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我们正处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经济浪潮汹涌澎湃。首当其冲的是人文学科,尤其是哲学。哲学似丧失了昔日的光辉,它正在困境中挣扎:或者抛弃哲学下海,俯身去拣拾“金苹果”;或者固守哲学阵地,在孤寂贫困中走向没落。事情仿佛只能如此,别无选择。 这种情况正常吗?不正常。 市场经济和哲学并不是绝对对立的。整个资本主义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在资本主义社会,哲学就是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美国学者提醒转轨国家要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转轨中出现的难题困惑着众人,人人在思考着未来。作为一名资深经济学家,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约·斯蒂格利茨在其新作《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一书中指出:在当前转轨的国家中,存在着一系列“神话”,人们对此寄以厚望。然而,这...  相似文献   

3.
现代市场经济伦理基础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鄙视逐利,过分崇尚奉献。改革开放以来,功利型的经济伦理逐步取代了奉献型的经济伦理。这种经济伦理,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始阶段来看,是一种革命和进步,但从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的视角来看,其对竞争秩序的破坏作用是不能忽视的。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经济学的伦理问题冲指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把效率放在优先的地位,意味着优先发展生产力;所谓公平不是收入或者财产的均等,而是指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参与竞争。他在另一学术论文中又深刻指出:效…  相似文献   

4.
记者:我们正处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经济浪潮汹涌澎湃.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似已丧失了昔日的光辉,正在困境中挣扎.一些哲学工作者或者抛弃哲学下海,俯身去拣拾"金苹果";或者固守哲学阵地,在孤寂贫困中走向没落.事情仿佛只能如此,别无选择.陈老师,您说这种情况正常吗?  相似文献   

5.
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要害不是研究生产关系,而是研究虚幻的生产关系。新政治经济学由研究生产关系转向经济运行,不是进步,而是退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真正克服传统政治经济学不足的唯一方法是运用马克思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矛盾的理论,建立两个时期打通的、逻辑一贯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包括三个部分:(作为经济史的)计划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反映当前现实的)转轨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和(作为展望的)成熟市场经济的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6.
当然,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究竟是什么经济?商品经济是否必然消亡,如何消亡?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是留待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们自己去解决为好。但是,问题既然提出来了,作为学术探讨,有几个问题,还需要向同志们请教。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在什么著作里明确提出过计划经济这个概念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是“计划经济”?我至今还没有看到。列宁提出过“计划经济”,但他不是作为商品经济形态的对立物提出的新的经济形态,而是作为无政府市场经济制度的对立  相似文献   

7.
黄范章 《学习论坛》2009,25(5):32-36
经济理论的发展必须以经济的发展为依托.中国人要想摘取诺贝尔经济学奖,必须另辟蹊径,寻找突破口.突破口在哪里呢?在于创立有中国特色的转轨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前无古人的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拥有一批经营性、竞争性国有企业;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政府在经济发展与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国转轨时期以三种"转轨"交织在一起为特征,当中国完成三种"转轨"之日,中国将以转轨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阔步进入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殿堂.  相似文献   

8.
原声回放     
假如没有共产党,中国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改革成果。假如不是共产党改的话要什么人去改?什么人能够去改?不要太天真了。当然是有很多问题,哪个党没有问题?到今天为止,中国的改革是相当好的,起码在历史上没有见过这么好,这是大家都肯定的。(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答《南方人物周刊》记者问,谈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丘兆逸  赵少钦 《探索》2001,(3):97-99
如何缩小中国经济学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本文把中国经济学作为一项产业来思考,发现其在投入——产出和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而以产业化模式构建中国经济学,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中国经济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王峰 《理论学刊》2005,(10):42-44
20世纪末期,原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纷纷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历程,这场史无前例的“实验”被归结为两种模式:激进式转轨和渐进式转轨。从目前的经验来看,后者经济绩效优于前者。究其原因,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独具特色的新制度经济学和新兴的演进经济学都对此进行了解释。本文将对目前西方流行的有关渐进式转轨的观点进行一次述评。  相似文献   

11.
刘庆和 《当代贵州》2020,(16):80-80
[经济观察]新冠肺炎大流行终将过去,世界经济向何处去?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应对人类社会21世纪各种挑战的中国方案或是真正的良方。两三个月以前,经济学家们讨论最热烈的一个话题还是2020年世界经济将如何复苏,基调总体上虽然不是很乐观,但也不那么悲观。当前,尽管中国抗疫初战告捷.  相似文献   

12.
周云 《实践》2003,(12):28-30
一、经济过渡实践呼唤过渡经济道德观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变迁工程.不仅是体制模式的过渡,而且是发展模式的过渡,不仅是经济过渡,而且是道德过渡.中国当前既不是停留于传统计划经济阶段,又没有进入现代市场经济阶段,而是正处于一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大过渡阶段.这是一个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相并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现代化发展与市场化改革相交织,“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携手共舞的新历史时代.   ……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转轨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跟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较,在经济结构、市场成熟程度上有很大差别和差距。创立有中国特色的"转轨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历史地落在中国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身上。当我国实现"三重转轨"之日,也是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之时。届时,中国将以中国特色的"转轨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阔步进入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殿堂。  相似文献   

14.
正信念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究竟是枪指挥党还是党指挥枪?中国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红四军向何处去?中国革命向何处去?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如何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红四军入闽半年多来,毛泽东、朱德、陈毅和身在上海党中央的周恩来,都在思索这些事关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转型时期,中国面临着政府与社会关系变革的重大课题。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如何重新界定政府权限范围、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成为当前中国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6.
问:今年起.国家对税制进行了重大改革.税制改革后,企业或个人的税负是否会加重?答:这种耽心是不必要的.这次税制改革,绝不是以增加税负为目的,而是要对原有税制进行大幅度的结构性调整和变革,是为了解决原税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达到公平税负、统一税法、简化税制、合理分权、规范分配方式、理顺  相似文献   

17.
《理论导报》2000,(9):44-44
趋势之一:主流经济学仍然在自我逻辑的基础上深化,或说仍然有自己发展的空间。比如,期权理论和货币区域理论先后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就反映了这样一种趋势。运用主流经济学基本理念,解释新的经济现象,仍然会推动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之二:各分支经济学如转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将得到较快发展,并推动基础经济理论的深化。转轨经济学反映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众多国家的实践,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转轨经济学既表现出与现代经济学共同的一面,也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经验和理论。而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包括中国加入WTO,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素质探析阚云忠,吉晓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正面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从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过渡之中,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企业制度的转换,建设一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重新恢复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种恢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恢复的基础上邓小平又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今年是纪念党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虽然我省在向市场经济前进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深、时间长,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面临困难多、难度大,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也较突出。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我认为我省在加强宏观调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工作中要认真研究和解决三个问题: 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支柱产业,要走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路子,以强化老优势,再造新优势,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