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洋”者,洋人、洋贷、洋办法之谓也;“土”呢,当然是指本国本地的东西了。“土”“洋”,观,就是人们对这两者的认识和态度。说来也有意思,在我们民族的近代史上,崇“洋”鄙“土”和崇“土”排“洋”的论争以至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虽然也不乏有识之士提出过一些诸如“师夷之技”、“拿来主义”、“中西合璧”等等合理主张,但更多的时候总是走向一个极端。直到今天,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往往要倒向一边去。谈“洋”色变的年月人们记忆犹新。那时候,洋人不能接触,洋技不能问津,洋事不能涉及。因为“洋”,自然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自然是腐朽的,弄不好还要闹一个“里通外国”呢。这几年,  相似文献   

2.
大黄鱼会叫。闽东渔区的一位朋友曾多次对我说过,每年五月,人们在官井洋会听到从春潮滚滚的海洋深处传来缕缕声音。它宛如轻风吹过林梢的呼啸声,又象是“龙宫”演奏的丝竹之音……这是一年一度大黄鱼群体回游于这个天然产卵场产卵时发出的求偶声。 可惜,这种声音已多年听不到了。闽东渔场的同志告诉我,这是因为附近渔场酷渔滥捕和对官井洋产卵场不加保护所造成的。古代人曾用“杀鸡取蛋”这一成语来警告后人要懂得珍惜资源。而历史进展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却有些人竟为眼前多捞  相似文献   

3.
梁实秋和林语堂这两个人相似之处太多,若要细加比较研究,每一点都非长篇大论不可.这里拿来比较的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即作为曾经的吸烟者,他们对吸烟与戒烟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 梁林二位开始吸烟的时代,纸烟已渐渐统一"烟坛".他们都留过洋,带些洋派,所以烟斗、雪茄都是领略过的.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中叶,也就是二位先生都先后...  相似文献   

4.
凡见过姚迪雄先生的人,如说他是洋人。没有人不信;凡听过迪雄说过话的人,如说他是地道的中国人,也没有人不信。凡了解姚迪雄辉煌成就的人,无不为他的非凡艺术才华而震惊;凡直接接触过姚迪雄的人,无不为他的善于为人而感动。这就是世界著名画家、澳大利亚籍华人姚迪雄先生的不凡之处。  相似文献   

5.
国人喜爱办节过节。这些年,常看到有些同胞把“圣诞节”过得很火,把“情人节”看得很重,把“愚人节”搞得很热,但还有一些洋节日,却被人冷落在一旁。  相似文献   

6.
《侨园》2014,(11):7-7
随着华人移民愈来愈多,美国中餐连锁店也遍地开花,到东区攻城略地,而新开的中餐厅也更贴近主流文化和习惯。甚至聘请的服务员也绝大多数为美国人。此外,随着中国投资移民愈来愈多,很多人投资主流快餐连锁店。一些主流连锁餐厅店虽然名字是“洋名”,卖的也是“洋餐”,很多店背后的老板却是华人。  相似文献   

7.
一、在扩大民主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上寻求新的突破。 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现在我们启用人,要抛弃一切成见,寻找人民相信是坚持改革路线的人。要抛弃个人恩怨来选择人,反对过自己的人也要用。过去毛主席就曾经长期敢于用反对过他的人。考虑人的角度,也要深化,这也是一种改革,是思想上的改革,思想上的解放。我诚恳地希望,在选人的问题上,要注意社会公论,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政治家的风度来处理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将他们放进新  相似文献   

8.
技多不压身。现今,不仅学生热衷于考各种证书,职场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考"洋证书",如雅思、托福、ACCA、CIA等,究竟什么样的"洋证书"含金量最高,找工作最牛、最被企业认可呢?据悉,考"洋证书"最重要的是看行业和企业的认可度,而且是否有高回报也是考虑。  相似文献   

9.
伸手要表扬     
乐意受到别人的表扬,大概属于人之常情。正常的表扬,可以使被表扬者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激励。自然情况也有不同。有的人原不着意于获得表扬,只是觉得应分如此,便那样做了,表扬之来只是一种自然的结果。也有的人在某种行为之始,就存在着追求表扬之心。不用说,前者的境界要超过后者。然而即使是后者,那表扬,仍然只能是一种自然的结果。而现在,我们却看到了另一种情况,即祈求或强索别人的表扬,形象一点说,即伸手要表扬。 伸手要表扬的事,我自己曾碰到过,但以为事属偶然,过后也就淡忘了。最近却在短短的二十天之内,  相似文献   

10.
社会心理学认为:所谓价值,是指客观事物对于人们所具有的益处。而价值观则是人们在进行价值判断时的依据,是人们关于客观事物对人所具意义的基本看法。由于客观事物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因此价值的划分也是多方面的。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将价值划分为六种,而西方有些学者和日本的有些心理学家则提出了相互之间大同小异的五种价值。归纳起来,不外乎达洋六种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西方学者认为,各种价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许多想头挺怪:什么都想求全。金要足赤,补要十全,好处一样不能少,弊端一点不能有,连宗教信仰也与众不同。和尚们要成佛先得苦修,又要戒杀生,又要戒酒肉,又要戒色欲,苦得很;耶教徒要进天堂,也得不断地赎罪,修士修女们更要牺牲毕生幸福以侍奉天主;唯独中国修道的,酒也喝得,欲也纵得,人也杀得,而且有纯阳祖师这现成的标本可资仿效;“三醉岳阳楼”、“三戏白牡丹”,“飞剑斩黄龙”,照样是仙风道骨。  相似文献   

12.
人性的需求欲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政府官员既具有人的自然属性,也具有人的社会属性,同时还具有职业的政治属性,其需求欲望的产生也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其表现为天生的固有特性和社会的外部特性。腐败行为的最深刻根源在于人性需求欲望的驱动。因此,有效治理腐败也就必须从人性出发进行思考和探索,即,一要正确看待人性需求,让政府官员过正常人的生活;二要满足人性合理需求,让政府官员过体面的生活;三要用理性管束无限欲望,让政府官员过有节制的生活;四要用制度限制人性贪欲,让政府官员过有笼子的生活;五要加大权力寻租成本,让政府官员过有风险的生活。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预防腐败,杜绝腐败。  相似文献   

13.
伦敦专电 就家英国的工业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一样,英国的教育也有值得骄傲的历史。英国人常说,仅剑桥大学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名额,就比日本全国的还多,与任何一个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不差上下。仅一九七四年至一九八四年的十年中,剑桥毕业生共获得十五项诺贝尔奖金。 但是,最近一个时期,英国政界、报界、工业界、教育界以至社会各个阶层,对英国教育却提出了一连串疑问,慨叹英国教育今不如昔,质量下降,拖了英国工业发展的后腿,要求改革的呼声十分强烈,英国各政党也已经把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列入下界大选的竞选内容。  相似文献   

14.
说“去囿”     
刘绍楹 《民主》2007,(3):47-47
《吕氏春秋·去囿》篇,用夸张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故事:“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哉?’对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讲完故事,作者有针对性地发了一番议论:“人有所囿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凡人必去囿然后知。”道理很简单,也很明确:人一旦“有所囿”,必然黑白不分,是非不辨;而要做一个“有知”的人,就必须“去囿”。  相似文献   

15.
1980年晚秋,我曾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邀,随诗人卞之琳去美国访问。彼时《人民日报》记者张彦正驻华盛顿,我们都是摇笔杆子为生的人,也可说都从事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工作。因此,我们二人各自在美国跑过一些相同的地方,也到过一些不同的去处,观注的事不尽相同所写的文章也就各异了;但我们始终没有会面。我的注意力集中在有关文艺及探今访古方面,而他则在于美国社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过去有厚古薄今的传统,总以为老祖宗时的世道要胜于现在.谁知,海外来风竟也开始创出"新潮",洋玩意慢慢地把祖宗的风水贬了.眼下正来兴舶来品,崇洋媚外酿成了风气.不过,也有众口一辞——"谁不说俺家乡好"的东西,那就是烹饪文化,这一点,即便是吃遍西菜精华的人也以为,西不敌中是事实. 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就文化本身而言,当然值得骄傲.就其社会作用而言,怕是一言难尽了.先讲直接的一面,至少对赚点外汇大有好处,比如,发展国际性旅游,以美食诱之,就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因素.又如,在海外办些正宗中国餐馆,也可招财进宝.  相似文献   

17.
一棵树     
一棵树,相对那些叽叽喳喳永 远也说不完的人来说,它的 确是一个哑巴。一年四季,你听到过一棵树说过一句话吗?人就不同了,在一生中,他会撒谎、献媚、溜须拍马,甚至戳事弄非、诽谤他人。当然,这并不表明不曾说过一句话的树永远放弃了对四季的表白。在春天,一棵树,它会用梦幻一般的花朵代替所有的抒情,自作聪明的人就是搬来所有美丽的词汇堆砌在一起,他也会自叹弗如——作为一个人,你能像一棵树那样用甜美而馨香的语言轻而易举地就让一个季节陶醉或让沉默了一冬的成群鸟儿叽叽喳喳唱个不休?我这样问自己时,竟觉得这是多么地可笑。有时…  相似文献   

18.
《理论视野》2010,(5):8-8
<正>《环球时报》2010年4月28日刊发社评指出,美国向中国学习,看来要动真格的了。过去也有美国人这样喊过,但那只是口号。奥巴马政府最近接连的举动让我们相信,美国人正把口号变成行动。  相似文献   

19.
前两年看过一个电视剧:《一副洋面孔》。故事说的是一个炎黄后裔,由于鼻梁高一点,眼睛蓝一点,会说几句“洋泾滨”,就凭这副洋面孔,居然坐小轿车,出入宾馆,捞钞票,玩女人,一路顺风,畅行无阻。这与其说骗子手巧于行骗,不如说受骗者为自己的奴性所麻痹,因而时时处处替对方开了绿灯。 《一副洋面孔》的故事来源于现实社会。在有些人看来,洋面孔是一种“天赋”,它往往与权力、财  相似文献   

20.
冀汸 《瞭望》1989,(19)
一、人和鱼的矛盾? 还是人和人的矛盾 鱼和熊掌都是美味佳肴,所不同者,一为普及,一为提高。11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且不说有几人吃过熊掌,连想到、梦见要吃的,恐伯也没几个,虽然都知道这东西为“我所欲也”。不过,吃熊掌的人也同时吃鱼则是不成问题的;有权“兼得”者,决不会拒绝“兼得”。如此这般,就必须多捕鱼了。多捕不解决问题,自会继之以滥捕。人和鱼的关系,早就因此变得十分紧张。读小说《海市奇观》(人民文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