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从事法制新闻工作18年的刘桂明,以其充满激情和笔触灵动的写作赢得了一批坚实的读者。由于他既勤于笔耕,撒豆成兵;又未结集出书,其200余万文字散见于各类报刊,致使读者们苦于搜索,拾遗补缺。现在,他终于出书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一出就是70万字。继他的首部自选集《叩响法律之门———从记者到总编的观察与思考》后,第二部自选集《法治天下———点滴记录法律家的思考与发现》也将同时面世。跟大多数人一样,刘桂明不是法律家。不过,他却让已有15年历史的《中国律师》杂志改头换面,打造成为法律杂志的一流品牌。在提倡…  相似文献   

2.
《中国律师》2003,(8):46-46
从事法制新闻工作18年的刘桂明,以其充满激情和笔触灵动的写作赢得了一批坚实的读者。由于他既勤于笔耕,撒豆成兵;又未结集出书,其200余万文字散见于各类报刊,致使读者们苦于搜索。现在,他终于出书了,而且一出就是80余万字:即两卷本作品集《法治天下———叩响法律之门的追问和记录》(上卷)和《法治天下———叩响法律之门的思考与发现》(下卷)。法律家到底是怎样思考的呢?从本书中你会得到意料之中和意想不到的答案。这里既有思者的创见,也有行者的记录,还有观者的发现,更有作者本人作为记者的描述。《法治天下》(上卷)———叩响法律之门…  相似文献   

3.
从事法制新闻工作18年的刘桂明,以其充满激情和笔触灵动的写作赢得了一批坚实的读者。由于他既勤于笔耕,撒豆成兵;又未结集出书,其200余万文字散见于各类报刊,致使读者们苦于搜索。现在,他终于出书了,而且一出就是80余万字:即两卷本作品集《法治天下———叩响法律之门的追问和记录》(上卷)和《法治天下———叩响法律之门的思考与发现》(下卷)。法律家到底是怎样思考的呢?从本书中你会得到意料之中和意想不到的答案。既有思者的创见,也有行者的记录,还有观者的发现,更有作者本人作为记者的描述。《法治天下》(上卷)———叩响法律之门的追…  相似文献   

4.
从事法制新闻工作的刘桂明18年磨 一剑,其80万字的自选集《法治天下》于 近日出版了。自选集分上、下两卷,上卷为 《叩响法律之门的追问和记录》,下卷为 《叩响法律之门的思考与发现》,最高人民 法院院长肖扬破例为其题写了书名。  相似文献   

5.
《天津律师》2007,(3):64-64
跟大多数人—样。刘桂明并不是职业法律家,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像法律家—样思考.并将其思考外化为《法治天下》一书出版。同样地。跟大多数法律人一样,刘桂明也不是执业律师,但却丝毫无碍于他先律师之忧而忧.同时将自己对这个行业的深情款款、忧思绻绻全部倾注到其新作《律师中国》。  相似文献   

6.
从事法制新闻工作18年的刘桂明,以其充满激情和笔触灵动的写作赢得了一批坚实的读者。由于他既勤于笔耕,撒豆成兵;又未结集出书,其200余万文字散见于各类报刊,致使读者们苦于搜索。现在,他终于出书了,而且一出就是80余万字:即两卷本作品集《法治天下——叩  相似文献   

7.
《中国律师》2007,(11):50-50
作为全国律协的一名工作人员,作为《中国律师》杂志的总编,刘桂明曾经为律师界奉献了12年,为此,他对律师事业倾注了一片深情。最近,他将自己对律师这个行业的深情款款、忧思绻绻全部倾注到了他刚刚出版的新作《律师中国》。  相似文献   

8.
《中国律师》2007,(12):64-64
作为全国律协的一名工作人员,作为《中国律师》杂志的总编,刘桂明曾经为律师界奉献了12年,为此,他对律师事业倾注了一片深情。最近,他将自己对律师这个行业的深情款款、忧思绻绻全部倾注到了他刚刚出版的新作《律师中国》。  相似文献   

9.
中国法律杂志喜庆创刊十年2004年12月29日,司法部法制宣传司与《中国法律》杂志社在京召开座谈会,庆祝《中国法律》杂志创刊十周年。段正坤副部长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1994年12月,由司法部外派香港的窗口公司———中国法律服务(香港)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以法律资讯为主的中英双语杂志———《中国法律》在香港创刊。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为杂志题写刊名,时任司法部部长肖扬为创刊号撰写发刊词。十年来,它本着立足香港、面向海外的宗旨,努力为世界各国及港澳台地区的立法、司法和执法人员、政府工作人员、法律院校和法律研究机构人…  相似文献   

10.
本期的封面人物是广大律师都相当熟悉的《中国律师》杂志总编辑刘桂明先生。刘桂明,字开强,号千古洲人,曾用名金木,刘郁、文钊、舒雯、田中农夫、山下小道等,1962年生,江西省永新县人。1985年7月,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在校期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办过校报,当过校长跑队员。毕业后,就职于司法部法律出版社。后曾作为中央机关讲师团团员赴河南支教一年。返京后被安排到了《法律与生活》编辑部。1994年,任编辑部常务副主编。1995  相似文献   

11.
由司法部、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共同举办的第16届(2002年度)全国法制好新闻评选活动,从今年3月份开始,经过初评、复评、定评三个阶段,在中央和地方推荐的1152件作品中,评出一等奖34篇(部)、二等奖78篇(部)、三等奖171篇(部)、优秀封面奖5个、优秀设计编排奖2个。本刊总编刘桂明创作的《像法律家一样思考》、《中国律师面临十大难题》分别获得言论类二等奖、深度报道类一等奖;本刊记者高凌燕采写的《用心共唱一首歌》获得通讯类三等奖;本刊美术编辑孙宇设计的2002年度《中国律师》杂志封面被评为优秀封面设计奖。《中国律师》取得的每一个成…  相似文献   

12.
贺卫方 《中国律师》2002,(10):30-30
春天里,在《中国律师》杂志总编辑刘桂明先生的安排下,我到广东佛山和广州两地为当地的律师们作了两场题为“法律职业化的阴云与曙光”的演讲。出席演讲会的律师数量之多、他们表现出的强烈的学术热情和家国关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广东是伍廷芳的故乡,也是当代律师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在那里,我仿佛听得到中国律师迈向职业化的坚定的脚步声。  相似文献   

13.
《法人》2007,(12):27-32
2007年10月26日,由《法人》杂志、北京律师协会、中国律师网联合主办的2007律师精英论坛在北京星河湾隆重召开,近400名律师精英参加了本次论坛。权威法学家江平教授亲临现场提供理念支撑,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于宁,司法部律公司副巡视员丘征,法制日报社社长贾京平等诸多业界权威人士畅谈行业发展之前景,并有金杜、大成等多家本土一流律所及贝克·麦坚时、路伟等顶级跨国律师事务所参会,与诸多国内律师业界精英共商中国律师业发展大计。《中国律师》杂志前任总编辑刘桂明担任嘉宾主持。  相似文献   

14.
网友回声     
《法律与生活》2009,(2):3-3
荏苒间,2009年第一期的杂志如约与读者见面了。新一年度的《法律与生活》,小编们希冀能给读者带来焕然一新之感:栏目的重新梳理、设计;版式的更新换代……伴着新年的钟声,怀着忐忑之心,将杂志送往读者的手中。新疆的网友:新一年度的杂志,让我感受到了《法律与生活》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我的案头,一直放着一期“又是一年春草绿”时的杂志 ──《中国律师》第四期。刘桂明总编辑《拥抱春天》 的“絮语”一直让我忘不了这个春天,即中国律师制度恢复20年的春天,亦即作者所拥抱的“律师的春天,法治的春天,改革的春天。”《拥抱春天》写得很美,很有意境,很有深度,使11万中国律师充满了希望。但作者又出了一道相当难的“律考”试题“你为什么当律师?”五个月来,我一直在想,我为什么当律师呢?没有想到数月思考得出的结论竟是:我本不想当律师。 可能与出身军人之家有关,从小我生性好动,在政法大学读书时还任校武…  相似文献   

16.
2013年,北京大学法学院与中国科技法学会正式合作编辑出版《科技与法律》杂志。这是杂志之所幸,亦是广大读者之所幸。回顾《科技与法律》走过的23个春秋,"促进科技与法律互动,服务学术与产业创新"始终是我们的立刊宗旨。这其中,求真务实的理念支撑着我们用铅字在方寸间架起读者与作者、产业界与学术界、实务界与理论界之间信息互动与思想碰撞的桥梁。但是,随着《科技与法律》的读者群体  相似文献   

17.
《中国律师》2005,(2):5-8
江平教授对我国法学理论研究与法律教育的贡献不言而喻,其著作等身更是让人敬佩不已。对于如何向读者介绍江老,本社总编辑刘桂明先生的一句话最为贴切生动:“对江老的介绍,再多的文字都不够,再少的文字都多余。”江老对律师的情感又何尝不是如此?语言、文字在江老倾注于律师的感情面前,显得仍然不够分量。江老关注、关心、呵护律师是在思考与行动中进行的。2004年10月23日,他再次应邀出席了“中国律师论坛”,并在演讲中全面剖析了中国律师当前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资源。  相似文献   

18.
编读     
◎读者:再看《法律与生活》小时侯就爱看书,自己家的书满足不了对知识的渴求,就在邻居家搜罗,记得一位在司法部门工作的叔叔家就有《法律与生活》、《公安月刊》、《中国监察》等杂志。许多年后的前不久,忙于准备毕业论文,便整天泡在图书馆阅览室,一天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了久违的《法律与生活》。再见时,我不禁惊诧于她的变化:现在的她,封面是那么大气,内容是那么丰富,研读了其中的文章,我当时的感受只有两个字——震撼。仅仅封面就能看出她震撼人的力量。鲜红色的边框围着的是寓意深刻又不乏艺术感染力的主题图片。05年1月上半月的《环保之…  相似文献   

19.
2014年12月23日,北京市高级法院新闻办、《法庭内外》杂志社召开"新形势下传统法治期刊的普法路径"座谈会。北京市高级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安凤德在会上讲话,从杂志的定位、内容、文风、媒体融合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民主与法制》社总编辑刘桂明、人民法院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审判》总编辑陈建德、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巡视员张苏、  相似文献   

20.
刘桂明总编     
《法学杂志》2012,(7):2
刘桂明,男,1962年9月生于江西省永新县。曾任中国律师论坛秘书长、《中国律师》杂志社总编,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现任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总编。《刘桂明总编》从事新闻传媒事业20余年来,借墨结缘,播火传薪,到全国律协工作以后,为律师业改革与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