~1620万人,真实失业率高达8.6%~8.8%,创建国50年来的最高纪录,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创造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5.
《团结》2004,(4):24-25
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林毅夫说,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大量地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  相似文献   

6.
《求知》2007,(2):46-46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说,中国房地产市场要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多方调控。过去20年我国解决了大多数人有房子的问题,在城市人口从1.9亿增长到05.62亿左右的情况下,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超过了20平方米。但这一问题解决得并不充分,目前仍有20%至25%的城镇居民需要改善住房条件,他们相当于两个法国人口的数量。而今后还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就是所有人有房子的问题,因为在今后15年至20年内,会有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一个国土小,人口多,资源贫乏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工业的42%被毁坏,70%的商船被击沉,整个经济倒退了20年,然而战后却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经济强国,被世人称为创造了“日本奇迹”。促使日本经济腾飞的因素有许多,其中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相似文献   

8.
始于东南亚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加剧了日本的金融动荡,助长了经济滑坡。日本政府最近修改的1998财政年度经济增长率预测为负18%,是战后首次出现的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年负增长。这表明日本经济进一步衰退,陷入战后最严峻的局面。日本经济进一步恶化的主要表现是:...  相似文献   

9.
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主旋律。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既定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发展,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则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工业化进程来看,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社会,2004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已达53%。但从人口构成来看,我国60%的人口在农村,约50%的劳动力集中于农业。这说明我国社会转型和工业化进程之间存在较大距离,"二元结构"问题非常突出,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至2003年农村贫困人口仍有3000多万人。  相似文献   

10.
关增社 《求知》2005,(3):28-30
西青区中北镇共有2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35567人。耕地9742亩,人均耕地仅有0.27亩。由于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和国家项目的征地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耕地面积呈现持续缩减的趋势,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不断加大。近几年来,该镇领导班子,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不断探索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新途径。在实践中,他们通过打造建档案、送技能、建载体、送岗位、给优惠5个平台,较好地解决了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世界最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紧迫任务。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我国将在今后20年经历规模最大的从农业到工业、服务业的劳动力大转移,从农村人口到城市人口的大转移。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近5亿人,其中富余劳动力1.5亿。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将成为我国在推动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这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关注和重视这一最庞大劳动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是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忽视了农…  相似文献   

12.
吴敏 《瞭望》1999,(39)
中国消灭贫困的历史性成就是世界奇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价中国扶贫取得“全面成功”全国超过95%的农村人口解决了温饱,其中大多数人过上了富裕文明新生活20年来贫困人口由2.5亿降至4200万,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降至4.6%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全面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改革之前三十年,中国人民为温饱而奋斗,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努力,城镇居民总体水平消费已达到小康水平,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98年的42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  相似文献   

13.
当新中国诞生的时候、有西方敌对分子曾预言,不出三个月,中国就会大乱,中国共产党无法养活4亿多人这个预言破产了,新中国从一个经济破落、民不聊生、“一穷二白”的战争废墟中迅速恢复了元气,历时五十年,在农业资源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产品供应充足,我们养活了超过五十年代初期一倍以上的人口用占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的问题,是中国对全人类作出的贡献,中国农业在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生产手段、生产环境乃至中国农村和农民的整个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最艰苦的,也是最激动人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本的资源优势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重要举措。而由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城市优先发展策略、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低下、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非正规就业等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故而,笔者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从而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一、从我国社会发展趋势看小城镇青年工作的地位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以青年为主体的大批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据预测,到本世纪末,我国农村将有二亿多富裕劳动力离开土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由1982年的20.8%上升到本世纪末的38%。受种种条件制约,大中城市不可能成为农村人口转移的基本指向,唯有小城镇,才是吸收和消化大量农村富裕劳动力的主要承受地。目前全国已有建制镇逾万个,比1978年增加8000多个,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乡镇企业。而到1986年底,全国的乡镇企业职工约8000万,其中80%是青年。可以肯定地说,  相似文献   

16.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目前,天水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3%,人多地少,农业基础条件差,贫困面达17%,二类、三类村占全市2505个村级班子的43.7%,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803元。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天水市自去年以来,把村级党组织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解决带头人的问题入手,果断决策,  相似文献   

17.
1951年9月8日,在美国旧金山,包括日本在内的49个国家签订了一份“对日和平条约”,史称《旧金山和约》。该条约旨在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日本的战后地位问题与厘清战争责任所衍生的国际法律问题,但实际上却是美国为了扶持日本成为其在亚太地区对抗苏联,确立亚洲“冷战”格局而策划的单方面媾和条约。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是同城乡劳动力资源得到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分不开的。但是中国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并未因经济的调整和持续增长及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变革而改变。据测算,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城乡创造的新就业机会累计达22亿个左右,但这仅仅吸纳了同期城乡新增加的那部分劳动年龄人口和过去30年在农村沉淀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中的一部分。从中国人口增长的惯性及其带来的劳动力的超常供给趋势来判断,劳动剩余经济的特征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在我国的城乡并存。中国人口及劳动力的大头在农村…  相似文献   

19.
建国后我国农村人口回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 ,人口由乡村向城市大规模流动 ,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 ,是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主流。但是建国 5 0多年来 ,这种流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其间发生了四次大的人口回流 :195 5年的首次回流 ,6 0年代初我国城镇人口的负增长 ,“文革”十年中的人口回流 ,及 1989年— 1991年三年治理整顿时期的人口回流。四次人口回流的形式不同、成因不同 ,但影响都很严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本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而一切形式的人口回流都是不正常的。我们要以史为鉴 ,在奔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必须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相似文献   

20.
科技开发──日本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赖勤学战后不到30年的时间里,日本平步青云进入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前列,在整整22年(1951-1973年)的时间里,日本经济以每年平均10%的速度增加社会财富和经济实力,成为居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尽管有石油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