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精神损害对法律救济的质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祥德 《中国律师》2001,(12):68-69
今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该《解释》第6条规定:“当事人在侵权诉讼中没有提出赔偿精神损害的诉讼请求,诉讼终结后又基于同一侵权事实另行起诉请求赔偿精坤损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根据该条规定,无论当事人之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或者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或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遭受非法侵害,只要其在侵权诉讼中没有提出赔偿精神损害的诉讼请求,诉讼终结后,当事人即丧失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之诉权。笔者以为,《解释》…  相似文献   

2.
武毅  刘丽萍  郝晓琴 《证据科学》2005,12(1):69-73,80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是把医疗单位的民事责任和患者或者家属的合法权益具体量化,反映着加害人承担民事责任的程度和受害人合法民事权益受保护的程度。《民法通则》划定了赔偿范围,却没有明确赔偿的具体方法。《条例》对此虽做了相关规定,但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相比,却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3.
一、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和《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精神损害赔偿解释》)是处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主要法律依据。但由于上述司法解释对“残疾赔偿金”与“死亡赔偿金”性质认定的不一致,以至于出现“赔偿权利人在主张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的同时,还可否要求赔偿义务人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疑问。对此,肯定者以《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31条的规定作为论据;而否定…  相似文献   

4.
对挪用公款案件司法解释的两点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就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关于挪用公款罪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解释》存在一些疏漏错谬之处,笔者在此谈点个人的浅见。一、关于“携带挪用的公款以贪污论处”的问题《解释》第六条规定:“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这一解释违背了刑法的立法精神。1.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实行这一原则需要做…  相似文献   

5.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问题研究(2)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医疗事故损害赔偿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是把医疗单位的民事责任和患者或者家属的合法权益具体量化,反映着加害人承担民事责任的程度和受害人合法民事权益受保护的程度。《民法通则》划定了赔偿范围,却没有明确赔偿的具体方法。《条例》对此虽做了相关规定,但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相比,却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在确定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具体数额问题上,…  相似文献   

6.
盼望已久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解释》 )终于出台了,细细读来却又感到尚有些问题不甚明了,故而心生诠释之望,试以一管之见引来关注。   问题之一,即精神损害之程度界定问题。《解释》第 8条规定:"……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该规定以"严重后果"作为构成赔偿之程度特征,这就自然引出了何为"严重后果"的问题。众所周知,评价精神损害之程度,应以人格上所受的屈辱程度和精神上所受的痛苦程…  相似文献   

7.
尚继征 《法制与社会》2013,(16):274-275,278
2009年颁布的《侵权责任法》第22条,致使"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毁损不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与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已经确定"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的毁损应当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相冲突,体现人格利益的财产被侵害时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具有正当性,立法机关应做出立法解释或者修改物权法,明确规定此类财产受到侵害有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8.
精神损害赔偿与人身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1年初最高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解释》) ,它引起了法学界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各种观点见仁见智。一、关于精神损害赔偿范围(一 )应该明确提出“一般人格权”的概念 ,而不必犹抱琵琶半遮面地称之为“人格尊严权”。一般人格权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完善的概念。在 1 90 7年《瑞士民法典》首次规定此概念前 ,法律规定的人格权都是具体人格权。但具体人格权往往不敷使用 ,且落后于我国现代的社会改革进程。我国已颁布的《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相似文献   

9.
略谈离婚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婚姻法第 4 6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 ,导致离婚的 ,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 )重婚的 ;(二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 )实施家庭暴力的 :(四 )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该条规定 ,表明我国立法直接确认了因婚姻关系纠纷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最高人民法院于 2 0 0 1年 3月 1 0日作出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 ,规定了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 4种形式 ,同时规定了“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可以肯定地说 ,精神损害抚慰金作为…  相似文献   

10.
《香港基本法》是全国的宪法性法律,是香港特区的根本法。为了落实"一国两制"的精神,《香港基本法》的规定其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同时《香港基本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授予香港各级法院附条件的《香港基本法》解释权,由于二者的立场、视角、法律传统和利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因而在立法解释模式和司法解释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与碰撞。《香港基本法》在解释主体、权限和程序设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实践中也引发了宪法危机,因此,应该针对存在的问题,逐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20 0 1年 3月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实行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解释》) ,被专家誉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 ,《解释》的某些规定似乎美中不足 ,对某些条文的理解也因人而异、甚至各执一词 ,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一、《解释》的美中不足(一 )《解释》第 2条缺乏可操作性《解释》第 2条中“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 ,导致亲子关系或者近亲属间的亲属关系遭受严重损害”的行为 ,在司法实践中主要是指拐骗、拐卖、非法拘禁、偷盗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 ,但这些行为通常都构成犯罪 ,很难想象 ,既非法…  相似文献   

12.
最高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若干部司法解释的法律依据在于《民法通则》120条的规定,所以其整体上不存在司法权凭空解释的嫌疑.《侵权责任法》第22条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侵犯的必须是人身权益,不包含财产权益,同时也不仅限于民事权利.“具有人格纪念意义的特定物品”在遭到永久性灭失或者毁损时,物品所有人享有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规定不再适用.  相似文献   

13.
责任转质的立法可行性——兼评《物权法》相关条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担保法》时于转质未作规定,2000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担保法解释》)的第94条规定了承诺转质,这已不单纯是对《担保法》的解释,而是对《担保法》内容的补充,该规定表明了我国立法上对转质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我国 2 0 0 1年 3月 10日公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分析 ,并结合国外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法律责任的动态 ,对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新规定进行必要的说明 ,进而提出进一步完善精神损害赔偿范围法律规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关于判决的方式问题 ,在第 54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即维持判决、撤销判决 (包括部分撤销和可以判决重新作出 )、履责判决和变更判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解释》)第 56、 57、 58、 59、 60条 ,在符合立法原则和精神的前提下 ,结合审判实践确立了几种新的判决和处理方式。这几种判决方式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且在审判实践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有关问题作以下简要说明。一、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判决《解释》第 56条规定了适用驳回…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产品质量法》有关产品责任的规定,《侵权责任法》第五章既有守成的一面也有诸多创新规定,在解释上不可完全适用特别法优先的原则或新法优先的原则,而是要将两个法律的相关规定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解释,方能正确适用。《侵权责任法》没有对产品责任中的"损害"进行重新界定,产品自身的财产损失不属于产品责任的"损害";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产品责任案件,惩罚性赔偿规定的适用有待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7.
新观点     
合同违约也应通用精神损害赔偿 我国《民法通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正式建立。新公布的《解释》明确规定受害人可以以侵权为由向法院起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但对违约行为是否可以适用,现行立法并未做出规定。笔者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将侵权民事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扩展到  相似文献   

18.
也论立法解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袁吉亮同志的文章《论立法解释制度之非》(以下简称袁文,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对我国宪法中规定的立法解释制度提出了非议。作者这种勇于对现行宪法进行反思的精神值得肯定,但袁文的部分观点则不能令人赞同。现提出笔者对立法解释有关问题的看法,以作商讨。  相似文献   

19.
《合同法》第2条界定了合同的概念,规定了该法的适用范围,但对于该条规定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存在不同解释,而不同解释直接影响到《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文章首先从解释方法的选择和适用入手,认为应当坚持文义解释优先。基于这种解释,《合同法》第2条所规定的合同变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包括但不限于债权关系,除债权关系外,还包括物权关系和身份关系。如果解释《合同法》第2条采广义合同说,民法典总则就应当规定合同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20.
现行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相关规定主要集中在《行政诉讼法》、最高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最高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规定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中。这些证据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