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谅父亲     
父亲给我打来电话,他说他结婚了。那是在前年冬天的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父亲在电话那边淡淡地说他结婚了,但是怕影响我工作,所以没告诉我。一切都如我预料的那样,自从父亲认识了那个小他十几岁的女人,这一天迟早都会到来的。我记得当时我沉默了一下,我说是吗?我相信父亲能听出我语气中的冰冷和鄙夷。我说现在我很忙,就这样吧。然后我就挂断了电话。  相似文献   

2.
卫宣利 《新青年》2007,(3):10-11
她是在姑姑身边长大的。她5岁那年,母亲有了外遇。父母断断续续打了一年的仗,在她6岁那年,他们离了婚,她判给了父亲。离婚后母亲很快便再婚了。一年后,父亲也要到外地打工,便把她送到姑姑身边。姑姑是个老姑娘,因为在一次意外中伤了腿,只能坐在轮椅上,所以一直到30岁还没有结婚。爷爷奶奶去世后,姑姑一个人住在那套老房子里,和一个从乡下雇来的小保姆一起生活。  相似文献   

3.
我与父亲     
尽管做了二十多年父子,我还是读不懂我的父亲。对于父亲,我想我是永远也读他不懂的吧,谁叫他是我的父亲呢!我的记忆追溯到最远大概也就是父亲打我那一次吧。那年我4岁,抑或是5岁,挨打的原因可能是我撒尿和泥然后全部抹在了正在午睡的爷爷脸上,不过,这是母亲后来回忆我孩时趣事时说的。至于我,却只记得打得我嗷嗷乱叫而其他人哈哈大笑的情形了,是否作案,我倒忘光了。或许做了吧,不过,也说不准。我7岁的时候,父亲留给我的记忆还是拳头落在身上的滋味,不过这次的原因我已能记得起来,就是因为我不敢去上学,把自己藏在床下不…  相似文献   

4.
风为裳 《新青年》2007,(1):12-14
18岁那年的一天,母亲把炒好的黄豆芽儿端上桌,就捂着肚子躺在了炕的一边。我叫母亲吃饭,母亲说:你们吃吧,我心跳得厉害。那是母亲留在这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我们全家吃完饭,父亲抽了一支烟,问母亲要5元钱,矿上有人结婚,要随个礼份子。叫了两声,炕上没人答应,父亲有些火了,往起  相似文献   

5.
越南1986年颁布执行的《婚姻与家庭法》中第52-54条、国家委员会于1993年12月2日颁发的《越南公民与外国人的婚姻家庭法》以及许多其他的法律文本具体规定了越南公民与外国人结婚的事项。一、结婚条件越南公民与外国人结婚,双方必须遵守本国关于结婚的条件与禁止结婚的法律。越南公民如要得到越南职权机关批准与外国人结婚,外国人必须遵守:1、《婚姻与家庭法》各项规定:第5条(男20岁以上,女18岁以上才能结婚);第6条(结婚由男女双方自愿决定,不许任何一方强迫另一方,任何人不得强迫或阻止);第7条(下列…  相似文献   

6.
单日说媒围桌走三圈俄罗斯人成婚要说媒。除专职媒人外,男方的近亲、教父、教母和父亲也可以当媒人。俄罗斯人很注重选择说媒日期。他们往往把三、五、七、九这些单日作为说媒和结婚的「黄道吉日」。他们忌讳星期三和星期五,认为这些日子不吉利;最忌讳十二号,人们把这...  相似文献   

7.
想起父亲     
小,父亲对我就十分严厉。三岁那年夏天,我偷偷摸进后院池塘滚澡。刚扑腾没几下就被父亲从塘子里提了出来,狠狠地抽了一顿。从此我没敢私自下过水。上小学了,每天晚上写写算算的家庭作业很多。作业再多,做得再晚,父亲必亲自检查,找出错误。在第二天早晨我改从父亲正以后,他才用他那根红色的圆珠笔签上“已阅”两个字。要是作业错得太多,即使我睡着了他也会把我弄醒来教训一顿。为了睡个安稳觉,每次作业写完我总要检查个三四遍以减少梦见父亲“耳把子裹筒筒”(巴掌捏成拳头)的次数。因此,我也总能考个高分回家。偶尔我也“作案”…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生活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父亲钟世藩。父亲早年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山医科大学的一级教授,著名儿科专家。我母亲也曾担任过广州肿瘤医院院长。记得我刚满13岁那年.也就是1949年10月,在广州解放的前夕,当时任广州中央医院(即现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的父亲,愤怒地拒绝了国民党南京卫生署让他携医院巨款撤去台湾的胁迫,义无反顾地留在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父亲热爱祖国,醉心于医疗事业。50年代,国家还很贫穷,科研条件更是有限,他为了研究乙型脑炎病毒,用自己的工资买来实验用的小白鼠,家里也成了他的实验室。…  相似文献   

9.
唐生明先生是抗日名将唐生智的胞弟,也是家父沈醉的老朋友、老上司,他们的交往和友谊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听家父说,他20岁的时候就认识了唐伯伯。当时,父亲是复兴社特务处上海特区法租界的情报组长、行动组长兼上海警备司令部侦察大队少校侦察员;而唐伯还不到30岁,就已经是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了,他与特务头子戴笠关系极佳。  相似文献   

10.
兄弟姐妹8人,她在家中排行老五,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那一类人,再加上别人总说“小秋在这些孩子中长得最丑”,让她感到非常自卑。在她六七岁的时候,父亲带着她的两个妹妹去看杂技。她也闹着要去,父亲很不高兴地答应了。但她没有看出来,仍兴高采烈地跟在了后面。看完杂技,父亲买了两块西瓜发给两个妹妹。父亲是铁路职工,每月工资50多元,应该不差她的那一块西瓜钱。她很有自知之明,认为自己能跟着去玩就满足了,也没表示不同意见。但回到家后,父亲竟然笑着对她说:“小秋,告诉你妈妈,西瓜甜不甜?”…  相似文献   

11.
今年6月,香港的爆炸性大新闻,莫过于一个不到21岁的前英皇女星在加拿大多伦多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女人的名字叫梁洛施,这个儿子的父亲的名字叫李泽楷,李泽楷的父亲的名字叫李嘉诚。这个“千亿宝宝”的名字叫李长冶,为爷爷李嘉诚所赐。而梁洛施能否嫁入李家,成为世界华人首富的媳妇,尚需要耐心的等待与女主人公的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2.
一位朋友告诉我,以前总觉得孝敬父亲的机会很多,所以,回父亲家的时候总想着找当年的发小、同学狂侃、疯玩。有一次,他听到父亲说起,好几个自己小时候都很喜欢他的长辈已相继去世时,他才猛然惊醒:自己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已经可以用次数来计算了:父亲今年已经77岁了,假若父亲再活10年,  相似文献   

13.
家事二题     
丙戌岁元宵节,父亲安祥地走了,在他老人家85岁高龄时节?  相似文献   

14.
父亲节的那个晚上,夜凉如水,与父亲并肩坐在休闲广场的长椅上,淡淡的音乐在人渐散去后悠扬起来。三十岁该是而立的年龄了,我的生活却一步也离不开父亲。我的脚步已不如十几岁的少女那样轻盈,父亲的脚步也一天比一天更加沉重,这时方知,岁月已越走越远,灯火在多年之前早已阑珊。  相似文献   

15.
烟火 《新青年》2007,(7):21-22
其实我和楠谈到结婚的事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我曾经问她:"做我的老婆好吗?"她说:"好啊好啊,那你得给我买5角钱的糖。"我知道,她是怕自己嫁不出去,9岁的她比6岁的我邋遢得多,鼻涕总是长长的挂在嘴唇上,袖头上满是  相似文献   

16.
一悲鸿先生原名寿康,是离宜兴城18里的屺亭桥人。他年幼时爱哭,因家境贫困,常在半夜里悲从中来,有如鸿雁悲鸣,因此改名悲鸿。其父徐达章公能诗工书画,一共生了三子三女,一家八口都靠他卖画鬻字为生。达章公信佛,常在寺庙中住,40多岁便去世了。悲鸿是长子,9岁从父学画,17岁时父母为他娶亲,由于他不满这门婚事,离家出走,后被父亲抓回结婚,18岁那年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劫生,意即“遭劫而生”,但家人则改名为吉生。19岁那年,因父去世,悲鸿返回家乡,接了三家学校的聘约,每日奔波上课。两年后,悲鸿不愿被家室拖累,再次来到上海,潜心学画。他住在一位…  相似文献   

17.
今日柬埔寨     
阿美:12岁被迫卖童贞 阿美家乡在金边南部靳多省,父亲是个贫农。看她长得胖嘟嘟,十足小女孩模样;真难想象她有这么多惨痛经历。“第一次我是自愿的,家里穷,又没有钱,我也没生妈妈气。” 当年只有12岁的阿美并不知道陪人睡觉是什么意思,只是天真地想可以让妈妈多点吃,多点穿。  相似文献   

18.
大学毕业后,被流放到这座北方的小城,心中曾经的慷慨激昂、远大抱负都暗淡下来。同事中间,惟一一位结婚的翟姐今年33岁了,有一个5岁的儿子。每天早上到单位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向我们汇报老公如何了,孩子如何了……不厌其烦,乐此不疲。听得多了,同事们就都只是礼节性地点点头,我更是能避多远就避多远。我更加对这座城市失去信心和喜爱,我不敢想像,如果让我在这座城市久居到老会怎么样?一天夜班,只有我和翟姐值班。翟姐突然发起高烧,吓慌了不会照顾人的我。急匆匆地给翟姐的丈夫打电话。10分钟后,翟姐的丈夫来了。这是我第一…  相似文献   

19.
真情无限     
包利民 《新青年》2005,(11):8-10
经霜之心那年冬天常和父亲去江面上捕鱼,用冰穿凿开厚厚的冰层,把抄罗伸进冰窟窿,把鱼捞上来。几乎每一天都是如此,因为家里困难,全靠这些鱼来卖钱度日。那时父亲才40多岁,生活的艰辛已把他打磨得没有了棱角。每天只是默默地干活,几乎没有什么话,连笑容也仿佛被冬季冻结了。和父亲在一起干活是很乏味且提心吊胆的,一不小心就会招致训斥。渐渐地,我终于明白,在生活的厚重中,父亲的心也被磨硬了,血液也被冻冷了。有一次我们在江面上寻找有鱼的地带,几乎一整天也没捞到多少鱼,父亲的脸越来越阴沉。后来终于找到“了一处冰面,我便开始凿冰。由于…  相似文献   

20.
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距市中心不远的地方有一条长300多米叫“桑哈”的街道。街道两旁挤满大大小小的中餐馆和各种各样的中国店铺,周围居住着近万名华侨、华人和华裔,这就是哈瓦那华人区。古巴的华人将军———邵黄在古巴华人社会乃至当今中古两国的关系中,莫伊赛斯·邵·黄是不能不提的人物。他是古巴国家物资储备局局长、革命武装部队少将,又是古中友协主席。他的中文名字叫邵正和,父亲姓邵,母亲姓黄,在古巴,人们都称他邵黄将军。邵黄将军祖籍广东增城,父亲1895年与前妻关氏离乡背井来到古巴。关氏病故后父亲与黄氏结婚,生有5男4女,邵黄是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