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荀子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江泽民同志最近曾引用这段话告诫全党同志,我们应该认真领会江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争做“国宝”,起码做“国器”或  相似文献   

2.
先前读过《荀子》,用心多著于"劝学"、"修身"之类的篇目.近来重读《荀子》,以图温故知新,忽于"大略"篇里见大略,其中的一段文字是颇堪咀嚼的.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这段文字见于王先谦所著《荀子集  相似文献   

3.
在企业 ,各级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最基本 ,最有效的途径 ,也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良好作风。古代思想家苟子说过 :“口能言之 ,身能行之 ,国宝也”。可见古人对“言传身教”也颇为重视。今天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对企业领导干部如何“言传身教”进行研究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一、“能言”是企业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我国古代诗人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 ,企业领导干部是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者 ,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 ,是企业的领路人 ,在实际工作中 ,整天与职工学习、工作在…  相似文献   

4.
沈栖 《瞭望》2002,(25)
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问题在我国争论了很久,至今仍没有一个定论。然而,双方论者都承认,大凡人都会有“小恶”,即无损“大节”、不涉“本质”的低级的行为过失和微小的道德瑕疵。先哲有言:“不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因为忽视、小觑乃至放纵“小恶”,久而久之,就会铸成人生“大错”。一个人犯错误甚至犯罪,一个干部从廉洁走向腐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化过程,而量变的源头,无一不是“小恶”。作为我党的一项严峻任务,反腐败委实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但本文所议的“为官不纵‘小恶’”的小话题也不失其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们有过“最高指示”的年代。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向反面转化。但我们还未完成这个转化——“最低指示”。 写这个题目,是媒体不断报道“马后炮”的消息催动的——不以产值、速度论英雄;某厂工人也可以炒经理的鱿鱼;海南某公司决定企业亏损先亏领导;湖南湘潭市对握有人财物权力的重要岗位干部逐年轮换……上述报道内容,只要身在基层,是几年前就出在“民众”之口了,只是人微言轻,  相似文献   

6.
《尸子》书载:“孔子至于胜母,暮矣而不宿;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后人遂以之为做人准则,歌而颂之,遵而行之。西晋诗人陆机《猛虎行》唱道:“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恶木岂无荫?志士多苦心!”唐朝诗人白居易《丘中有一士》赞曰:“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荫,所逢苟非义,粪土千万金!”循名责实,求  相似文献   

7.
现今,宣誓已成了沪上的一大景观。领导就职要宣誓,医生、教师上岗要宣誓,18岁的公民举行成人仪式要宣誓,入党、入团、入队要宣誓。宣誓后,我们绝大多数宣誓人都能把宣誓当成庄严的承诺,努力以誓词去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了“口言之,身行之”。这样的宣誓对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宣誓人的自警自醒意识,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随着宣誓范围的扩大,人数的增多,我们发现人们对宣誓的概念也逐步呈淡化趋势,。宣誓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宣誓成了“宣逝”。究其原因,主要是宣誓人没有把宣誓当成人生的庄严承诺。古人云…  相似文献   

8.
人生活于社会,社会就要评价人。这评价,对个人可决定得失荣辱,甚至可影响生死存亡;对社会,则关系把管理主导之权交予谁手,所以也决定着一单位、一社区乃至一国家之命运。有道是“政治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而干部的评价遴选,似乎还应放在这决定因素之先,怎样评价遴选好,真让“行的”人“行”,就成了个大问题。 以往,在某种范围内和气候下,这个重大问题却被作了过分简单化的处理。具体办法常常是让领导的个人偏好或者说意志去决定谁行,谁不行。其弊端很明显,已被一句民间创作的对联概括:说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与这种旧法不同,近几年随着干部制度的改善,我们开始反对由个别人“说”谁行不行,而注重从实践中显示谁行不行。这就叫“凭实绩用干部”。这句话,不仅成了组织人事工作本身的重要共识,也很为  相似文献   

9.
纵观历史,中华民族人才济济,群星灿烂。然而,假如没有那些睿智卓识的“伯乐”们,就不可能有出类拔萃的人才群。笔者试图对历代有关识人的论述、史迹作一番品鉴,以期于开发人才和选拔使用干部有所资鉴。 1.听——听其言。语言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杨雄的《法言·问神》说:“言,心声也”。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借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政治家借此说服群众,外交家借此战胜对手,大律师借此争论公党……故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一文中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以听其言来识别人才有其古远的渊源:姜子牙说“问之以言,以观其详;穷之以辞,以观其变”;庄子说:“卒然问焉而观其知”;诸葛亮说:“穷之以辞辩而观  相似文献   

10.
王明 《各界》2011,(2):55-57
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最初听说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吴起顶着法家的桂冠,此事被誉为大义灭亲的爱国之举。其后此论渐息,用司马迁的话说,这属于“能行之者未必能言”之事。故事重提,一是吴公此举并非个嘉二是深藏其中的国家话语仍未厘清;三是权力对人性的异化尚未得到有效纠治。人性应该在历史的变迁中而非永恒的形而上学中寻找。  相似文献   

11.
<正>越是艰苦环境,越能磨炼干部品质(二○○六年九月十三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韩非子也说过:"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古往今来,将才良相大都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炼。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干部的品质,考验干部的毅力。欠发达地区、工作复杂的地方、挑战性强和困难较多的领域是培养干部的一个重要部位,也是选人用人应关注的地方。哪一个干部能在这些地方和广大干部群众同甘共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的文化,特别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许多先贤留下很多育子的名言、故事,早在《礼记·大学》中就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形成了"修身齐家""修齐治平"这两个成语。这本是儒家提倡与信奉的伦理哲学与政治理论。在儒家看来,人在社会上的发展是有层次的,需要先修养自己的品性,  相似文献   

13.
宽容未必总是美德申文自古以来,“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一直被丰为做人的准则,圣人孔子就一方面要求“日三省乎吾身”,严于自律;另一方面则提倡宽怒对人。子贡曾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便拈出了一个“恕”字。而后人也一直认为“宽则得众,能下人自有志...  相似文献   

14.
乔娜  任龙 《学理论》2009,(25):173-174
墨家思想在春秋战国之际与儒家思想并称为当时的"显学"。墨子提出的"兼爱"、"修身"、"三表"等思想对当代领导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所谓"兼爱"是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所谓"修身"是指"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所谓"三表"是指"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这些思想都对于当今领导者的为人、为官、决策等工作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这里所说的“愧感”,是指一个干部见到人民群众生活疾苦时产生的愧疚、自责与不安。一个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既来自其理想信念的坚定、对公仆角色的认同,同时也来自其内心世界自我反省而产生的愧疚之。对群众时时怀有愧感的干部,才会在思想上产生爱民之心,在工作上产生富民之行,在作风上产生亲民之举。 “身我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吏禄三百石,岁宴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几千年来,这些“忧天下”的为官思想一直是人们推崇敬仰的品格。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心中…  相似文献   

16.
“德”之意众多,对于个人主要有二:修养而有得于心;行为节操。《周礼·地官·师氏》注云:“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礼记·曲礼上》疏曰:“德者,得理之称。”《史记·乐书第二》:“德者,性之端也。”显然,对于一个人来说,“德”包含了品格、修养后既成之性、性行和气质、本性等众多具体内涵,概括地讲,有德者,即为心、行之贤者。《党政领导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明确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符合把领导班于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某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坚强…  相似文献   

17.
扑下身子,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抓落实、求实效,是领导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干部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标准。但目前却有少数干部工作沉不下心、干事沉不下身、落实沉不下力,对情况不明不白、看问题不深不透、做事情不痛不痒,热衷于“应付”工作、“应付”组织、“应付”群众,被群众唤作“应付式干部”。  相似文献   

18.
“浪子”并不是一个好名目。宋徽宗众帮闲中有一位李邦彦,原是打银匠的儿子,“生长闾阎,习猥鄙事,应对便捷,善讴谑,能蹴鞠,每缀街市俚言为词曲,人争传之,自号李浪子”,于是当了大官,人称浪子宰相。此人此事入了《续资治通鉴》。《三朝北盟会编》介绍了另一位浪子:“韩之纯轻薄不顾士行之人也,平日以浪子自名,喜嬉游娼家,好为淫媒之语。又刺淫戏于身肤,酒酣则示人,人为之羞而不自羞也”。浪子燕青之所以为“浪子”,本来应当与这种人同为一类;但是,可敬之处却恰好在于他同中有异。同者,也刺了一身花绣,使得  相似文献   

19.
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八字箴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黎标 《民主》2008,(1):47-48
一是正。人生处世的根本在做人,而“正”则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处世之基、精神之柱、为官之魂。作为一名有党性修养的领导干部,能够认知正、悟透正、恪守正、践行正,就会有底蕴、有政绩。树立领导干部的正派形象,要做到“四正”。即心正、身正、言正、行正。心正,就是要心胸坦荡,光明磊落.心底无私,表里如一,襟怀宽广,能帮人也能容人,而不是心胸狭窄、心术不正。  相似文献   

20.
以思想汇报之名行“私想”汇报之实,是当前领导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每逢干部调整、人事变动等敏感时期,总有少数干部打着汇报思想的幌子,找领导汇报“私想”,以达个人私利的目的。这一现象应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