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吴越 《政府法制》2013,(32):19-19
许多文艺作品描写,清代皇帝在金銮殿上早朝,其实,这都是虚构的。“金銮殿”,指的是北京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其实,它不是皇帝上朝处理国政的地方,而是皇帝登基和举行大典的地方,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大会堂。  相似文献   

2.
皇帝乃九五之尊,即使吃饭也大有讲究,清朝皇帝吃饭有“菜不过三口”的规矩。 清代,皇,蒂吃饭叫“传膳”。太监们分立两旁,各司其职,有侍膳太监、布膳太监、执法太监。一旦老太监喊一声“膳齐”,院内的乐手便开始鼓乐齐鸣,皇帝在太监们的簇拥下到膳桌旁用膳。.皇帝吃饭不能说话,全凭侍膳太监的眼力。皇帝的眼睛瞧到哪个莱,侍膳太监就要赶紧把哪道莱挪到皇帝面前。但侍膳太监不许献殷勤,比如说“这道莱时兴”、“这道菜味道好,您尝尝”等等、.皇帝如果吃哪道莱超过三口,执法太监就会高喊一声“撤”,这道莱就必须撤下去。这之后的十天半个月皇帝都不会见到这道菜了,即使馋得流口水也没有办法。  相似文献   

3.
赵元波 《政府法制》2012,(33):49-49
元末年,朱元璋参加了推翻元朝的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逐渐成为起义军的首领。“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他心里有了想当皇帝的想法。知易行难,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要想当皇帝,脱颖而出,谈何容易。朱元璋很想找一个“诸葛亮”来给自己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4.
金陵 《政府法制》2012,(11):27-27
在我国古代,举人考中“状元”后,皇帝封他什么官呢?按小说、戏剧所讲,不外乎礼部尚书、八府巡按之类,即在皇帝左右办事,掌握文书章奏。或受监察御史委派,到各省巡视.考察吏治,有的还被召为“驸马”,要不就是到省主持巡回考士的学政,看来官职不小。但实际上,“状元”的官职是有规定的,而且职位也比小说、戏剧中所说的低得多。  相似文献   

5.
《法人》2010,(6):93-93
“御”字在中国古代是和皇帝有关的词。皇帝出行叫“御驾”,为皇帝看病的医生叫”御医”,而“御府”自然指的是宫廷。如今,这个尊贵一时的名称成了北京一家食府的名字,这家食府叫“御府89号”。  相似文献   

6.
刘绍义 《政府法制》2013,(11):18-18
在宫廷电视连续剧,我们常常看到太监在宣读圣旨的时候,总拿“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其实这句话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才有,而且也不是这样断句的。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其中一座规模最大的朝会大殿,取名为“奉天殿”。  相似文献   

7.
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了和下属搞好关系,也常常请客。只不过,皇帝请客称为“赐食”。所谓“赐食”,就是皇帝笼络或奖赏下属,而赏赐的一顿饭或吃的东西。不过,吃皇帝请的饭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刘典 《法律与生活》2012,(14):44-45
在漫长的中华历史中,皇帝这一特殊的角色总是吸引了太多的眼球。皇帝管理宇内群臣,如此庞大的工程,没有“两把刷子”是干不起来的。做皇帝也有做皇帝的学问,这门学问被称为是“帝王心术”,是皇帝驾驭天下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9.
佚名 《政府法制》2012,(27):44-44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显然,这是一次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皇帝”并非针对某一个皇帝,而是对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称。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安子 《政府法制》2012,(18):22-23
唐中宗李显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武则天生他时刚刚当上皇后,高宗李治给他起名“显”,后又赐名“哲”,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结果.他比他的父亲更怕老婆,更没出息。李显的父亲是皇帝,弟弟是皇帝,儿子是皇帝,侄儿是皇帝,更要命的是,他的母亲也是皇帝。在这样一个超级强大的阵容中,李显是最普遍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阿谀与“危言”张玉军安徒生在其童话《皇帝的新装》里说:有人“明明看见皇帝光着屁股,却说皇帝的衣服多么好看”。这幽默而又意味深长之言,引发了我对阿谀之风的一点思考。阿谀是一种毫无价值的伪币,它虽没有“牙齿”,可是连“骨头”也会被它啃掉。阿谀之风的盛行,...  相似文献   

12.
封建社会。由于皇帝的宝座世袭,因此曾出现过许多乳臭未干的“娃娃皇帝”。  相似文献   

13.
代连华 《政府法制》2013,(35):38-39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得了皇帝宝座.他虽然贵为天子,却生活节俭,不肯浪费钱财,是十足的“守财”皇帝。  相似文献   

14.
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已经家喻户晓,故事里皇帝的身份是真的,而两个骗子欺骗了这个爱慕虚荣的皇帝。当时所有大臣显得很“成熟”。致使骗子肆无忌惮,最终揭穿他们骗局的是一个说真话的孩子。在新疆,5个骗子故伎重演,他们自立了一个“神人”,环环相扣疯狂诈骗近5000万元。  相似文献   

15.
岳飞不纳妾     
张笑 《政府法制》2013,(27):36-36
《宋史·岳飞传》有这样的记载:皇帝要为岳飞营造府第,岳飞却推辞说:“敌未灭,何以家为?”皇帝又问他,天下何时太平,岳飞回答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相似文献   

16.
“拟人”是咏梅最基本的描写手法。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咏梅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用作比拟的形象也与时推移,有所变化。首先是一般的“美人”,进而是“冷美人”、“瘦美人”、“神女仙姝”等特品美人,最后则发展到“节士”、“高人”。与正面的形似刻划相比,拟人化描写遗貌取神,有利于精神品格的象征。拟象的变化则体现了梅花审美认识的不断发展、梅花神韵格调的不断提高。咏梅拟象的生成、嬗变和发展可以说是审“梅”认识史的一个缩影。“高士”拟喻是揭示梅花格韵最简明也是最崇高的方式,它的形成与流行标志着梅花作为士大夫道德人格象征的成熟定型。  相似文献   

17.
王凡 《政府法制》2013,(15):16-17
今年,江宁织造博物馆试开放,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去参观。市民王女士观展时发现了一件新鲜事——在曹雪芹祖父曹寅写给康熙皇帝的奏折上,康熙的朱批竟然写着“知道了”三个字。王女士兴奋地说:“顿时感觉到很亲切,好像皇帝离我们没那么远了!”但同时,她也感到疑惑,皇帝批折子怎么说大白话?皇帝难道不是说“甄嫒体”的吗?  相似文献   

18.
佚名 《政府法制》2012,(35):52-52
明朝时,有一次,文臣解缙伴皇帝朱元璋在御花园游览。上一座拱桥时,皇帝问解缙:“看我现在走路的情形,有个说法吗?”解缙忙说:“这是一步比一步高。”  相似文献   

19.
皇帝也无奈     
何进 《江淮法治》2009,(8):37-37
中国古代的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所谓“君权至上”,他们不仅从理论和制度上享有至高的权利,而且在实践中甚至可以凌驾于法律、制度等一切之上。而“君权至上”在司法方面的体现,就是法律的适用甚至是制定等所有活动,均是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的,皇帝在适用法律方面具有几乎不受限制的自由裁量权。中国古代皇帝拥有的这些几乎没有任何限制的权利,往往会使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司法实践都是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在法律适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皇帝,但其实这种看法或观点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20.
小东 《政府法制》2013,(5):34-35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集神权、皇权、族权于一身,忠君是最高的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绳。在公众场合敢对皇帝大不敬,那是死罪,那是要杀头的,所以旧时有一句民谚,叫“关起门来骂皇帝”,但也有不怕死的,当面骂皇帝,或者写打油诗、编排戏剧等方式来骂皇帝的。骂皇帝骂得最热火朝天的要数唐代和明代两个朝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