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绩”与“德”、“能”、“勤”等被考核的其它因素有内在的联系。“德”、“能”、“勤”等最终能落实到“绩”上,并通过“绩”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来。一般来说,政绩突出的,其“德”、“能”、“勤”等方面的表现也都比较好。有“德”有“能”,则容易作到“勤”,也容易出政绩;低“能”者,“勤”也可能不会有突出的政绩。这就是我们坚持综合考评突出政绩做法的原因。对公务员的“政绩”考评的本身,有着特殊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对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的政绩考评。因其所负责的范围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一个部门,而在地区、行业、…  相似文献   

2.
“政绩成本”这一概念有望成为近期的一个热词。“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将有新的标准出台,其中有望第一次引入政绩成本分析。”新闻以及评论比较正式的阐述是:“考核不仅看领导干部取得的政绩,还要看创造政绩的目的以及为谁创造政绩,并对为取得政绩所付出的投入和代价进行计量,以切实避免不计成本和代价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  相似文献   

3.
“政绩”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没有政绩的干部不能算是好干部。然而,如今这“政绩”二字在一些地方也变了味,某些领导干部把“政绩”当成了一项“工程”来“经营”,这就不能不让人疑惑了。报载,河北某县出现了一桩怪事:蒙蒙细雨中,县委、政府门前的大街上,行人大都挤在机动车道上赶路。细一看,原来人行道竟是用晶莹光滑的大理石铺起来的,沾水后滑得很。当地老百姓说,一到下雨或下雪天,这条好看不实用的人行道让许多人跌了跟头,可县里的领导干部却因这条“面子路”出了政绩。报道说,这条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政绩路”的马路,是…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政绩考核的重要改革举措首推中共中央组织部2006年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这个“评官”的办法改变了以往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考核方式。在整个中国,“考核官员政绩、评价政府绩效”,这两个政治生活中的关键环节正在悄然变化。政绩考核开始走出“惟GDP”窠臼,民意调查开始成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四维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分析现存各种政绩考核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干部政绩考核的“四维度” ,分别是 :自身的努力程度、群众的满意程度、目标的可行程度、政绩的可信程度。希望通过这四个考核的维度 ,使干部政绩考核能够准确、科学、可比较、可操作。  相似文献   

6.
政绩本来是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反映。但是,也有少数领导干部陷入了“政绩误区”,如有的脱离实际,违背经济规律,乱铺摊子,搞“泡沫政绩”;有的信奉“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那一套,玩数字游戏、文字游戏;有的投机取巧,什么工作容易出“政绩”,就干什么。要走出这些误区就必须创新干部政绩考核方法。  相似文献   

7.
说政绩     
政绩是我们党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评价一个干部不能不看政绩,但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热衷于政绩上造假以骗取荣誉或谋求升迁。最常见的有“假政绩”和“黑政绩”。  相似文献   

8.
政绩真伪析     
当今政界,“政绩”是一个热门话题。公仆们渴望政绩、追求政绩,其心情是不难理解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样是追求政绩,有的为人民群众所称道,而有的则受到老百姓的指责,这是为什么?因为政绩观不同,效果不同,从政者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也就完全不一样。许多公仆追求和创造政绩,遵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践之以行,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目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而创造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绩来。这样的政绩,自然会刻在人民群众的口碑中。然而,也有一些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政绩”视为向上爬的阶梯,…  相似文献   

9.
许多基层干部向笔者反映了目前干部考核中存在的“五多五少”现象: 一是对显性“政绩”考核多,对隐性“政绩”考核少。比如财税任务、计生工作等显性指标是衡量基层干部业绩好坏的“硬杠杠”,而干部人品的好与坏,为民办实事的多与少等往往成为干部看不见的“政绩”,难以在考核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基层干部提拔、调动的周期较短,干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干出更多看得见的“政绩”,一些立竿见影的“政绩工程”往往成了干部从政的首选。  相似文献   

10.
一段时间以来,党内和社会上对干部“政绩”的理解和看法不尽一致,流行着一种“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说法,究竟此说是耶、非耶?有必要作一辨析。问题还得从“政绩”说起。纵观历史,重视政绩并考核政绩,通过“考名责实”来监督、评价和使用干部,是历代吏治的通行做法。在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论文选编《尚书》中,就有“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的记载,意思是每3年对官吏的实绩进行一次考核,经过3次这样的考核,评价其为政的昏暗与清明,决定其进退和升降。宋代思想家、文学家苏辙,也有“考绩进秩,吏之常法”的论述。新中国…  相似文献   

11.
据《中国财经报》报道:最近,四川省委、省政府列下日程表,决心在三年内基本化解乡村不良债务。为此,省委书记周永康还作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讲话。他说:“乡村债务是个历史遗留问题,必须抱碰硬的态度,有碰硬的作风,用碰硬的方法,逐年化解。”他还说:“要把化解不良债务列入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因为减负就是增收,还债就是政绩。”一说“政绩”,很多人似乎都是这样的印象:上项目、建大楼、修马路、扩市场、造绿地、装花园、搞形象工程、办示范园区。还有的地方,甚至把集资、引资、贷款、借债也都当成了“政绩”。并有明文规定,谁…  相似文献   

12.
“政绩”与“污染”的不正常联姻,已是老生常谈。 长期以来,政绩考核指标和官员晋升机制依然在围绕GDP打转,一些所谓的“明星企业”虽然污染风险重重,却能为地方创造可观的利税,支撑起政绩的“颜面”,这就必然诱发以环境代价换取显性政绩、以牺牲公共利益换取个人仕途的本能冲劝。而一些地方对污染企业大开“绿色通道”,对公众举报充耳不闻,乃至以“企业宁静期”、“挂牌保护”之类“土政策”阻挠环保执法,也就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13.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曾强调:“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予以切实保证。”组织部门如何为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提供切实保证呢?笔者认为:一、改进政绩评价和考核方法,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考核干部是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工作的基础,也是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做到对干部的考核公正、公开、公平,并科学准确,就必须科学的衡量政绩,就刻不容缓的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政绩成本”一词近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交圾新的标准出台,其中有望第一次引入政绩成本分析。”(见5月24日《北京青年报》) 但这个事情操作起来可不容易。“要看创造政绩的目的以及为谁创造政绩”,没有政绩创造者不说是为了公共利益和子孙万代的;“为取得政绩所付出的投入和代价进行计量”,如果仅仅是经济意义也就是钱财问题,那还好计量,但“代价”这个事不像有的“环境破坏”那样一目了然看得清楚。  相似文献   

15.
群众评议是检验发展质量和人民获得感的试金石。就目前地方实践来看,将群众评议运用到政府和干部的政绩考核中有“万人评议”“公述民评”“政务服务好差评”“第三方评议”四类模式,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应。但同时,也要警惕群众评议中的“刻板印象”、形式化和官僚主义倾向,以及“仅评无下文”现象。提高群众评议在政绩考核中的占比,始终把群众评议作为干部考核的“定盘星”,最大程度发挥群众评议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中的效能,才能以考核杠杆撬起群众满意度、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之力。  相似文献   

16.
新闻回放:地方政府单纯以地区生产总值论英雄的历史走到尽头。5月24日,出席“中国区域经济合作高层论坛”的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表示,中国将通过改变政绩考核指标,转变地方官员片面追求地区生产总值的观念。——在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下,“唯地区生产总值论”弊病已逐渐显示出来。在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引导下,诸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等数字,多年来都是地方政府津津乐道的“政绩”。地方政府官员通常会置本地经济资源特点于不顾,狂热投资那些资本集中、见效快的产业。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国家国土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也…  相似文献   

17.
政绩考核主要指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情况的考核和评价。科学地考核和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是选拔、任用、监督、管理干部的基础和前提,对干部政绩的考核和评价是一根“指挥棒”,直接影响着干部的政绩观和创造政绩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对党政领导人才政绩成本性态的基本特征、路径依赖原理下的政绩成本内容以及党政领导人才政绩成本考核困境及对策等角度进行分析。本文认为,有效实施党政领导人才政绩成本考核,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完善考核体系、强化“问责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9.
史流 《政策瞭望》2014,(6):60-60
政绩.即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儿。其实,细究起来,这也是“古已有之”.不绝史册。“燕王起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战国策·燕策》)讲的就是政绩。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商君列传第八》)讲的也是政绩。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待兴。”(《岳阳楼记》)讲的还是政绩。比较起来。当数司马迁的“政绩观”更为全面、更为科学,也更有意义。“民大悦”,是司马迁政绩观的第一个标准。司马迁把“民大悦”而不是“官大悦”、“上大悦”当作政绩的首要标准。这一观点。就是在今天,也不是每个官员都能做到。因为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政绩历来就是五花八门,真假难分。旧且不论,就说时下,政绩的花样就不少,比如建摩天大楼、建中心广场、上世纪工程以及建开发区、商业区、追求不顾资源环境的经济速度等,诸如此类,到底算不算政绩?这在不少地方都成了一笔糊涂帐。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被装进政绩的口袋,甚至于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都出了政绩,让老百姓一听“政绩”二字就害怕。其实如果按司马迁的政绩观来衡量,问题也很简单,判定政绩的真假良莠,关键在于是否能使“民大悦”。这个“民大悦”,按照现在的标准,就是给人民群众带来切切实实的利益和实惠,具体地讲,就是既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物质富足。同时也给人民群众营造山青水秀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在整洁、干净、美丽的环境中生活。也就是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否则,如果人民群众生活得不到改善,整天生活在污水浊气之中,那么,即使楼房?  相似文献   

20.
赵东辉 《半月谈》2004,(7):36-37
自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各地政府更加重视经济增长以外的社会发展状况,对干部“隐性政绩”的考核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一些专家建议,当前亟须将领导干部的“隐性政绩”纳入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