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是以“私”的观念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中国传统社会落后的根源不是制度形式的落后,而是政治文化上的个人主义的落后,使得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现代功能无法发挥出来。本文认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取决于能否把个人们值的实现与“公”的观念相结合,而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对传统个人主义加以改造。塑造道德主体。  相似文献   

2.
关于人性,历来有“性善”、“性恶”之说。“性善论”主张人的本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性恶论”主张人的本性是恶的。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片面性,因为人性发展既具有向善的可能性,又具有向恶的可能性。 这里有两则案例为证。南  相似文献   

3.
所谓积极合理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一种以个人利益第一,他人集体利益第二,以个人利益为首要价值标准,同时兼顾他人集体利益的价值观,是一种先已后人,又私公兼顾的价值观。它与大公无私、先公后私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不同,也与一心为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集体的极端利已主义不同,也与视利已为全部目的、利他仅为手段的“合理的利已主义”不同,合理的个人主义由于其行为的首要价值标准是个人利益,因此它根本上属于个人主义价值观范畴,但这种个人主义它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在个人第一的前提下,又考虑到了他人集体的利益,因此,它具有积极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罗建平  尚文天 《前沿》2014,(11):47-49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支撑关系的研讨中,有片面分析的“重合论与等同论”“主从论与包含论”之说,也有形而上学式的“提高论”之说,还有线性式分析的“对应论”之说。这些论说没有看到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仅从表面上、形式上,甚至采取对号入座的简单方法去分析问题,属于机械论的范畴,导致对问题的研讨陷入片面的甚至是荒谬的认知误区中。  相似文献   

5.
王军伟 《前沿》2014,(15):64-67
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通过细究文本,发现霍布斯之所以作出这一断言,究其原因与其对人性的考察所得出的结论不无关联。人天生的不合社会性,人大体上的自然平等,人彼此的竞争、猜疑和爱慕荣耀,人的自然权利,以及人的私己判断,霍布斯通过对人生活在群体中的人性的考察所得出的以上结论,促使他断言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自然状态使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相似文献   

6.
探究“人性”从来就是哲学的根本任务。自苏格拉底以来,各家学派都对人性进行了阐述,但都没有彻底解释“人是什么”的问题,导致“思想的无政府状态”。卡西尔为了解开人性之谜,从化的角度,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并采取“半山亭”和“观景台”相结合的方式来理解人性。  相似文献   

7.
不应当提倡个人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理解什么是西方的个人主义,不妨看看《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条目中的说法:“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创造这个词的法国政治评论家亚历克西·德·托克尔把它形容为一种温和的利己主义,它使人们仅仅关心自己家庭和朋友的小圈子。作为一种哲学,个人主义包含一种价值体系,一种人性理论,一种对于某些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的总的态度、倾向和信念。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可以表述为以下三种主张:一切价值均以人为…  相似文献   

8.
在制度伦理及其安排的问题上,中西文化表现出了不同的路径和取向,如人性善与人性恶、人情主义与契约精神、国家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别。反思中西文化在制度伦理、制度安排上的利弊得失,对于我们建构制度伦理、实践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尼采的著作,从形式上看,虽然或是格言和警句的汇编,或是妙语连珠的散文,但它所表述的个人主义内容,却是由“行为观”和“道德观”两部分构成的相当严密的理论体系:前者考察人的行为之规律,后者基于行为规律而制定规范人的行为之道德。所以,我们便循由这两方面来集中批判和探析尼采个人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0.
成守勇 《求索》2014,(12):81-85
个人主义语意复杂,但多以“个人”(个体)为共同要素而形成。古希腊哲学中个体所具有的诸特点为各种形式个人主义所承绪。个人主义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对人的尊严、自主性、隐私及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重视无疑深化了人对自身的认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个人主义也存在着把人导向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及社会的关怀而使生活平庸化与狭隘化的危险。因此,对个人主义观念我们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对其批判分析应超越实体性与主体性思维方式,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应注意其并非是单向的机械决定而是有机交融互动,脱离这一识度的考察总会留下片面的印记。  相似文献   

11.
一 性本论——独特的本体论诠释 胡宏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命题作出了新的本体论诠释,提出了“性为大体”的本体论,使得湖湘学派有别于天(理)本论的程朱学派,也有别于心本论的陆王学派。 在先秦,“性”即人性,具体说来,有的指人的自然属性(荀子),有的指人的社会属性(孟子),从而奠定了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探讨人性的基本理论模式。宋以来,思想界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夙愿。然而,实现现代化要不要付出代价?到底要承受怎样的代价?有的同志讳言“代价”,一提到代价就冠之以“代价论”的帽子。这种态度实际上是有害的。笔者无意为“代价论”辩护,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代价论”之争作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一、市场经济是权力腐败的根源吗? 所谓权力腐败,是指政府官员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权力腐败的表现多种多样,如行贿受贿、滥用职权、权钱交换等等,但最典型的则是权钱交换,即以权力换取财富。不过,不论权力腐败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其本质都是以权谋私。 在私有制社会,国家政府的权力虽然形式上是“公有”的,但实质上则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既然权力腐败就是以权谋私,那么,以形公而实私的权力来谋取私利,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根本没有谋或不谋的区分,而只有谋大私与谋小私、非法谋私与合法谋私、谋眼前之私与谋  相似文献   

14.
经济个人主义的哲学意蕴包含四方面内容,即对个体存在的确认、对个人的抽象化、个体人的自主性和个体人的自利性,这四方面内容充分体现在经济学与哲学发展史之中.经济个人主义的进步意义体现在:它是现代性在经济领域得以生发的“思想催化剂”,促进了现代经济制度的形成,其象征性表述“理性经济人”对于构建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挥过积极的奠基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个人主义也日渐显露出其局限性:即经济个人主义有可能转向自我中心主义,从而使个体沦为极端化了的“自我意识”的奴隶;经济个人主义赖以存在的理性主义哲学的土壤可能会扼杀真正的个体;经济个人主义的当下困境表现为个人的抽象性与现实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酒醉回家。发现“不速之客”,争执不下,一人坠楼身亡。故意伤害罪(轻伤)不构成,改变罪名,控方再次起诉。辩护方案也随之改变。同一案件,两次指控,被告人承受了双重的伤害。“任何人不因同一事件受两次磨难。”这一记载于罗马法中的古老诉讼原则,能否将它对人性的关怀照进我们的法律之中?  相似文献   

16.
初三政治教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中涉及到一些抽象知识,对于抽象思维能力有限的初中生来说较难理解。教师如能因课制宜,深入浅出,结合实际,采用多种形式来讲解,对提高教学效果则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为此,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一)以常见的社会现象作启发,进行课文内容讲解。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还不完善”这句话,学生较难理解。于是我针对当今社会现象讲到:“现在社会上有的人卖伪劣商品,制造假商标欺骗群众;有的人在货物交易中以行贿受贿的形式来推销商品。有的单位领导干部家长制作风严重,采取一言堂,压制不同意见,甚至打击报复向他提意见的人;有的人犯了法,通过人情关系,重罪轻判等等。”用这些常见的社会现象启发学生,进一步阐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7.
人性、理性观念是近代西方人道主义理论的基石,是近现代西方政治、伦理、经济、文化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探究人性、理性观念的发展逻辑,以及人性、理性、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内在联系,是全面认识和理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钥匙,亦为当代“人学”所应思考和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法律的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一是必须注意区分法律的人性预设与伦理道德的人性要求,二是必须基于对现实客观的人性标准的认识。作为法律的环境法的人性预设既应区分“环境法的人性预设”和“环境伦理的人性要求”,又必须准确把握现实人的人性标准。以这样的基本要求为工具审视环境法理论界的“生态人”理论,就能看出学者们共同采用了“应然模式”,没有注意区分“环境法的人性预设”与“环境伦理的人性要求”,且普遍存在不忠实于现实人性,不符合环境法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所以,现阶段不宜直接将“生态人”作为环境法的人性预设。  相似文献   

19.
我们通常所说的“公”与“私”有几种涵义,需要正确的理解。一、经济领域中的所有制概念。“公”指的是公共所有:“私”指的是私人所有。例如,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又如,公共财产,私有财产。社会主义国家,既要保护公共财产,也要保护正当的私有财产。二、社会领域中的物质利益概念。“公”指的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私”指的是个人利益,在物质利益的问题上,我们  相似文献   

20.
民事自助行为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自助行为是指行为人凭个人力量保全自己权利的行为 ,民法上一般视其为免除损害赔偿的情形之一。自助行为由来久远 ,古罗马时期 ,《十二铜表法》中就有“债权人对不履行债务的人可以视为债奴加以拘禁或出卖”的规定。我国古代也很早就有自力实现债权的规定 ,如《唐律·杂律》中就有债权人可以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对债务人本人或其户内男子实施拘禁 ,以令其服劳役折抵的规定 ;宋、明、清诸朝也有类似规定。民事自助行为是私力救济的一种形式。私力救济相对于公力救济而言 ,包括自卫行为(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和自助行为 ,二者均属于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方可实施的行为。公力救济主要有诉讼、调解、仲裁等方式。我国法律对公力救济规定较完备 ,而关于私力救济法律 ,除对自卫行为有规定外 ,对自助行为在法律上则呈现一片空白。然而 ,现实生活中与自助行为相关的民事纠纷却大量存在 ,有的还上升为恶性案件 ,如雇人讨债扣押财产和“人质” ,绑架债务人或其利害关系人以索取债务 ,以毁损财产相威胁讨债等等。因此 ,研究和探讨自助行为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建立自助行为制度的必要性1 建立自助行为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