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各国的发展经验和规律可以看出,快速城市化必然带来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人口结构的复杂化,从而产生社会融入的问题。基于相关理论,结合三亚市流动人口类别的独特性,研究从两个维度构建三亚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分析框架:一是人口特征的维度,即将流动人口分为务工、白领与候鸟等三种类型人群;二是融入层次和形式的维度,即经济融入、生活融入、政治融入与文化融入。基于两个维度的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结合三亚市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探究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对策组合。  相似文献   

2.
邵子珊 《学理论》2015,(5):47-48
受传统文化和就业观念的影响以及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女性不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外来妇女的城市融入问题在今天日益凸显出来。因此,打破传统的"妇女是弱者"的叙事观念,结合增权的相关理念为妇女增权,促进妇女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寇政璇 《学理论》2014,(6):51-5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穆斯林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也不断增加。在城市中,穆斯林流动儿童和汉族儿童相比,在民族文化、课业学习以及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穆斯林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整个家庭在城市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从社会教育融入的视角分析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无结构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获得第一手资料,从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四个角度分析现阶段穆斯林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4.
城市流动人口的参与式社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群体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一直是城市人口管理的难点.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和谐社区构建的社会背景凸现探讨流动人口管理有效途径的重要意义.要解决这一社会难题,应从流动人口城市社区融入的视角出发,积极探索通过流动人口主体介入、社区管理决策和过程介入以及互助合作参与等形式构建社区流动人口的参与式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陈玉婷  孟传慧 《学理论》2014,(7):95-96,103
社会工作作为促进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重要介入手段,对该介入手段所发生的影响效用的评析成为优化社会工作实践的必要准备。选择具有社会工作纲领性质的任务视角评析失地农民城市融入影响效用,对"征地补偿"、"就业"、"社会保障"、"精神文化生活"和"不理性的观念和想法"五方面的社会工作任务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丁璐 《学理论》2013,(7):78-81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使得原本生活在农村的儿童随父母进城成为了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融入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原因的障碍与困难,出现了许多社会融入困境,在分析社会融入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社会工作角度阐述了对此类问题的解决对策构想。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应用质性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多层面分析流动儿童辍学的原因。文章认为厌学而并非经济贫困是造成低收入流动人口子女辍学的最主要原因。研究还发现,导致流动儿童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从多元视角出发探讨解决对策。文章从专业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建议,倡导以提高学习兴趣为中心,开展多元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然成为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主力.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以及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致使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伴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不断壮大,社会保障的缺失情况也愈加严峻,这严重影响到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成为了当前学界的一个焦点.笔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成都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从民生层面土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和相应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我国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活跃的时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入到城市生活、定居,面对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政府应推进改革消除制度性障碍,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强化学校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流动人口管理问题探讨——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盛根 《学理论》2009,(17):89-92
流动人口管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处于社会转型期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管理问题。本文以广东为例,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变迁、管理模式和经验的创新,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在新的时期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的共同作用以及就业的市场门槛等因素,形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格局,造成城市流动人口的就业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要从改革户籍制度,改善流动人口就业的市场环境,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秩序的监管,加强就业能力培育等方面入手改善城市流动人口的就业现状。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的家庭结构——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人口流动的家庭化趋势为背景,利用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析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家庭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的未婚人群以独居为主要方式,已婚人群中以采取与配偶同住或与配偶和子女同住的家庭结构者居多.但是,已婚人群中仍旧有超过70%的人与配偶或子女等核心家庭成员分离.在京时间较长,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较好经济条件的流动人口实现核心家庭举家迁移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几种模式 自流动人口现象产生以来,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并结合具体实际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模式。1.北京模式:治安管理拓展型近年来,随着北京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规模迅速增加,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成为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融入成为流动人口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经济整合、社会生活、政策接纳和文化适应等4个一级维度和11个二级指标及35个三级项目。以大样本的青年流动人口调研数据为基础,在北京市收集了覆盖全市青年流动人口的8618份有效调查问卷,应用基于模糊积分的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北京市青年流动人口整体社会融入度的评价值,得出北京市青年流动人口具有"差序融入"的社会融入特征。此外,还对指标体系的特征、计算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山东省沿海城市烟台市为例,对朝鲜族流动人口融入进行分析,并提出在融入城市过程存在烟台市主流社会客观拒入、朝鲜族流动人口自身局限性等问题,并对此找出适当性路径。积极推进朝鲜族流动人口与城市的双向适应,促进朝鲜族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6.
社会排斥视域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农民工群体开始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镇农民工的核心群体。但是他们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社会排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严重影响了其融入城市的进程,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社会影响。为此,必须采取全面的反社会排斥对策,逐步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7.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代表了现代城市管理的新方向;分析了我国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缘起,阐述了其运作方式和特点,并以武汉市江汉区的具体实践为例说明了其创新之处,最后以调查数据为支撑着重研究了其效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乡—城移民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因心理、文化和制度等因素制约,他们的城市生活“边缘化”现象突出.乡—城移民的城市融入诉求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积极回应乡—城移民的城市融入诉求,地方政府应创新移民管理体制,维护乡—城移民的制度融入;建立城市“移民社区”,保障乡—城移民的心理融入;完善公共教育的同化功能,加强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推动传媒的舆论引导,促进乡—城移民的文化融入.  相似文献   

19.
出生于80年代以后的新一代农民工,面临着与其父辈完全不同的选择:农村回不去,住不下;城市留不住,融不进。他们游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成为无根的群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夹心层"。成为对于社会、对于城市充满无奈与愤怒的一个数量巨大的群体,这是一个潜在的、可能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具有巨大破坏力的因素,近年来一些城市发生的以外来人员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必须引起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柯仲甲  桂晓书 《学理论》2012,(11):73-75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由农民工群体中分化出来的群体。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该群体的学术研究也趋向多样化和专业化。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该群体融入城市的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的描述,对近年来相关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推进应当从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三个环节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