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在教育中应处于何种位置,这是一个简单的命题.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如下:“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而韩愈在《师说》中对教育的解释更加言简意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难看出,在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中国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字典 ,是沟通古今汉语的重要桥梁。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 ,应充分重视其阐明字源、衍伸字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所谓“间”者,按《间书》解释说:“谍即间也。”《说文解字》解释说:“谍军中反间也。”《太公六韬》说:“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周礼·秋宫》说:“若今刺探事。”用现代的语言来说,“间”就是间谍、特务、情报员。用“间”工作就是秘密情报工作。因为“间”在军事斗争中占有极其重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民国时期本草类著作著录存在一些差错:《四川省之药材》甲乙种被误认为一种书;《良药与毒药》《本草用法研究》《汉药新觉》《中国药物新字典》等7部书籍的成书或出版时间有误;《食物常识》《中药之科学原理》《药物与验方》等5部书籍的编撰者或出版者有误;《药物要义》《药料注释》等8部书籍遗漏藏书地信息;《药物要义》《应用本草分类辑要》2部书籍的版本有遗漏;《药性辞(字)典》《国药字典》《应用药物辞典》3部著作的书名著录有误;《四川省之药材》《临床药典》《药性辞(字)典》3部书的分类不当;误收《食物须知》等9部西药著作。  相似文献   

5.
古代过年风俗的形成,是出自对往昔收获的庆贺和对未来期望的祈愿与憧憬。 中国的农业文明源远流长,年节等民俗的产生也大多与之相关。 汉代《说文解字》关于“年”的释义为“谷熟”,后来发现的甲骨文、金文“年”字,是果实成熟或谷穗成熟的象形,也印证了这一本义,亦即《谷梁传》所谓“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古人过年,  相似文献   

6.
得了别人的好处就要有所反馈,这在中国似乎一直是条真理,而且还被上升到了“美德”的舆论高度。不同阶层都曾围绕这条真理大做文章,老百姓把它理解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文人雅士则言简意赅地称之为“礼尚往来”,还有一种富有诗意的说法,即“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也许正是“投桃报李”民族意识的厚积薄发,贿赂之风得以盛行。虽然“贿赂”二字源远流长,但鉴于这个语言符号所附丽的社会事物有一定的阶级性,因此仍有必要用解词的方式对其加以阐述。《说文解字》中说:“贿,财也;赂,遗也。贿赂就是一方向另一方馈赠财物。…  相似文献   

7.
《诗》心刍议张福庆在我国古代,由于人们误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所以把人的情感、意念、思想的出现,统统归结为“心”的活动。在《诗经》中,许多表达感情之处,即言“心”之如何。“心”字成了诗三百篇中使用得最多的实词之一。《诗经》中的“心”字,共有168个...  相似文献   

8.
中庸之伦理     
中庸之伦理叶蓬,江雪莲“中”字最初含义为箭中目标。箭射偏倚则不中,故“中”字有不偏不倚之意。“庸”与“用”同,“庸”即“中”之用。二程、朱熹对“庸”还有一层理解,即把“庸”视为“常”。《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七:“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相似文献   

9.
《从政史鉴》(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9月版)是李瑞环同志倡议撰写并为之作序的一部书。七年前读时,就印象良好,感悟颇多。近日重读,更感其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启迪性。这部书,不仅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中具有探索性、开创性的的意义,而且对于当今的广大从政者,即一切乐于和善于学习的政治活动家、党的机关工作者、国家公务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群众社会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有益的借鉴作用。 《从政史鉴》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全”。全书为65万字,分“从政之道”、“从政原则”、“从政方略”、“从政修养”、“从政禁戒”、“妇女问政”等5编,共20章。涉及的时间范围,上起先  相似文献   

10.
巠(jīng)的繁体字为“巠”。知道了巠的本义以后,同巠组成的很多字、词、成语的意思就很容易明白,而且越琢磨越有趣! “巠”在古文里既像水流动之形,又像一丝线形。《说文解字》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把巠解释为“水脉”。经过郭沫若、康殷等古文字学家的大量考证研究,认为巠  相似文献   

11.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哲学思想的载体,唐代李世民大力提倡道教,《老子》被称为《道德经》,到了唐玄宗时代,《庄子》也被称为《南华经》,“老庄”成了道教的必读经文。《老子》原著不过五千言,《庄子》一书也不过三十三篇,它们是一字涵盖一个观念,一句包揽三玄三要的妙义,从中能体会到许多艺术的法则。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老庄”,历代的中国山水画也充分体现了“老庄”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略论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国家警察管理何瑞林一、关于警察史学的几个范畴问题(一)“警察”一词的出现及含义警察二字在我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是分开使用的,警即戒之以言,《辞源》解释为戒备,告戒,报告危急信息,警醒,敏捷等。察即反复详审,《辞源》解释为观察,考核,...  相似文献   

13.
《左传》中,“刑”字主要在广义的“刑罚”意义上使用,“法”字主要在“法度”的意义上使用,二者无直接联系,“法”即“刑”之说不能成立。“法”与“刑”相通的基础是都与“法度”、“礼则”之意相关。《左传》中“法”字和“刑”字的使用情况反映出:“法”不是“刑”,至少在战国初期以前,“法”是内含“正”义的,这种“正”指的是合于先王之道。  相似文献   

14.
<正>伏羲创制的八卦与后世文王八卦相区别,世称先天八卦。先天八卦是伏羲仰天俯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取诸身物,于是又称易。史书记载中《易》又称《三易》,指《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连山》由艮为首,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为夏时使用;《归藏》由坤卦为首,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为商时使用。易之本意一说为飞鸟之象。而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蜴,即蜥蜴,俗又谓变色龙,因会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自身肤色,故取其变化之意,以喻宇宙  相似文献   

15.
说觉悟     
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提出“觉”的观念的,是孟子。孟子述伊尹之言云:“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上》)赵岐注:“觉,悟也”。许慎《说文》:“觉,寤也”。寤即从睡梦中醒来之意。所谓“以斯道觉斯民”的“斯道”,照孟子所说,就是“尧舜之道”。所谓“先觉觉后觉”,就是使人民都有关于尧舜之道的觉悟,即都有对于尧舜之道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觉,所谓悟,即对于“道”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儒家、道家都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对“直接性期货犯罪”罪名的设置,采取了与证券犯罪合并规定的方式,即在相应条文“证券”二字后面加上“期货”二字。学者大多批评这种做法,主张应将期货犯罪罪名从证券犯罪中分离出来。实际上,作为金融犯罪的两种特殊形态,二者在罪名上的“分”与“合”只是立法技术问题,构建独立的期货犯罪罪名体系才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军事学著作。作者,孙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一说为春秋末期齐国乐安(即今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人。一生战绩赫然,被后人尊称为“武圣”。《孙子兵法》一书对我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东方兵学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在举世  相似文献   

18.
明代医家缪希雍,字仲淳,著《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书中《吐血》篇所载“吐血三要法”,对吐血的论说独树一帜,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现谈谈对这一治法的粗浅认识。 一、对“吐血三要法”的理解 《吐血》篇中的医案,有咳血,齿衄及吐血案,可见本篇的“吐血”,是泛指血从口出者。其“吐血三要法”是:  相似文献   

19.
学者丁子江在所著的《思贯中西》一书中,总结了我国当前存在的腐败现象——1、集体腐败型。《民主与法制》杂志曾特别提到警惕集体腐败现象。这种集体腐败不是以个人行为为主体,而是遵循“利益均沾”原则,即建立一个“集体利益共同体”,凡参与者有福共享、有难同当,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其表现形式有集体行贿、集体截留、集体走私、集体骗税、集体贪赃、集体渎职、集体倒卖、集体造假、集体浪费等,总之,所有经济犯罪或违纪的形式都可以以集体的名义进行。这些“集体投资”犯罪或违纪的人,以为可以抱成一团,“串案窝案”,一致对外,分担风险,而造成法不治众。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些带“序”字的文章,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值得加以研究。本文即是一种初步的尝试。序,作为文体名称,可分为两类:一是序文之“序”,如《诗序》、刘向《战国策序》:二是赠序之“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后者是由前者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先谈前者,即序文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